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艺术新闻 >> 书画 艺术 美术 教育出版

      绘梦青春 艺海扬帆——2024届美术院校毕业展观察

      分享到:
      作者:邱武霞来源:中国文化报2024-06-16 09:12:28

        “世界树”2024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现场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缤纷夏日,各大美院毕业季纷纷启幕。毕业展,作为艺术教育的成果展示平台,不仅是学生艺术生涯的起点,也是公众与艺术界洞察新生代艺术才华的窗口。多元的主题、巧妙的构思、立体的展示、沉浸式的互动……这里既有青年学子艺术手法的创新创造,也有他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各大美院毕业展现场,透过一幅幅精心创作的艺术作品,感受青春的跃动与温度,倾听每一份创作背后深藏的故事与灵感。

        艺科融合 拓展边界

        在今年的毕业展中,艺科融合成为显著的趋势之一。学生们以独到的方式将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以及数字交互技术融入作品,为观众带来了独特而全新的视觉体验。

        走进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展厅,一件件心血之作凝聚了创作者的多元知识与创新思考,碰撞出艺术与设计的灵感火花。从参数化设计到个性化定制,从可编程材料到智能驾驶,闪耀着“艺术”融合“科技”的魅力;从皮影戏到潮流服饰,从画像砖到虚拟首饰,彰显着“传统”邂逅“时尚”的机遇;从材料编织到大漠景观,从光影捕捉到民族风情,展现着“理解”到“表达”的智慧……“我们看到了同学们在新技术语境下卓越的创新能力,对传统的敬仰和对创新的无畏,也感受到了学生们鲜活的个性和社会责任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评价,同时他表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正在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拓展跨学科合作的平台。在AI人工智能的浪潮下,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需要学院全体师生与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探索和实践。

        展厅中一件名为《傩界》的作品引得许多观众驻足观看。这件作品由该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的李润霖创作,取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湖南省沅陵县辰州傩文化。作品内容包括《傩界——原始初神》剪纸系列和《傩界——行行重行行》短片两个部分。经过激光雕刻、手工喷绘再粘贴而成的傩戏面具剪纸,制作工艺和视觉效果十分独特,而旁边配有的短片播放,更是进一步提升了观众对傩戏作品的兴趣。这种结合静态艺术和动态影像的展示方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观赏体验。

        “辰州傩文化是土家族的标志,它古老神秘,却过于晦涩,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困境。我是土家族,弘扬民族文化也是我的责任——通过挖掘文化内涵,并对其进行当代设计转化,用符合当下的审美和形式构建新的视觉面貌,将傩文化融入当下的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环境。”李润霖说。

        继去年“时空留痕 无界西美”主题后,西安美术学院将“无界之风”作为今年毕业展的创作主题。“本次毕业季以自然中‘风’的律动为元素进行视觉延展,轻盈动感的蔚蓝之环象征着多个学科专业在西安美术学院的碰撞与交融,传递出阵阵动人心弦的磬灵之声。在全球化与多元化的今天,艺术不再局限于某一种形式或某一种文化,而是呈现出跨界融合的趋势,‘无界之风’的设计理念旨在打破艺术边界,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与触动,同时也为艺术界注入新的活力与灵感。”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表示。

        来自设计学专业的杨田田博士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设计方法,创作了数字艺术作品《天工织梦——新质生产力下的数字西安地方志》。在不足10平方米的空间中,万余张承载百年光阴的西安城市图像,在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设计方法的加持下,“变身”成虚拟与现实混搭的城市影像。它们被投射在墙壁上,牵引起人们对于西安的记忆和情绪,让观者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设计方法巧妙融合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如何让人快速感知与融入西安这座城市的历史、用数字化方式激活城市资源?AI与大数据可以提供更多神奇的‘玩法’。在我的作品中没有认知壁垒,也不需要严肃讲解,大众可以以更轻松的方式感知城市变迁,并且在观影互动中,产生对城市的情感投射。”杨田田说。

        从“心”出发 向“世界”延伸

        从中央美术学院的“心向往之”主题,到中国美术学院的“世界树”概念,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观往·知来”理念,每一个展览都充满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今年毕业季主题定为‘心向往之’,我们期待毕业作品展现同学们的热爱、努力和追求,以及他们对未来的理想、意志和志向。我们祝愿同学们对艺术人生充满向往,以热爱和执着攀登艺术高峰。也期望同学们成为建设现代文明、推动大美术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融合的重要力量。”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在毕业展开幕式上表示。

        关于“世界树”的含义,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解释:“世界树告诉我们,自我的生命总是与无数他者根系相通、枝干相摩,只有在世界万象中缠绕生长,每个人的自身性才会变得丰满。这需要更加广阔的心胸、更加深远的关怀。”在他看来,世界树引导我们用生命的眼光看向世界,同时向内探寻。每一次出发,向更高、更远的地方伸展枝丫,或向更深、更专的领域扎根探索,每一次行动,都将是我们迎来新生的微小探索。

        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观往·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2024届美术、设计研究生毕业作品展”正在展出。“走进这个展厅,我感受到的是青春、活力、惊艳,是未来的希望。美术创作有一个从草图到成稿的过程。草图是对于创意的捕捉,是对于构思的探寻与确认,它没有定型,预示着种种的多样可能,这也是草图的魅力。犹如毕业生此刻的人生,充满多样的可能性,当然也充满多种不确定。相信学生们一定能够把自己的画面经营好,画出最美的人生画卷。”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牛克成对学子们深情寄语。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于洋充分肯定了本次毕业展,他认为此次展览主题“观往·知来”四个字恰好展现了高层次艺术实践类研究生教学研创的宗旨:观世界,溯过往,学新知,明来者,这对各高等院校研究生教学和青年美术人才培养都有启示意义。此外,他还提出要平衡艺术本体规律与创作个性之间的关系,打好基础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传承地域文化 致敬经典

        地域文化一直是各大美术学院毕业展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今年的毕业展中,学生们对地域文化的挖掘更加深入,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

        在广州美术学院的毕业设计展上,不少作品将岭南独特的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中。《泮塘五秀》巧妙地选取了广州泮塘地区的五种水生植物——莲藕、马蹄、菱角、慈姑、茭笋为设计元素,结合粤剧文化,创作了五款儿童友好型的城市家具。设计师杨昕妍则受粤剧戏曲表演“做唱念打”的启发,创作出《歌舞扇衫》。她结合戏服纹样,拆分与重构演出道具,创造出了独特的视觉效果,以全新的形式展现戏曲中舞扇与耍刀弄枪的场景。

        而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展上,宽4.4米的《水光潋滟晴方好》以及由14幅小画组成的《浮光闲记组画》,是吴作鑫定格的杭州西湖——这正是国美学子身边熟悉的景致。

        在“开放的六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游”开幕式上,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大学生艺术团合作,带来了流行乐《亿万斯年2024》、民族舞《流光叙》和现代舞《耀》,彰显了青年学子的艺术创造力。而《醉人的川剧》展现了西部戏剧文化精粹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共创。压轴的节目为服装设计系2024届毕业作品展“升·昇”及光影秀《Glow-Grow:青春溢彩》,展示了四川美术学院的特色视觉艺术。

        “自2005年举办至今,‘开放的六月’已走过20年,从学校的毕业生作品展逐渐成为备受关注和广受欢迎的艺术活动,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文化事件,为重庆独特的城市气质注入了丰富而隽永的艺术气息。”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表示,学校将把“开放的六月”打造为创业理想与创意想象交相辉映的青春盛会,持续擦亮“川美”这张重庆文化“金名片”,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新重庆建设助力、争光、添彩。

        与生活对话 绘就青春印记

        毕业展不仅是学生们艺术成果的展示,更是他们青春记忆的具象化表现,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学生们在青春岁月中的探索、成长和感悟。他们或以具象的笔触描绘现实,忠实记录生活的点滴,或以抽象的色彩表达情感,深刻探索内心世界,抑或是以装置艺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发观者深思。

        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展厅里,来自油画系的武昀锋的《1001》系列作品引得许多观众驻足端详:一群年轻人围坐在屏幕前,沉浸在游戏的竞技与配合中。画家采用了俯视并带有一丝窥探性质的观看角度,清晰地展现出画面中人物的表情与姿态,从而让观众更直接地感受到轻松快乐的氛围。

        “当代年轻人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游戏是解压和娱乐的重要方式。经过老师的指导,我的画面运用了更为强烈的色彩对比,希望暗示出放松的氛围与紧绷的身心状态之间的对比。希望大家从我的画中看到当下年轻人生活的一面,这也是写实类创作应该做好的一个方向。”武昀锋介绍。

        “烟花是传统节日中的重要庆典环节,也是我们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期望的情感寄托,但是如今在城市中能看到烟花的机会越来越少。”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生梁家民的作品《烟火扶疏》描绘了在枝繁叶茂的榕树下观赏绚烂烟花的唯美场景,“我并非单纯追求巧妙的构图和新颖的构思,也想让观众能停下脚步看看曾经熟悉的烟花,不仅能感受到视觉上的美感,还能体会到情感上的共鸣和思考,勾起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美好祝愿。”

        近年来,美院毕业展从学校的内部展览发展成为备受市民关注的艺术活动,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艺术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更彰显了美院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公众的决心和行动。

        与此同时,美院毕业展在社交网络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讨论热潮。创作者们在收到观众的反馈后,纷纷通过社交平台进行回应,形成良好的互动。

        科普装置《偏振花园》的创作者张素珍告诉记者,她从观众的反馈中再一次体会到科普与设计结合产生的魅力,艺术设计将抽象的甚至只存在概念模型的科学知识“转译”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也是帮助公众与科学沟通的桥梁。

        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批评的声音。“其实这都是对我作品的一种升华,或者说是一种鼓励。多样的反馈让我以后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互动,让作品的内核更加深入,能够引发大众的思考,会比单一的视角要好一些。”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专业实验艺术专业的徐如雪如是说。

        这种开放和共享的精神,正是当代艺术教育所需要的。它让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融入生活,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未来,期待更多的美术院校或艺术教育机构能够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公众,用艺术的力量感染每一个人。

      更多 艺术新闻
        1
      “澄怀味象——陈丽勇油画作品展”将在青岛开幕
        2
      “素时掇英——叶瑛花鸟画小品展”将在杭州开展
        3
      “脉脉花香意,悠悠故土情——何专连花鸟画作品展...
        4
      尘缘墨事——当代青年写实性水墨人物画学术邀请展...
        5
      保留民族性 创造新笔墨——傅抱石山水画写生刍议
        6
      跨越山海,共情时代,创造未来“艺术+”
        7
      一望千年丹青引
        8
      写意的尺度
        9
      浅谈《朱雪个山水册》
        10
      简约的震撼——谈韩硕的水墨人物
        11
      墨语漆言皆心画——温骧艺术品评
        12
      毛国伦:从“以形写神”到“以神写形”
        13
      领略“金琅华灿”的工艺之美
        14
      连接历史与当代:激活中国传统木作文化
        15
      与世界剪纸艺术有约
      保真销售
      王荣松作品
      吕华作品
      刘斐作品
      李文作品2
      李文作品1
      李达作品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100(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