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艺术史论 >> 艺术概论

      浅谈发绣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

      分享到:
      2010-08-03 10:42:31

        发绣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深受中外友人的喜爱,被誉为“天下一绝”,成为人们馈赠友人与收藏的珍品。
        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认识与观赏价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东台发绣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呢?这就要求发绣既要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要有外来文化和多源文化的交汇,使发绣这一古老的艺术与现代文化相融。不断汲取西方文化和其它多源文化营养的精华,使创作反映现代生活气息,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市场需求。作为我从事发绣多年,如何让发绣艺术走向世界,让发绣之花更加灿烂,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一、发绣的起源
        发绣起源于唐朝,当时佛教盛行,民间信女们出于对佛教的虔诚,剪下自己的秀发,绣成佛像朝夕顶礼膜拜。历史上留存最早的发绣珍品有南宋的“东方朔像”,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有明代韩希孟的“弥勒佛像”发绣,现藏于日本正仓院。还有明代夏明远创作的“滕王阁图”、“黄鹤楼”发绣,清朝陕甘总督杨延春之女绣的“水月观音”。解放后,苏州发绣艺人绣的“屈原”绣像现陈列于全国农业展览馆。
        发绣艺术从唐朝起源到清末民初,一直是单色墨绣,多为佛像,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特别是七十年代末,经过艺人们研究努力,改制成多色绣。从人物发展到山水、花鸟、动物等;从单面册页、镜片发展成名画发绣长卷;从单面发绣发展成双面发绣、从双面发绣发展成双面异色发绣。
        东台成为现代发绣艺术之乡绝非偶然,相传明初张士诚兵败苏州,曾将苏州民间技艺包括发绣带入苏北里下河地区,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孔尚任著“西团游记”中讲东台西团镇现在大丰市晾网寺里藏有发绣观音像,可见发绣与东台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苏南一批工艺美术人才(包括苏绣、绘画、装裱)下放到苏北,汇集东台,东台因有了这类人才而创建了东台工艺美术厂,专门从事发绣、国画创作研究和生产,使发绣这一古老艺术焕发了青春,著名工艺美术家、国画家沈子丞先生创作了第一幅发绣样稿——唐寅的“秋风纨扇图”,继而又创作了“古寒山寺图”,由刺绣艺人陆素珍、朱世英绣制而成,此发绣荣获当年全国旅游工艺品“优秀奖”。这批工艺美术家在东台市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并且不断地培养新秀,促进了东台发绣艺术事业的飞跃发展,为东台“发绣艺术之乡”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东台发绣现状
        东台发绣经历历史的传承与几十年来的经营发展,已经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专业绣工队伍,人力资源和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发绣企业,加之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心,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东台发绣需要不断做强做大,力求成为东台城市名片,走向世界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尽管如此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规模小难成气候,没有较大规模的陈列馆展示产品;继承传统的多,创新、出精品思想不足,产品过于老化;老样稿,老规格,老式样,不能满足适应现代生活发展需要;产品质量不均衡,正在逐步失去发绣艺术品味和艺术价值。
        三、发绣的研究与保护
        发绣有着悠久的历史,研究发绣的产生及其背景,研究它的发展过程,研究它的独特工艺技法,保护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搜集整理这些珍贵资料,加强理论研究,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力图后继传承有人,意义重大。江苏省文化厅已将发绣作为江苏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内容,盐城市、东台市两级政府也十分重视这项保护工程,并采取了相应的扶持、保护措施,这一切对振兴发绣事业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东台发绣要抓住良好契机,要有精品意识,努力树立企业形象,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做好企业的品牌商标注册工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使发绣艺术立于不败之地。
        四、发绣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东台发绣做强做大,仅靠现有的发绣企业独自奋战发展是无济于事的,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优势,利用对外大型企业展示会、展销会、业务洽谈会,统一以行业协会牵头,以“东台发绣”这一统一的品牌,把这些零星的小企业整合成一个集团,从而摆脱规模小的弱势,要学习温州人“团结、奋进、友好协作”的精神,形成“东台发绣”的社会知认度,同时行业协会也要不断加强质量控制,不断增强发绣企业的质量意识,严格监控检查,把一些不合格产品,不合格企业挤出市场,不让其向社会推介。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去集体企业人才相对集中,而现在变为单个民营企业,技术人才相对分散。如何摆脱这一困局?首先要充分认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支柱,采取多种形式吸纳人才,其次是培养新秀,以老带新,组织相关技术培训,对部分较有基础的画工,送他们进入美术院校短期培训,提高其工艺美术水平。聘约出稿,将设计水平高且较有影响的技师聘为企业的常年顾问,定期出部分新稿、新样,力求产品刷新。请艺术院校教授或艺术大师出一些高档新颖样稿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此外发绣企业在注重产品开发的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发绣艺术含量。
        企业要引入一定的奖励机制,对有特别贡献努力创新的设计人员、绣工给予适当奖励,形成一定的竞争机制。行业协会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多种形式、多项目的技艺竞赛和知识竞赛,让部分出类拔萃能手和精英脱颖而出。特别注重新人新秀新典型的宣传,扩大知名度,形成人人做能手,个个当标兵的氛围,促进东台发绣整体素质水平、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大幅度提高。
        东台发绣是民族传统的工艺文化艺术,要继承发扬光大,要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不仅要面向国内市场,同时又要扩大国外市场。满足人们多样化格局审美艺术的需求,在设计方面既要有传统产品的风格又不能全部“老三套”,要多出一些新品种和精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欣赏水平需要。针对不同场所:机关、酒楼、宾馆、文化娱乐场所、家庭住宅等不同部位需求,生产出一些相协调的不同风格的产品。在风格方面,既要有古典的、现代的、民俗的、欧式的、抽象的等等,又要针对国外市场,生产一些符合外国人口味的发绣产品,让国外人既感到中国文化的奇神,又觉得与其文化的接近,形成发绣艺术与世界文化、现代社会生活、现代家庭融合的格局。让发绣真正成为人们欣赏的艺术珍品。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陈伯余,男,江苏东台人,东台市嘉丽发绣厂厂长,东台市发绣商会副会长,东台市发绣行业协会理事,国际特艺会会员。从事发绣设计、创作二十多年,产品多次参加全国博览会和展示会并获奖,连续十年赴马来西亚、德国、法国、瑞士等国艺术交流,深受好评。

      更多 艺术史论
        1
      看花花公子的标准,女人怎样养身材美
        2
      超级女声——审美者缺席的诸众狂欢(作者:史鸿文)
        3
      论《笔法记》的绘画美学思想
        4
      《文学翻译比较美学》书评
        5
      许著:探讨美感的本质
        6
      杨春时: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7
      《创意星空》第三期节目预告:传统服装的艺术创造...
        8
      助教眼中的成中英教授(作者:蒋志琴)
        9
      李安源: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与中国早期文化输出之梦
        10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一)
        11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二)
        12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三)
        13
      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14
      日本和歌的美学特征(作者:邱紫华)
        15
      关于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作者:潘知常)
      保真销售
      王荣松作品
      吕华作品
      刘斐作品
      李文作品2
      李文作品1
      李达作品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99(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