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艺术史论 >>
    1. 艺术与技术并重——关于设计艺术职业技能教育的断(作者:潘鲁生)
    2. 艺术与技术并重 ——关于设计艺术职业技能教育的断想 中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一整套教学模式,一般的学科和专业多注重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但对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则重视不够。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如何改变或发展新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课题。对设计艺术院校来讲,培养什么样的设计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应是急待解决和重新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审美视野、综合的创造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素质;应该是普通高校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从历史上看,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是艺术与手工业生产的结合产物,设计与生产制作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导致产品制作生产的流程有了严密的分工,设计的预见性和工艺性也就占据了重要 [详细...]
    1. 走向文化美学(2)
    2. 关于文化研究,美国学者卡勒教授在《文学理论》(牛津大学1997年版,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中曾有较为精辟的评述。文化研究在西方从60年代兴起,但其实在19世纪就已有萌芽。从歌德、卡莱尔、爱默生的时代就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著作,它既不是评介文学作品,也不是思想史,也不是哲学、社会学,而是所有这些的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类型。到了这个世纪的60年代,从事文学研究的人开始研究文学之外的著作。文化研究已经不只是对文学作研究,而是涉及广泛的社会领域,用卡勒的话说,它“包括人类学、艺术史、电影研究、性研究、语言学、哲学、政治理论、心理分析、科学研究、社会和思想史,以及社会学等各方面的著作”(第4页)。发展到90年代,文化研究成了人文科学一项主要活动。文化研究的对象,已扩展到整个广义的文化领域:“令人吃惊的是,随着文化研究的发展,已经说不清它究竟跨了多少学科 [详细...]
    1. 走向文化美学(1)
    2. 也许仅只是我的一种直觉印象。我感到,文艺学或艺术学在近几年正在向两个方向发展: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的研究越来越趋向门类专门化,音乐美学、舞蹈美学、戏剧美学等越来越深入探索不同艺术独具的艺术奥秘,各自遵循的“自律”。但是,对文学的研究,却越来越趋同于文化普适化,把文学与整个文化融合起来,逐渐向文化研究转移。   本来,多年前就知道西方当代美学早已出现向文化研究转移的趋向,没有想到,这种趋势很快在我们这里也出现了。   有朋自远方来,畅谈之后更加深了我的这种印象。多年不见的香港中文大学美学教授王建元博士前不久来访,他的一番宏论使我越发感到,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化真是太快。这位在台湾曾以研究“雄浑”、“崇高”著名的美学博士,坦率告诉我,他现在不研究抽象的美学问题了,已经转向文化研究,关注很具体的文化现象,如:西方文化如何影 [详细...]
    1. 潘天波:美学如何言说“思”与“证”
    2. 摘要:本文试图从西方美学困境切入,力图剖析美学应有的“思”“证”法则,揭示建构科学“思”“证”法则的学科意义,意在使现代美学研究走上科学方法与人本研究相统一的轨道。 关键词:“思”与“证”;困境;法则;学科意义 “思”与“证”是美学里重大的方法论范畴。“思”与“证”既是起点,又是过程。如何“思”?从“上”往“下”“思”,还是从“下”往“上”“思”?如何求“证”?是实证,还是史证?谁在“思”?“思”的对象是什么?为谁“证”?“证”应该遵循何种法则?“思”与“证”一系列问题关涉到美学如何站到科学与人文之上言说“思”与“证”的问题;关涉到美学学科定位的问题;关涉到美学学科建设的问题。本文拟就其困境、法则及其学科意义三个层面去叩问现代美学科学的“思”“证”之路。 一、“思”“证”之困境 由“理”而“思”是西方美学的最大困境。综 [详细...]
    1. 什么是实践美学
    2. 【内容提要】作者站在“新实践美学”的立场,认为在何谓实践、何谓超越、何谓生存、何谓审美这些事关美与审美的根本问题上,新实践美学既与李泽厚等的实践美学有别,又与杨春时等的后实践美学不同。新实践美学坚持“美是人对自身的确证”,“审美活动是人借助于人化对象而与别人交流情感的活动”。 【摘要题】美学理论问题 【关键词】新实践美学/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 【正文】 拜读了杨春时先生发表在《学术月刊》今年第一期上的《新实践美学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答易中天先生》一文,感到双方真正的对话并没有形成起来,主要是文中所涉及到的不少概念讨论双方的理解并不一致。这也是当前国内大多数学术争论的通病,它使得加入争论的人常常是自说自话,答非所问,众声喧哗,却不会产生任何促进学术的成果。在此,我作为“新实践美学”的一员,试图通过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澄清,来表 [详细...]
    1. 中国当代摄影人的八大等级评述
    2. 我是一位从事摄影工作10几年的老摄影人了,从当初的认识摄影到学习摄影和进行摄影创作,一步一个脚印。我也经历过以下几个类别的人生,从“照相者”开始一直到“知名摄影家”,所以我从我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的观察中,总结了“中国当代摄影人的八大等级评述”一文贡献给广大摄影人士。   1.照相者:这是摄影领域里面最大众化的摄影人,也是比例占有数量最多的,他们所使用的器材都是千元左右的“傻瓜”相机(有数码的也有传统胶片的),此类相机的成像质量一般不高,但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足够了,因为他们对摄影技术只是略知一二,在他们的心中相机只是作为旅游和家庭成员团聚留念的一种工具。他们被誉为“当代最普通的照相者”。   2.摄影爱好者:在中国约有百万摄影大军,摄影爱好者是其中人数最多也是最为活跃的一支队伍,他们基本上每人约有1--2部数码或者是传统单反相机。在他们 [详细...]
    1. 新闻摄影的主体意识
    2.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摄影工具变得越来越先进。技术已不再是限制摄影记者的主要因素,记者的主体意识在摄影中变得空前重要。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行,中国摄影记者开始直面巨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如何同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摄影记者竞技胜出,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摄影记者意识观念的转变。   一、主体意识及其在新闻摄影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主体意识,就是人对于自己作为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的自觉认识和能动把握。其具体内涵有:独立自主性、责任使命感、主观能动性和进取精神。人首先有对主体地位的自觉,不但意识到自己“独立”于客体,而且懂得自己作为主体能“自主”,进而弄清自己在主客体关系中是什么角色,享有怎样的社会权利和责任,又承担着怎样的历史使命。明确权责之后,主体就要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 [详细...]

更多 艺术史论
    1
看花花公子的标准,女人怎样养身材美
    2
超级女声——审美者缺席的诸众狂欢(作者:史鸿文)
    3
论《笔法记》的绘画美学思想
    4
《文学翻译比较美学》书评
    5
许著:探讨美感的本质
    6
杨春时: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7
《创意星空》第三期节目预告:传统服装的艺术创造...
    8
助教眼中的成中英教授(作者:蒋志琴)
    9
李安源: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与中国早期文化输出之梦
    10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一)
    11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二)
    12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三)
    13
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14
日本和歌的美学特征(作者:邱紫华)
    15
关于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作者:潘知常)
保真销售
王荣松作品
吕华作品
刘斐作品
李文作品2
李文作品1
李达作品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20(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