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艺术史论 >> 雕塑史

      明清时期的泥塑

      分享到:
      2010-01-19 14:17:41

          泥塑玩具在宋人画的《货郎图》等图绘里已经见到踪影,元代民间称之为“磨合罗”,很受小儿的喜爱。明以后,泥塑戏文故事人物的逐渐多了起来,清代泥塑戏人成为一项专门的手艺。戏曲泥塑在江、浙一带十分流行,无锡、苏州都是集中生产地,北方则有天津“泥人张”作为代表。
          无锡惠山泥人的制作相传开始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在清代的咸丰、同治时达到极盛。传统的惠山泥人分为泥粗货和泥细货两大类。泥粗货是早期产品,用模具铸型,上色也简略,因而制造的泥人比较粗放。其中有一些“小戏文”,又叫“小板戏”,通常以二至四人为一组,或皆文人仕女,或皆武将,下部用竹签插在泥板上,武将于泥坯背后插有纸靠旗。这些戏人通常在面部勾彩,以区分行当性格,但整体组合不按戏出场景,透示出早期初创的状貌。泥细货,又称“手捏泥人”,改为全部用手工制作,从脚捏起,完成身子之后再镶手臂,最后添置衣饰袍套和道具。泥细货的戏人作品多取材于昆曲和皮黄的演出场景,每档二三人不等,展示一个戏出场面,其造型简练,设色纯朴典雅,人物塑造注意面部表情的体现。同治以后著名艺人秦仁金、傅润泉、陈桂荣等,捏塑了一批皮黄题材的戏人,陈桂荣有《跪门》、《庵会》等10出存世。清末著名艺人丁阿金(名兰亭)、周阿生(名生观)则以制作昆曲“手捏戏文”出名,丁阿金有《教歌》、《挑帘裁衣》,周阿生有《凤仪亭》传世。
          天津“泥人张”彩塑始于清代道光时期,为张姓家族传世技艺,已有100多年历史,“泥人张”为民众对之形成的称谓。“泥人张”第一代开辟者张长林(1826~1906年),幼时曾从父学做小型单色泥制玩具,以后把泥塑艺术发挥到极致。张明山泥塑的一个重要题材是当时盛行的皮黄戏出,据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皮黄名伶余三胜到天津演出而轰动,18岁的张明山反复观看了演出之后,为之塑了一尊泥像,抓住了他的神态特征,十分传神,被誉为“活余三胜”,一时名藻。后来他又为谭鑫培、杨小楼、汪桂芬、程长庚、田桂凤等京剧名伶塑过像,包括胸像、头像、单人像、全家像等,这说明他有很高的写实能力。据说张明山看戏时,“即以台上脚色,权当模特儿,端详相貌,别取特征,于人不知鬼不觉中,袖中暗地摹捏,一出未终而伶工像成,归而敷粉涂色,衬以衣冠,即能丝毫不爽。”(见1936年3月24日《大公报》文)张明山塑造的戏出有《黄鹤楼》、《白蛇传》、《夺太仓》、《春秋配》、《回荆州》、《除三害》、《西厢记》、《风尘三侠》、《岳母刺字》、《木兰从军》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张明山之后,张家就以泥塑传家,代有巧匠名作,如第二代张玉亭有《麻姑献寿》,第三代张景钴有《三战吕布》、《击鼓骂曹》、《长生殿》等,在手法和风格上逐渐变化,塑型尺寸越来越高大,施色越来越富丽,并为西方人所激赏。清·张焘《津门杂记》曰:“城西张姓名长林,字明山,以捏塑世其家。向所捏戏剧人物,名班角色形象逼真,早已远近驰名。西洋人曾以重价购之,置诸博物馆中,供人玩赏。而为人做小照,尤其长技也。”“泥人张”传人第四代张铭、张钺,以及以后向社会公开招收的学员都有好的作品传世。
          除了以上讲到的主要泥塑产地以外,全国许多地方也都流行捏塑泥人,并用不同的材料来装饰它,有些很有特色。例如山西省平遥县的纱阁戏人,为泥捏纸扎的戏剧人物,按照戏出场景分别置于木制橱窗箱内,以供观瞻。光绪三十年(1904年)平遥纸扎铺“六合斋”艺人徐立廷(徐老三),曾经为平遥城内南北两社制作了36箱,今存29箱,造型极其优美朴素。箱高100厘米,深60厘米,正面做成舞台台口形状,罩牙雕花,内装屏风槅断。戏人高约50厘米,材料为头、手和脚泥制上彩,身躯用草秸扎成,外用金银彩纸刻花剪贴。戏出内容有《鸿门宴》、《司马庄》、《战洛阳》、《飞虎山》、《碧玉环》、《五岳图》、《佘塘关》、《赶龙船》、《春秋笔》、《金台鉴》、《铁钉床》、《斩黄袍》、《借伞》等。每年元宵佳节陈列于市楼回廊,供游人观赏。

      更多 艺术史论
        1
      看花花公子的标准,女人怎样养身材美
        2
      超级女声——审美者缺席的诸众狂欢(作者:史鸿文)
        3
      论《笔法记》的绘画美学思想
        4
      《文学翻译比较美学》书评
        5
      许著:探讨美感的本质
        6
      杨春时: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7
      《创意星空》第三期节目预告:传统服装的艺术创造...
        8
      助教眼中的成中英教授(作者:蒋志琴)
        9
      李安源: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与中国早期文化输出之梦
        10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一)
        11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二)
        12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三)
        13
      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14
      日本和歌的美学特征(作者:邱紫华)
        15
      关于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作者:潘知常)
      保真销售
      王荣松作品
      吕华作品
      刘斐作品
      李文作品2
      李文作品1
      李达作品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134(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