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艺术史论 >> 外国美术史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之前奏

      分享到:
      2009-11-06 15:43:30

        法国美术

        ??罗丹 (Auguste Rodin,1840-1917年)

        ??欧洲现代雕刻艺术界有三大支柱,最巨大的支柱就是罗丹,其后稍晚是布尔德尔,他几乎是与罗丹同时成长起来的。最后是马约尔。由于这三大动力的推动,长期处于沉睡状态的雕刻艺术复苏了,它以精力充沛的形象恢复了青春的活力,近代雕刻之山上又呈现兴旺的景象。

        ??法国诗人里尔克说过:“罗丹是一切。”意思是说,罗丹用那么多千变万化的雕像在人们面前展现人世间可悲可喜、可爱可怖的众生相,并且让人们窥见生命的真实和艺术创造的意义。确实,罗丹的雕塑真诚地把人类生活中最深刻的爱与美揭示出来奉献给了人们。

        ??罗丹1840年11月12日生于巴黎,父亲是警察局的小职员,母亲是个女佣。少年罗丹做过多种手工匠人,从泥水匠到模型工。他14岁时进入巴黎绘画雕刻学校,一度师从在这里任教的卡尔波,同学中有达鲁。在学校里,罗丹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但更着迷的是雕塑。罗丹24岁时进入雕塑家巴里的工作室。巴里是位出色的动物雕塑家,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对抗学院派冷酷无情的教条,罗丹也继承了这些艺术品格。就在这一年,罗丹与贫穷的罗泽贝勒结婚,两人勉强地过着窘迫的日子。艰难的生活处境使罗丹做了雕刻家卡勒·贝勒兹的助手。后来罗丹还随卡勒赴比利时布鲁塞尔从事建筑装饰工程雕塑。在那里罗丹又作了当地雕塑家范·拉兹布格的助手,攒了一笔钱。他在35岁时赴意大利进行艺术考察,米开朗基罗、多那泰罗和吉贝尔蒂的艺术给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从此他专注于雕刻艺术创作。

        ??19世纪下半期是罗丹艺术活动的高峰期,20世纪初,他的影响扩展到欧洲以外的许多国家。20世纪以来的欧洲雕刻家,无论属于哪个流派、哪种风格,都毫无例外地受过罗丹的影响。因此罗丹被誉为现代雕刻艺术之父。

        ??罗丹代表作:

        ??《沉思》

        ??罗丹的一位好友回忆道:“罗丹常常一个人孤独地迷恋着一块大理石,对着它细细揣摩,盘算着,静静地度过几个小时,直到从石料中幻视到美好的形象时才动手。”大理石雕像《沉思》,就是在这种创作灵感的火花中闪现的艺术构思。这件作品别出心裁,在端庄的正方形基座上烘托着一个秀美而淳朴的女性形象,她低着头正沉浸在默默的沉思之中,那忧郁而凝视的目光,紧闭的双唇,表露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她那恬静、执着的沉思神情,的确令观赏者从这块石头中幻化出无数美好的想象来。可是在这美丽的头部下面,却既没有肩颈身躯,也没有手足,而是一块粗粗凿成方形的石头。罗丹曾经解释说,他是要以这个雕像集中地表现“冥想”,因而抛弃了一切与此不相关的东西。他认为,在一些和主旨无关的局部上加工雕琢,只会损害对中心主题的注意,因此是不必要的。这就是他在这个年轻妇女头像下面保留了一整块粗糙石头的原因。人们在看这件作品的时候,初时会感觉好象未做完,形象似乎不完整,但渐渐地,注意力就会完全被这个仅有头部的美丽女性所吸引,会随着她的沉思冥想而驰骋在自己的想象中,而不会再因为她没有手足,没有身躯而深感困惑。

        ??《青铜时代》

        ??1876年,罗丹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一尊裸体青年像,起初题名《受伤的战士》,后来雕刻家从他的手中取下武器,正名为《青铜时代》,赋予它以更深刻的意义。雕像表现人类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青铜时代后,从自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象征人类的黎明或人类的觉醒。不想这件作品问世时,竟受到猛烈的抨击,有的批评家说这个塑像是从模特身上翻制出来的模型。为了澄清事实,罗丹从真人身上再翻制一个模型,两相比较后方真相大白。

        ??《圣徒约翰》

        ??罗丹在1879年创作了《圣徒约翰》的雕像。雕刻家用格外坚实有力的手法,塑造了在沙漠中徒步跋涉、不畏艰险、随时随地传播“福音”的使徒形象。此雕塑深入人物的内在情感,表现了使徒约翰的坚强意志与性格。通过面部表情,可以看出约翰具有坚定安详的眼神,他仰起头来,微张着口,右臂伸出,手指着上天,似乎正在一边步行一边宣讲教义。那迈开的阔步,不是刹那间的凝固动作,却是在静止的雕刻中表现出连续的步伐。他采用了全裸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这一题材;更重要的是,雕刻家不仅追求“外在的真实”,而且极力探索和表达“内在的真实”。这虽然是宗教人物的形象,但丝毫没有神秘的宗教色彩。据说罗丹使用一位具有村野气的意大利人做模特,力求在一个普通劳动人民的形象中,表现那长途跋涉者的坚强毅力。在构思中可以使我们体会到作者本人的情感,即在混乱的现实生活中,渴望真理与光明。

        ??《地狱之门》和《思想者》

        ??罗丹在1880年接受了制作《地狱之门》的艰巨任务。雕刻家为此耗费了近20年的时光。他为了表现那些运动中的生命,雕塑了186个分别为情欲、恐惧、理想而不断争斗、折磨自己的形象。这当中,有雄健的躯体,也有柔美的裸身,其中的主要形象后来成为独立的作品。《思想者》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关于《思想者》同《地狱之门》的关系,罗丹在1904年发表过声明:“关于《思想者》有一段故事,在以往的日子里,我整天酝酿着《地狱之门》的构思。在一扇门前,但丁坐在岩石上,正在思考着他的诗句。在他的背后有《神曲》中所有的角色。消瘦的苦行者但丁同一切脱离,无任何目的。而我由于最初灵感的启发,联想到另一个思想者,一个裸体的男人也坐在岩石上,脚蜷缩在下面,拳头托着他的下颚,他正在梦想。”《思想者》可以说是艺术家自己的化身,他的深奥思想由于他创造的杰作而显示出来。在《地狱之门》中,思想者也是被打入地狱的人。在《思想者》的脚下完全可以写上这样的文字:“我思索着,因而我被打入地狱。”这个全身都在思考的裸体巨人,成为这个“万恶世界”的目击者和痛苦的思想者,他居于《地狱之门》的顶上。雕刻家说过,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感情,形体表达内在精神。对于懂得这种看法的人,裸体是具有丰富意义的。他以身体和头脑同时沉入永不 停息的冥想。

        ??罗丹常常孤独地迷恋一块大理石,静静地沉思着,直到在石头中幻视出美的形象才动手制作。在他工作室里做模特儿是不受拘束的,不必摆规定的姿势,可以自由地走动。雕刻家仔细地观察和想像,注视他们的神态与心情。每当发现中意的情态时,立即神速地塑出草图。罗丹有极强的造型记忆力。所谓艺术上的记忆,指的是储存直接观察所得,这是对灵感作出反映并得到发展的技能。他的许多作品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加莱义民》

        ??1884年,加莱城约请罗丹为忠魂碑制作雕像,他异常兴奋地接受了这一邀请。这个题材是表现公元14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时期,英军围攻加莱市,英王提出残酷的条件——如果加莱城派出最受尊敬的高贵市民任他们处死,加莱城就可以保全。结果,六位义民为保全城市带着城门钥匙,勇敢地走向死亡。雕刻家真实地刻画了每个义民的心理,力图再现当年事件的真相,把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普告后世。依照罗丹的设计,雕像直接安放在广场的地面上,这样,六位英雄就有极大的感染力量。这一组雕像也成为罗丹艺术创造的永久纪念碑。

        ??《巴尔扎克像》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文坛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对他非常敬慕,十分乐意为他塑像。

        ??所以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尊巴尔扎克像时,他当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

        ??在罗丹10岁时,巴尔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阅读、考察和研究,前后作了四十多件形象习作,着意刻画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征。雕刻家认为,创造形似的巴尔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他的艰难生活,他的不息的战斗,他的伟大的胆略和精神,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切”。

        ??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是个夜间漫步的形象。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据说原来作的小稿中,巴尔扎克有一双智慧的手。罗丹在征求他的学生、助手布尔德尔的意见时,布尔德尔赞美地说:“他这双手雕得太好了!”罗丹听后拿起锤子就砸掉了这双手,因为他怕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现在人们看到的巴尔扎克,双手被睡袍紧紧遮盖,面部精神被突现了出来,在月光下好像独自整夜在行走、思考。作品完成后,出人意料的是委托人拒绝接受,甚至指责这尊雕像像一只企鹅、一个雪人、一堆煤、一个怪胎、不成形的幼体动物。还有人认为巴尔扎克像是19世纪末颓废风气和精神错乱的象征。即使一些善良的人也认为它“哲理过多,造型不足”。法国文学家协会决定废除合同,理由是他们在“粗制滥造的草稿”中很难认出巴尔扎克的形象。面对这一切批评、指责,罗丹却说:“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他还认为:“〈巴尔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我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

        ??布尔德尔 (公元1861-1929年)

        ??有位艺术评论家说过,没有罗丹,恐怕也就没有布尔德尔;而没有布尔德尔,罗丹艺术的命脉也可能得不到继承。两个天才之间在内心深处是相通的,但是布尔德尔不久又坚决地从罗丹的艺术中解脱出来走上自己的艺术道路。是雕刻家达鲁把布尔德尔介绍给罗丹的。这时年轻的雕刻家已经完成了在图卢兹美术学校的学业,并且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了一些课程,由于学校的那套陈规不合布尔德尔的胃口,只学了六个月就走了。离开巴黎美术学校以后,布尔德尔的处境很艰难。1888年罗丹邀请这位年轻的雕刻家做自己的助手。他除了帮助老师完成创作之外,可以专心于自己的创作,从此两位天才就结合在一起了。布尔德尔始终与老师亲密合作,帮助老师翻制作品,但也始终没有忘记在创作中发挥自我创造性。所以在他48岁时终于创作出著名的《 射箭的赫拉克勒斯》。

        ??1912年以后,布尔德尔花了十多年时间为阿根廷的阿尔维尔将军建立荣誉纪念碑。当他开始构思这座巨大的纪念碑时,就考虑到让雕像向天空伸展,向空间挑战。所以在完成这一大规模的造型样式的同时,他奠定了多样统一的整体结构方法,从而迈出了近代“建筑雕刻”的第一步。布尔德尔一生中留下了千余件雕塑作品,这不仅给很多雕刻家走向现代雕刻提供了启示,而且也为自己建立了一座新型的纪念碑。

        ??布尔德尔代表作:

        ??《射箭的赫拉克勒斯》

        ??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勒斯具有无比的神力,为人类做了许多好事。他从不放下手中那常胜的弓箭,时刻准备用它来射杀恶人、恶兽。所以《射箭的赫拉克勒斯》是一座表现善、英雄与力量的纪念碑。布尔德尔说:“我要把他塑造成为这样一个形象,他突然出现在惊讶的世界面前,充分显示出自己创世的力量。”布尔德尔所创造的赫拉克勒斯全身、尤其是腿脚上的肌肉紧张有力,连形体轮廓也像弓箭似的。他的双手好似正以巨人般的紧张姿态把空间本身拉开,使这看不见的潜在力量把时间征服。他那紧张的形体的对比,赋予赫拉克勒斯以强烈的运动感。他巨人般的运动,雄伟而又庄严,显示自身这个形象是不可征服的。

        ??自1909年创作《射箭的赫拉克勒斯》以后的14年里,布尔德尔的创作欲望日益旺盛。他还专门研究同建筑相结合的雕塑空间的功能。以前的雕塑作品,主要追求真实感的表现,在布尔德尔以后,开始有对体积和空间结构的追求,这样布尔德尔就摆脱了罗丹的影响,开拓了自己独立的雕塑领域。

        ??《阿鲁贝阿尔将军纪念碑》

        ??阿鲁贝阿尔将军纪念碑,是作者为纪念阿根廷共和国所作,全像高达30米,在台座顶上耸立着将军骑马像,在台座下的四角,立有四个身高6米的象征性人物:胜利、自由、力量、雄辩。它座落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气势磅礴、威风凛凛,增添了市容的壮丽,充分显示出纪念碑雕塑所具有的建筑性的宏伟风格,它更强调雕像的象征意义,而不是将军本身的内在精神面貌和个性。他高举右手,仿佛正对千百万向其致敬的人们挥手致意;他座下的骏马,造型的曲线刚劲有力,具有威武强健的雄姿,仿佛象征着阿根廷共和国坚如磐石、不可摧毁的力量。那四角立着的强有力的巨人般的形象,与其说是显示将军的才德品质,不如说是在歌颂共和国的伟大。他们象四根巨柱,加强了高大台基的稳定性。

        ??马约尔 (Aristide Maillol,1861-1944年)

        ??马约尔是个全面的艺术家,艺术领域里的一切他都熟悉,他的思想和行动有着外省人的那种“乡土气”,这同他出身于海员和小土地所有者家庭有关。

        马约尔的童年并不幸福,在婶婶抚养下长大。他想学画画,婶婶根本不相信他有这方面的才能。在马约尔的一再恳求下,婶婶才同意他去巴黎,不过每月只给他不致饿死的生活费。21岁的马约尔到巴黎后,先在一个装饰班学习雕塑,不久考入了美术学院。他仍然缺吃少穿,贫病交加,5年的美术学院生活几乎没有学到什么本事。

        ??在绘画方面,马约尔受库尔贝的影响。为了生活,他曾画过舞台布景,还去私立美术学校教过书。32岁的马约尔找了一分过时的挂毯织造工作,他一面设计、一面改造编织技术,由于将绘画的经验运用到织造中去,他渐渐获得了人们的赞赏。画家高更和罗马尼亚皇后都很器重马约尔的挂毯。

        ??一个意外的事变,使马约尔走上了命中注定的雕刻艺术道路。马约尔39岁时,眼睛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了,只得放弃挂毯的设计和织造。为此他还十分遗憾,很久以后他还回忆说:“织造挂毯的时期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放弃了挂毯的设计和织造,雕塑自然成了他最后的归宿。说来也怪,马约尔在雕塑上几乎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的表现方式。他搞小陶塑,那些小塑像很有古风时期的艺术魅力,而且寓含一种尚不为人们注意的现代性。他一反罗丹的传统,把建筑学的法则引进雕塑艺术,从而革新了雕塑艺术。一位现代雕塑家就此出现了。

        ??在马约尔的艺术作品里,几乎全用女人体来作为思想和自然的象征。在他看来,女人是大自然的缩影,这一点从一些作品的名称中即可看出:《地中海》、《山》、《河》、《大气》、《 夏》、《夜》等。他在女人身体上所看到的那些纹沟,似山如丘,秀发则像奔腾的河流。身体上那些弧线、“峰丘”都可成为自然物的象征。马约尔透过女人体所要表现的是壮丽或亲切的景色,是庄严或隐秘的花园。他把女人人体形态看成是寓意和象征物的取之不尽的宝藏。这些宝藏更多地根植于少女的身体之中,他所热爱的是未经人世磨难的青春。因为一切成熟本身就意味着衰败,所以他多用圆润、结实、丰满的少女身体来传达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念。

        ??马约尔的雕塑具有综合的表现力,坐像仿佛出自立方体,立像来自于直角平行六面体,下蹬像则似脱胎于扁平的三梭角锥体,从而使布局异常紧密。他常用对称产生稳定感,这不是机械的而是自然的。他创造的形象总是那么平衡、安详、饱满,具有抽象意义。马约尔是第一个摆脱传统的“雕”和“塑”的人,他更多的是表现为“建”和“造”。他的作品像建筑物一样将气势树立起来。

        ??马约尔晚年功成名就后却隐居到比利牛斯山区,过着与世隔绝、克勤克俭的生活。他匿身于贫困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艺术。他想始终保持同大自然的交流,全身心地研究大自然,确立自己的综合观念。他认为自己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与大自然的交流达到这一综合观念的。他直接地依照自己的感觉到大自然中去吸取。正确的感觉把他引向美。他所创造的形象总是圆圆的、鼓鼓的、富有柔和丰满弧形的特征。这就是自然的产物,自然中是没有直线的,因此马约尔的艺术是自然的精髓——生命的艺术。

        ??如果说,被称为西方近现代雕塑三大支柱的罗丹、布尔德尔、马约尔都是“力”的象征的话,那么这三位大师具有不同的“力”:罗丹代表流动的力,布尔德尔体现了爆发的力,马约尔则昭示了内聚的力。

        ??马约尔代表作:

        ??《布朗基纪念碑》

        ??1905年,马约尔想参与左拉纪念碑的设计工作,未能如愿。不久,他获得了创作布朗基纪念碑的委任。当人们问及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时,他的回答很干脆:“嘿!一个女人体。”运用女人体来表现某种思想、感情,象征某种观念、事物,这在西方美术中具有悠久的传统,但运用女人体来创作历史人物纪念碑倒是少见的。布朗基曾被马克思称为大无畏的革命家,他是巴黎公社委员,在五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足有三十多年是在铁窗里度过的,虽历遭磨难,但革命意志弥坚。对尊重传统政治、社会准则和保守的马约尔来说,要创造这样一位英雄叛逆者的纪念碑也许是难以想像的。马约尔最后创造了这样一个裸女形象:一位异常结实壮健的裸女,全身肌肉隆起,蕴藏着极大的内在力量,双手被束在背后,侧转身向后看,迈腿向前跨着坚实有力的步伐。整个造型充满巨大的爆发力,扭转不屈的身体象征着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坚毅不屈的精神气质。这尊人体造型又像一匹被缚住的烈性野马,静止的形态纯朴而凝重。这尊雕像又称为《被束缚的自由》或《被锁链系住的行动》。

        ??《地中海》

        ??《地中海》是马约尔第一件伟大的作品,是他一系列不朽之作的开端。这件作品通过女性裸体表现作者对地中海,对生活在地中海周边的国家、居民和文化的理解,富有象征意义和哲理性:女裸体席地而坐,低头陷入沉思状态,光滑丰满的体态象征富饶的地中海,静坐的情态象征和平宁静的地中海,整个造型给人以朴实、饱满、含蓄和健美之感,充满古希腊的艺术精神。

        ??《塞纳河》

        ??劳特累克 (Henri de Toulouse-Lautrec,1864-1901年)

        ??图卢兹·劳特累克出生于法国阿尔比的一个世袭贵族家庭,逝于马尔罗美城堡,年仅37岁。

        ??劳特累克童年时摔断两条腿,愈后成为畸形。这种生理缺陷被他的智慧的和成就所补偿了。这个与众不同的人,自然要求寻找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的天才将会得到承认,他的生理缺陷将不致引起任何反感,而他那为这一阶层所罕见的贵族风度也将会显得具有吸引力。柯留斯说过:“尽管从他那奇丑无比的外表说来这是一个极其荒唐的说法:图卢兹·劳特累克是很迷人的。”

        少年时代就钟爱绘画的劳特累克,起先求教于一位当地动物画家、聋哑人普兰斯托,同命相怜,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关心,他努力走进绘画这一神圣领地,他刚满17岁时就对友人说过:“我尽量描写真实而不描写理想”。为了深造,18岁时来到巴黎入柯尔蒙画室,学院式的教学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教益,使他受益多的是和贝尔纳等新一代画家接触,尔后又结识了凡·高和高更。这时正值新印象主义的繁荣期,继而是高更的象征主义和综合主义,还有日本版画的流传。劳特累克对印象派不感兴趣,他崇拜德加热衷素描、激动不安的线条和生动的轮廓,一度对高更的装饰性线条和平涂色彩感兴趣,但他比高更强烈,不久他就把自己学到的一切加以改造,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里还有杜米埃的影响。

        ??劳特累克的艺术真正辉煌时期是在巴黎蒙马特尔居住的那些日子,那里是个新兴的娱乐区。他自幼就生活在奢侈享乐的环境中,养成了放纵不羁的性格,所以他经常出入于这个半上流社会,寻求内心的平衡和麻醉,所不同的是他手里带着一支画笔,怀着一个画家的激情和一颗对形式美的感受的心。他出入舞场、妓院观察和描绘她们的生活、姿态和形象,并非有意识地揭露什么,而仅仅是裸妇的自然、理想的形态而已。

        ??劳特累克是一位完全独立的画家,他讨厌一切理论、派别,也不收学生。人物是他唯一的作画题材。他的画法习惯于把模特儿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不给予任何阴影的笼罩,他只对人感到好奇。对他来说光线只起一个作用:照明。它不会改变他的颜色,也不会给确定、充足的对象带来任何变化。他创造了一种理想的冷光,这使他能去发掘人的形象,从中获得深刻的秘密。这样他所创作的模特儿便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裸体。所以他的画风色彩明快,简洁率直。

        ??劳特累克代表作:

        ??《红磨坊舞会》

        ??劳特累克用类似杜米埃的讽刺造型笔调描绘这一“乐园”场面。在以绿色为主调的环境衬托下红衣女子显得鲜明突出,一群绅士活跃其中。画面中心一对男女翩翩起舞,那舞男的身影随意屈伸跳动着,沉醉在半是幽默、半是纵情恣肆的状态中;舞女翘起腿,提起长裙踢踏着,扭摆着,充分展现出放浪形骸的姿情,但是他们的面部表情却十分呆板,好像疯狂的动作只是一种习惯反应或是一种下意识的需要。各式男女在这一自由的天地里放纵狂舞中获得一点精神麻木和舒展。这幅画除了鲜明活跃的色彩外,画家还运用潇洒流动感的线条和笔触,增强了画面的动势、喧闹感和放荡的气氛。画中色彩、线条和笔触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走进红磨坊的贪食者》又译名《拉姑柳在她的妹妹及一个舞女中间》。

        画面以半身特写构图,表现拉姑柳在妹妹及舞女陪同下正进入红磨坊舞场时的瞬间情景。两个女伴的身子都被画的边线切去一半,身着深重色衣裳,隐没在背景中,以此来突出身着浅色袒胸的放荡的拉姑柳形象。画家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形象,陪伴女子和背后过路男子基本用平涂着色,而拉姑柳则以“线条”手法擦涂出来,奔放富有变化,线条和色块,明与暗造成对比,黄色的面孔和肉体在暗色衬托下显得鲜亮,而主人公身上绿色线条组成的上衣与背景绿色相映成趣,造成画面的空气感。这幅画是滑稽的,也是虚幻的,在我们面前出现的是“夜总会的真正女王”的形象。

        ??《丑角夏玉卡奥在红磨坊》

        ??这幅画中的主体形象是丑角夏玉卡奥,她是劳特累克经常画的一位舞女。画面上她倾斜着身体,手插在裤袋中,给人以行进的感觉。我们看到画家所描绘的红极一时的舞女,因长年过着无度的夜生活,体态已渐发胖,肌肉松弛,已是半老徐娘,还打扮得既浪荡又滑稽的怪样子,借以逗人开心,她那强颜欢笑的模样,为他人苦中作乐的情态既画得动人,又使人感到可悲,在那副表情里隐含着心酸。我们看到某种特有的人生的辛酸和苦味。

        评论家们认为劳特累克是画“活动中的人们的肖像画家”。

        ??19世纪英国绘画

        ??英国绘画18世纪就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涌现出一大批像荷加斯、雷诺兹和庚斯博罗那样具有全欧意义的绘画大师,使英国绘画在欧洲画坛上占有仅次于法国的重要地位。尤其到了19世纪,英国绘画更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繁荣的气象。
        ??
        ??英国绘画的发展根植于英国社会工业革命的成就。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到了19世纪50年代,英国的工业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有“世界工场”之称。加之掠夺大量的殖民地财富,这使英国进入了一个繁荣的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
        ??
        ??工业文明促进了艺术的发展,19世纪上半期出现了大诗人兼画家布莱克,风景画艺术进入了空前发展的黄金时代,产生了康斯太勃尔、透纳和波宁顿等杰出的风景画大师。他们对大自然光与色的描绘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们的艺术探索目的是使艺术回到一种严格的、认真的、精确的对于大自然的观察,在光的瞬间变化中去描绘自然物的状态,这种艺术实践对整个欧洲绘画趣味的变更和发展存着启迪先导意义,法国浪漫主义雄狮德拉克洛瓦就从康斯太勃尔的画中获得阳光、空气和色彩的启发,为后来的印象主义绘画的产生开了先河。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社会进入维多利亚女王的“繁荣”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皇家美术学院一直把拉斐尔的艺术视为典范,致使画界追摹古典画风,同时社会上流行秀媚甜俗、空虚浅薄的匠气艺术,还有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堂皇典雅而又矫揉造作的风格摹仿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思想的艺术家十分不满,于是以亨特、米莱斯和罗赛蒂发起组成一个“拉斐尔前派”,他们竭力推崇拉斐尔以前的朴实真挚的画风。他们的问世受到学院派画家和舆论的攻击,说他们画的圣母是“丑八怪”,认为是“这班无聊青年的野心无非倡奇立异以欺世,作品除了古怪奇特之外别无可取”。他们的作品被禁止在皇家美术学院里展出。但是同时也得到了英国权威文艺批评家罗斯金的肯定和支持,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他们将会在我们英国为全世界300年来最出色的艺术流派奠定基础”。这个画派有组织的艺术活动仅有三四年时间,但不可否认它对英国画坛的震动和影响是深远的。

        ??实际上在英国19世纪的画坛上,学院派古典主义仍然占据着主流地位,他们中的莱顿、波因特、塔得玛仍然是一流的大师。

        ??透纳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年)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于1775年5月23日出生在英国伦敦科文特广场梅登巷一位理发师家庭。幼年就显示出绘画才能,9岁能为酒商画商标,12岁开始卖画,每幅二三先令,13岁时进水彩画家马尔顿画室学习,14岁就考进皇家美术学院,16岁时作品在学院得奖,他的才能深受官方学院的赏识。父亲发现儿子的才能后,不再从事理发而全力相助儿子作画。透纳18岁时就建立了自己的画室。24岁当选皇家美术学院候补院士,两年后转为正式院士,自33岁以后在皇家美术学院任教长达30年之久。

        ??透纳的晚年虽获得了极高的荣誉,但他并不看重虚名,后来竟隐姓埋名地住在切尔西的一间茅屋里,他似乎没有去品咂过去几十年的过眼烟云,只是依然对着窗口的阳光和田野,用画笔和色彩记下唯一值得留念的大自然,一代大师就在这寂寞而凄凉的情景下,手还握着画笔闭上了他那双对大自然有过深邃探索的慧眼。透纳的遗嘱是将他全部财产14万英镑全部分给年老贫困的艺术家,余下的作品捐赠给国家画廊。19世纪初透纳曾出访法国,参观学习拿破仑掠夺来的欧洲绘画珍宝。后来又赴意大利艺术圣地考察学习。这些都使他的眼界开阔,他立志在先辈大师成就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艺术。他曾深入观察和描绘大海景色,喜欢画落日余辉和倾盆大雨的磅礴气势及暴风雨中的惊涛骇浪。他擅长于在这些扣人心弦的景色中探索光和空气的微妙变化。为了弄清海上风景的真实景象,已经67岁的透纳竟不顾危险,让人把自己绑在轮船的桅杆上,以便体验和观察大海中的恶浪。

        ??他在印象派诞生前30年就说过“你应当画你的印象”。透纳是一位富有幻想、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画家,现实对于他来说仅仅是达到幻想的跳板,一旦想像与现实冲突时,他就用幻想来代替现实,所以他所创作的画面景色既来自于对现实大自然的入微观察,又充满非现实的幻想意境,具有朦胧的神秘感。透纳还是位英国学院派代表画家,是他把风景画提高到肖像画和历史画的同等地位,因为他终身崇拜皇家美术学院第一任院长雷诺兹,遵循他的艺术思想和原则。透纳是位不仅在英国,就是在全世界也是伟大的天才,他属于全人类。

        ??透纳的代表作:

        ??《商船遇难》

        ??透纳不喜欢描绘静态物体,他喜欢用前人未曾用过的方法来表现运动、紧张和沉重的画面气氛。为了创造这些人们无法目睹,或者目睹后又无法表现的某些震撼人心的场面,他都设法去亲自观察体验,尔后再加入自己的想象创造。他在这幅《商船遇难》中描绘了海难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这是透纳描绘海上风景最完美的一幅。画家在这狂风大作之夜正在“水精号”轮船上,这艘船是从加维奇开出来的。画家自己说:“我画它并不是为了让人理解它,我只不过是想表现与此情景相似的现象。我曾请求水手们把我绑在桅杆上去进行观察,被绑了四个小时,我本来不指望能保住性命,但是,假如我还活着的话,我有责任把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描绘出来。”画中的惊涛骇浪似张着大口的恶魔,将要吞食一切,可怜的人类在大自然的暴怒下,顽强不屈地挣扎着,这是一个英勇悲壮的场面。画家用充满激情、狂放的笔触挥洒画面。人物虽然显得渺小,但动态十分鲜明,他们奋不顾身地与风暴进行殊死搏斗。这是一幅情景交融、光色迷离的描绘悲壮境界的杰作。

        ??《卡利古拉的宫殿和桥梁》

        ??在透纳的艺术历程中,荷兰画圣伦勃朗的艺术曾给他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他特别赞赏伦勃朗以魔术般的光线使最普通的景物焕然一新的技巧,他曾说:“他描绘拂晓这个在晨曦与露水闪光之间的一转瞬,色彩无与伦比,并且薄如纱帐,叫人一看就会入迷,似乎无须透过色层去寻找形体了。”这是一幅描绘笼罩薄雾的清晨景色,画家以简略的笔触、单纯的色调描绘了对自然景色的一种感觉,再现了感觉到的一种气氛,画中充满光与空气,这就是透纳所探求的画境。

        ??《威尼斯大运河》

        ??透纳十分注重对自然景色微妙变化关系的入微观察。他1795年游历了威尔士和苏格兰,1802年去瑞士,1819年和1828年访问了意大利,1826年又去比利时和法国,通过广游博览,深入观察不同地区的大自然变幻奥秘。1838-1845年还在意大利威尼斯作过逗留,这一系列的旅行开阔了他的眼界,特别是水都威尼斯的纵横运河,傍水街景和云霭烟雾都使他流连忘返。《威尼斯大运河》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蓝天的云映照在河面上,往来的船只在运河面上缓慢而行,河岸两边耸立着整齐的古典建筑,向人们展现出它过去的辉煌,令观者向往。

        ??《月光下的煤港》

        ??如果说法国画家莫奈画过《印象·日出》,那么1835年英国画家透纳画的这幅《月光下的煤港》,可称之为《印象·月出》,它们之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透纳本人在印象主义产生前30多年就曾说过,他的绘画是他的视觉经验的准确体现。他还对一位学画的人说过:“你应当画你的印象。”所以透纳的画就是凭他自己对大自然直接观察描绘出来的,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感受。画家凭感觉和印象作画,是绘画观念和画法的一次突破。

        ??康斯太勃尔 (John Constable,1776-1837年)

        ??约翰·康斯太勃尔于1776年11月11日生于英国萨福克州东勃高尔特乡村的磨坊主家庭。康斯太勃尔一生平淡无奇,像一朵娇艳的野花,从没承惠过人工的栽培和浇灌,虽然也有过播芳吐翠的年华,却没有得到过应有的观赏便过早地谢世了。在康斯太勃尔的艺术生涯中,第一个给他启发鼓励的是邻居玻璃工约翰·邓桑。少年时代就常画他熟悉的田野和风车,他弟弟看到他画的磨坊时就会说“我一看约翰画的风车就知道它会转动起来”。

        ??19岁时随画家波芒赴伦敦进入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他勤奋地学习想努力掌握英国画家革廷和荷兰画家雷斯达尔的绘画技法,对康斯太勃尔所表现出的艺术悟性和才能,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威斯特十分喜欢,还常为他作示范画法。他虽为学院的学生,最关心的还是大自然和他故乡的美丽景色。画家40岁时和玛丽亚·比克奈尔结婚,双方家族留下的遗产,使他们的生活和创作有足够的保证,从此不再接收违心的订件,专心一致地投入到大自然中去。他的画并不被时人赏识,关键是主宰画坛评论的罗斯金过分的冷淡,他认为康斯太勃尔的绘画太粗俗,这是因为他本人的审美标准倾向于细致优雅的理想主义,这与康斯太勃尔的质朴写实的风格格格不入。对此,画家于1802年写道:“现代最大的错误就在于胆大妄为,企图在真实之外去追求什么东西。追求时髦,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还会有,但他总是有一定的时间性,要得到后人的承认,只有万物中的真实才会永存。”1819年他被选为皇家美术学院候补院士,十年之后才成为正式院士。真正为世人所知的康斯太勃尔是1824年与波宁顿、劳伦斯等人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著名的《干草车》等作品,这个从不出名的康斯太勃尔一跃而为明星。德拉克洛瓦最受感动,竟然急速跑回画室,涂掉了《希阿岛屠杀》的背景,按康斯太勃尔的画法重画一遍。他说:“正是康斯太勃尔才给了我一个优美的世界,他所用的各种不同对比的色彩,从远处看产生一种振动的效果。”

        ??康斯太勃尔以纯朴的现实主义自然观向人们展现明净的大自然。在他的画里没有诗情的回忆,也没有理想的修饰,更没有哲理的暗示,他在用笔触和色彩表现某种特定的光线、特定的时间和特定景色中用语言传达不了的东西。他在画中画出了时间里的空间,他爱画春天和夏天而不喜欢画秋天。他认为春夏颜色新鲜、欢乐,他推崇光与色,表现一定时辰的天气变化中的景物。他实在是位痴心于自然的画家,人们公认他是第一流的最诚实的大自然的讴歌者。他的理论和实践对法国巴比松画派的形成和对印象派的产生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康斯太勃尔代表作:

        ??《斯陶尔山谷和泰德汉村》

        ??早在童年时代,故乡的美丽景色已经启发了康斯太勃尔,他曾竭力用画笔把它们描绘。他曾这样回忆故乡:“四周美丽的景色,缓和的斜坡、散布着牛群和羊群的肥沃草地、耕耘得很好的高地、村庄和教堂、田园和茅屋、树林和河流,所有这一切,给予这个特殊的地方以任何地方也难找到的那种优雅和美丽。我的童年时代所处的这种景色使我成了一个画家。”这幅画中的景色不仅展现了画家故乡的美,也寄托着对故乡的深情。

        ??《威文侯公园》

        ??在康斯太勃尔的画中,大自然是以它本来的正常状态而出现的。质朴、诚实和真实是它的特点,他从来不梦想着去描绘或者追求他没有见到过的和完全不理解的东西,他喜欢描绘缓慢飘动的云彩,它那宁静的、透明的淡蓝色的天空充满大气的美妙。从云层里透现出的阳光洒在大地上、浓密的林木,斜坡上绿茵茵的草地,悠闲吃草的乳牛群,水面上戏水的鹅,渔民在撒网,这一派令人陶醉的景色虽不是天堂却胜似天堂。在这幅画中阳光和空气已成为画家探求和描绘的主体。
        ??
        ??《干草车》

        ??1824年康斯太勃尔向在巴黎的世界博览会送去三幅作品参展:《汉浦斯戴特的荒地》、《英国的运河》和这幅《干草车》,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次展出对法国画家影响很大,其中最激动的是德拉克洛瓦。

        在康斯太勃尔的画中,由于细小色块的并列所形成的对比关系,在不同的距离出现了强烈而统一的色彩,并且产生了振动的效果。德拉克洛瓦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康斯太勃尔说他的田野中的绿色的特点是由许多不同的绿色产生的。一般风景画家的绿色的强度所产生的缺点是因为他们只用一种统一的绿色的缘故。他所说的田野中的绿色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的色调。”这幅画是康斯太勃尔描绘田园风光的代表作品。以他的绚丽而浑厚的色彩,抒情诗般的笔触色调和真实的描绘令人陶醉。从深远透明的云层中透现出来的阳光洒在树梢和绿草地上。近景着重描绘农舍和古树及一条小河流,一辆大车正涉水而过,引得小狗狂吠。这幅的天空画得极美,透明滋润,不同色彩的云朵像天鹅绒似的在天际飘浮滚动,清澈的河水中映出美丽的天空、古树和房舍,更加增添了乡村的恬静,整个画面充满阳光,充满农村的生活气息。

        ??《麦田》

        ??这幅画又名《乡村小径》。画家自己非常喜欢这幅画。画中情节很有生活情趣:近处小路上正行进一队羊群,后面跟着一条牧羊犬,群羊只顾前走,而小狗则停下来边望边等待爬在池边喝水的小主人。画面近景是土坡上大树林立,杂草丛生,还夹着芳香的野花,中景是一片金黄色麦田,天空翻滚着朵朵白云,透射出的阳光洒满大地,画中充满乡村泥土气息,渗透热爱家乡之深情。

        拉斐尔前派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处于维多利亚女王的“繁荣”时代。

        这个时代的画坛,是由皇家美术学院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所主宰,他们一直以拉斐尔的艺术为典范,弘扬学院派古典主义,在社会上同时流行维多利亚时代的那种秀媚甜俗和空虚浅薄的匠气艺术。这种现状引起许多有思想和见解的艺术家不满。当时英国权威批评家罗斯金(1819—1900年)就指出过:“古代和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包含过多的肉欲主题。”因此,他对文艺复兴前期的艺术评价最高。当时的青年画家亨特、米莱斯和罗塞蒂也发现文艺复兴初期的作品感情真挚,形象也朴实生动。这正是他们向往的艺术风格,在他们的心目中,诗歌的偶像是但丁,绘画的偶像则是乔托。他们共同倡导发扬拉斐尔以前的艺术精神。于是他们三人于1848年发起成立一个画派,史称“拉斐尔前派”。这个画派的活动时间并不长,但对英国绘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当这个画派问世并展出自己独创新作时,引起社会强烈反映,社会普遍认为,这帮无聊的青年的野心无非是倡奇立异以欺世,作品除了古怪奇特之外,别无可取。连狄更斯也说过:“在英国最低级的酒吧里的丑八怪也比她强一些(指画中圣母形象)。”拉斐尔前派的艺术追求可以从罗赛蒂的一席话中理解,他说:“能够表达真诚的理论,认真写生,以便知道如何表现自然;对于过去的艺术要以直率和诚恳的情怀去感受它,但要排除那种因袭惯例、自我夸耀和生搬硬套;全部条件中最要紧的是创作出真正优秀的绘画和雕塑。”这种艺术思想必然遭到学院派的反对。这时,权威批评家罗斯金公开支持拉斐尔前派,他说:“长期以来已非常习惯于观赏没有任何目的和意图的绘画了,因此,当一件艺术作品出乎意料地含有某种意义,并需要观者去费神思索时,这在最初,显然会被看成一种苛求。”他对他们大加赞扬:“我认为,自透纳逝世之后,一般说来,这四位拉斐尔前派画家(前三位加刘易斯)的每一幅的价值,至少相当于任何当代画家作品的价值的三倍。”

        ??这个画派持续三四年的时间,1854年后他们便分道扬镳了。

        ??罗赛蒂 (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年)

        ??丹特·加布里埃尔·罗赛蒂是19世纪英国拉斐尔前派的三位核心成员之一,也是拉斐尔前派艺术向后来的唯美倾向转变的领导人物。罗赛蒂1828年5月12日生于伦敦。父亲是意大利人,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诗人,是在英国避难的意大利烧炭党人。由于政治和生活上不顺利,在现实中又无法解脱,因此向往中世纪意大利的悲壮和神秘,崇拜大诗人但丁。作为剑桥大学意大利语教授,舅舅是大诗人拜伦的好友,罗赛蒂就是在如此有教养的家庭中长大的。罗赛蒂在剑桥大学受教育,又在萨斯绘画学校学过绘画,17岁时入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在这里结识了比他大一岁的亨特和比他小一岁的米莱斯。罗赛蒂在美术学院先师从布朗,后来发现布朗的画法过于拘谨,只在他的画室画一个月就溜走了。后又来到亨特画室,亨特发现他天资不凡,针对他喜欢诗和文学的特点,建议他从文学性主题方面发展自己的艺术才能,他们成了朋友。尔后他们三个人又于1848年成立了拉斐尔前派兄弟会。

        ??1850年以后,罗赛蒂完全沉醉在但丁和布朗宁的诗歌及中世纪传说的创作中,并越来越显示出神秘浪漫倾向。他是一位怀才不遇、感情深邃的人。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客观环境对他精神的影响,他无力面对这些现实,因此采取了躲避的态度。这使罗赛蒂的艺术终于走上一条象征、矫饰和神秘浪漫的创作道路。

        ??罗赛蒂代表作:

        ??《受胎告知》

        ??拉斐尔前派自1849年始在皇家美术学院展出作品,罗赛蒂展出了《圣母玛丽亚的少女时代》。这幅画具有朴素和自然的特点,展出时没有引起特殊反响。当1850年展出《受胎告知》时,观者大哗,攻击来自各方。《受胎告知》是传统圣经绘画题材。画的是天使长加伯列手持花枝来到圣母玛丽亚面前,祝福她已身怀基督。玛丽亚不安地问天使,自己还是个处女,怎么会怀孕?天使说这是圣灵的力量所致。罗赛蒂在这幅画中描绘了玛丽亚的不安和紧张神态,既写实又隐含神秘感。画面以白色为基本色调显得洁静幽秘,间以蓝红两色,使画面朴素中有变化,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画中的玛利亚是以画家17岁的妹妹做模特儿画的,而画中的天使是由雕塑家托马斯·伍纳摆的姿势。

        ??《圣乔治和萨卜拉公主》

        ??艺术家的情感决定艺术作品精神气质和审美倾向,感情被压抑或被扭曲,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艺术形象可能就是一种病态。罗赛蒂有理想,可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不断破碎。他钟情过几个知心女子,但因伦理所迫,给他留下了无尽惆怅。他最终只能遁迹于艺术世界,到幻想中去寻求他的理想寄托。他所有的诗文和画作都如同垂死天鹅的哀鸣,凄切哀婉,令人伤神。他总算在这幅《圣乔治和萨卜拉公主》中找到一点安慰。画面以装饰和想像的形象构成,具有一种非现实的境界。

        ??《比阿特丽克斯》

        ??罗赛蒂的爱妻1862年去世,这使他的创作越来越带有忧伤的情调。他把自己不幸遭遇画成一幅象征性作品,题名《比阿特丽克斯》,在画中,画家将自己亡妻西达尔比作比阿特丽克斯,以但丁的遭遇自喻。但丁9岁时遇见少女比阿特丽克斯,留下美好印象。18岁时再相见,少女已出落成美丽的姑娘。但丁深爱着她,但怕别人看出来,故装着爱上了别的女子,还写诗赞美人家。这大大伤害了比阿特丽克斯的心,她从此不再理但丁,后来嫁给一位贵族。但丁得知后悔恨交加,为表示自己真情又写诗赞美她,比阿特丽克斯终因伤心而死,但丁悲痛欲绝。从此他脑子里常出现情人的形象。后来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情人在天国向他致意,表示已消怨情,从此但丁心才宽慰。罗赛蒂所画的这幅肖像性寓意画,是一首具有双关含义的形象诗。画上采用了象征性的比喻,一只红色鸽子嘴里衔着一枝白色的罂粟花,使色彩颠倒比作生死逆转的隐喻;比阿特丽克斯闭目凝神,期待着死神的召唤。画面构图呈十字架式。后面两侧仿佛有但丁和爱神隐现其中。近处画着一只古代的太阳仪(类似时钟)上面正指着九时,比喻比阿特丽克斯和西达尔死亡的时辰。画中这位比阿特丽克斯就是画家心目中的西达尔。画面具有浓重的神秘气息。

        ??《普罗赛比妮》

        ??自罗赛蒂的妻子西达尔死后,他另一位倾慕的女子是莫里斯夫人,珍妮就成了他最喜爱画的模特儿。他以珍妮为理想形象,画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和包含深刻寓意的肖像画,这幅《普罗赛比妮》就是著名代表作品。普罗赛比妮,亦译珀耳赛福涅,她是古代希腊神话中农神德墨特耳的女儿。冥王哈德斯爱上了她,把她劫到冥界。农神失去了爱女,悲痛万分,从此不再赐予人间谷物收成,人类险于绝灭。主神宙斯下令冥王将普罗赛比妮还给其母,冥王为继续与她往来,强迫她吞下几粒石榴子。石榴子是姻缘不断的象征,这样普罗赛比妮只好每年在人间同母亲住一时期,又回到冥界当一段时间冥后。罗赛蒂的这幅作品是借神话故事中的普罗赛比妮来表现自己心目中的情人形象。肖像背景的黑色代表着冥界。手中的石榴和凝神遐思是代表思念人间生活。从画面色调上看,剥开的红石榴也成点睛之笔,形成画面视觉中心,极其醒目。

        ??19世纪俄罗斯绘画

        ??公元10世纪,在第聂伯河中游形成了一个以基辅为中心的古俄罗斯封建国家,史称“基辅罗斯”(东斯拉夫人亦称罗斯人)。13世纪蒙古人入侵,15世纪初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形成了以莫斯科为首都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废除大公称号,宣布自己为全俄罗斯的沙皇(即凯撒之意),在俄国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16世纪俄罗斯已成为欧洲的强国,这时俄罗斯的民族文化艺术也开始形成并出现了繁荣昌盛局面。17世纪的俄罗斯文化艺术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时期美术主要受拜占庭艺术影响,教堂建筑、雕刻和圣像画得到发展。

        ??进入18世纪的俄罗斯,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下,处于落后农奴制的俄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682年上台的彼得大帝实施了改革开放国策,吸收欧洲先进的建国经验,使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得到迅速的发展。彼得大帝努力把当时欧洲的文明直接移植到俄国来,这时期美术接受了西欧艺术的经验,逐渐发展繁荣起来。

        ??18世纪肖像画首先得到发展,这与当时对建立俄罗斯帝国功勋人物的歌颂是分不开的。

        ??18世纪中期,在俄罗斯文化之父罗蒙诺索夫的积极活动下,提出了“俄罗斯文化必须具有民族特征”的口号,于1755年创立了莫斯科大学,1757年由苏瓦洛夫努力,得到女皇伊丽莎白的同意,在彼得堡正式成立三种主要艺术的美术学院,到1764年宣布为皇家美术学院。

        ??18世纪俄国的学院艺术虽然与进步的艺术潮流相矛盾,但是它为俄国培养了自己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中的一部分优秀者被派往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学习,后来成为俄国画家的杰出者。

        ??俄国皇家美术学院十分重视历史画,肖像画也很活跃,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肖像画家,此外雕塑艺术也得到了发展。

        ??进入19世纪的俄国面临巨大的历史变化,1812年拿破仑入侵开始了神圣的卫国战争,促进了俄罗斯民族的觉醒和民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取得胜利的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加暴戾,激起了俄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和民主运动的高涨。1825年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它却唤醒了人民,动摇了沙皇专制的统治基础。

        ??19世纪俄国的一流画家基本上毕业于皇家美术学院,尔后又赴西欧留学考察。他们既具有深厚的造型基本功力,又博览西欧艺术大师名作。世纪初在美术学院一批教授们影响下,创作题材主要是宗教神话内容,表现形式遵循学院派古典主义。卫国战争前后画坛出现从俄国历史中选择爱国主义题材。这一时期杰出的画家有吉普林斯基(1782—1836年),尔后有农奴出生的特罗平宁(1776—1857年),他们在绘画中开始大胆采用民族形式。相继登上画坛的肖像画家、风景画家有维涅齐昂诺夫、索洛夫、谢德林和艾伊瓦佐夫斯基,在他们的创作中既有古典主义也有浪漫主义因素。

        俄国19世纪上半期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布留洛夫(1799—1852年),他的名作《庞贝的末日》是俄罗斯民族绘画的初日。俄罗斯的革命运动促进了民主的现实主义文艺发展,涌现出一代大师伊凡诺夫(1806—1858年)和批判现实主义巨匠费多托夫,费多托夫的《少校求婚》深刻地揭露了那个时代的本质。

        ??19世纪中期的俄国好像从昏睡中醒了过来,人们开始思索,充满批判精神。一大批进步的文艺批评家、美学家和作家的进步思想影响着一大批年轻的美术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托尔斯泰等成为青年画家们的朋友和崇拜者。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又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别罗夫(1833—1882年)最具代表性,他与克拉姆斯柯依、马柯夫斯基、希施金、萨符拉索夫等14人发起在莫斯科成立了“巡回展览画派”,作为生机勃勃的大众艺术的现实主义,开始与没落的官方学院派决然对立。这个画派从成立一直到20世纪初,成为推动俄国艺术发展进步的艺术团体,拥有很多著名的大画家,如列宾、苏里柯夫、希施金、列维坦、谢洛夫等等。

        ??19世纪是俄国美术最光辉的世纪,是俄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巡回展览画派

        ??1870年在民主艺术发源地莫斯科,成立了巡回展览画派。发起人有克拉姆斯柯依、彼罗夫、马柯夫斯基、萨符拉索夫、希施金等。

        ??这个画派是以现实主义为创作目标的进步美术家组织,他们在创作思想上遵循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原则——“美是生活”、“艺术家的使命不在于追求那些不存在的美,也不在于去美化生活,而在于真实地再现生活”。他们从民主的立场出发描绘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历史和人的劳动美,表现民众要求解放的愿望,揭露和批判专制政治制度。这个画派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与学院派相对立。凡参加这个组织并在该画派举办的展览会上展出自己作品的都被称为巡回展览派画家。他们的作品定期在全国各地巡回展览,把艺术介绍给人民大众,从1871年到1923年止,在巡回展览派活动的50年间,共举办过48次展览,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

        巡回展览画派一登上俄国画坛,就受到一切进步艺术家们的重视和关注,热情支持他们的有乌斯宾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柯夫和斯塔索夫等,他们为巡回展览画派鸣锣开道,大造舆论。

        ??列宾 (1844-1930年)

        ??列宾是俄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上半期最伟大的画家,他以其无比丰富的创作和卓越的表现技巧,把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发展到高峰。列宾出生在哈尔科夫省丘吉耶夫村一个屯垦士兵家庭,自幼酷爱绘画,少时画过圣像画,19岁时为报考美术学院来到彼得堡,先随克拉姆斯柯依学画,20岁时考取了美术学院,在学院里受到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学习期间经常参加克拉姆斯柯依组织的“星期五晚会”活动,结识了进步文化人,阅读到进步文艺作品,接受了民主主义影响,和克拉姆斯柯依、斯塔索夫等亲密往来,通过他们受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启蒙文艺思想影响,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1871年以《睚鲁儿女的复活》这一宗教题材画获学院金奖并出国留学。1873年作为留学生访问了欧洲许多艺术胜地,文艺复兴的美术并没有使列宾满足,在给斯塔索夫信中还发泄了对拉斐尔作品的不满。他在国外学习三年,回国后定居莫斯科,从事绘画创作活动。列宾非常关心俄国的革命和解放运动,他和俄国民主主义革命者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和感情。但是他不赞成民粹派的空想。列宾是一位全能的绘画大师,他不仅是肖像画家,而且是最杰出的风俗画家、历史画家,他以写实的艺术手法直接描绘革命者题材,塑造了一群革命家和觉醒了的大众形象。他的写实主义绘画技巧已炉火纯青。他自己说过:“在绘画上我的主要原则是,要按原样画素材。对我来说,色彩笔触、笔法技巧等已不是问题,我所执着追求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对象的本来面貌。”像他这样充满生气的作品在世界绘画中也不多见。在他的作品中一切物象都沉浸在空气和光线之中,都统一在微妙的色彩调和之中,每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构图和色调。形体和色彩、素描与绘画的有机统一,使他的作品充满无限的生命力。他曾被伦勃朗和印象派吸引,尔后又崇拜委拉斯开兹和哈尔斯。

        ??晚年的列宾作品中很少看到他早年的那种战斗姿态。他开始寻求新的创作道路,听从托尔斯泰的教导,对纯粹艺术发生了兴趣,与斯塔索夫分道而行了。列宾到了晚年对社会政治问题感到厌倦和迷惘,从而使他走进了脱离现实的纯艺术之中。

        ??列宾代表作: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27岁的彼得堡美术学院学生列宾,一天在涅瓦河上写生,突然发现河的那头有一队人像牲口似地在河岸边蠕动,走近才看清是一行拉着满载货物大船的纤夫。他又把目光转向涅瓦河大桥上往来人群的红男绿女和热烈豪华的场景。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年轻画家感叹道:“啊!这就是俄罗斯。”因此萌发了创作纤夫生活的构思。他利用暑假与风景画家瓦西里耶夫一起去伏尔加河考察民情和写生,画了很多真实纤夫的形象和素材。用三年的时间创作完成这幅世界名作。在宽广的伏尔加河上,一群拉着重载货船的纤夫在河岸艰难地行进着,正值夏日的中午,闷热笼罩着大地,一条陈旧的缆绳把纤夫们连接在一起,他们哼着低沉的号子,默默地向前缓行。残酷的现实将他们沦为奴隶,其中有破产的农民、退伍军人、失去信任的神父、流浪汉等,然而在每个奴隶的心中都燃烧着一把不屈的火焰,他们祈盼着世道的改变。画面以一字形排列,由远渐近。十一个人分四组,最前面一组中领头的那个老者叫冈宁,此人原是神父,后被免职沦为纤夫,他是大家的领路人。他有智慧和组织才能,他朴实坚韧且有善良性格。第一个最卖力气弯腰拉纤的红头发男子,一看就是破产的敦厚农民;而那个戴小帽嘴上刁烟斗,还戴一副墨镜的男子是个痞子,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也混到这个队伍中,他偷懒,避重就轻,纤绳都是弯着的;画家还有意描绘了一位孩子,他从没吃过这般苦,身体后倾而用手极力推着纤绳板以减轻痛苦。孩子的脖颈上还挂一个十字架,他是上帝虔诚的奴仆,但上帝也无力救助他。后面的每个纤夫都有各自不同的血泪史。画中每个人都有很鲜明的个性特征,是俄罗斯劳动者的群像典型。单纯的画面揭示了深刻的社会本质。画家注重人物的形象细节描绘,充满深刻的文学性和视觉的绘画性,一切思想都通过具体形象来展现,甚至河滩上的脚印和遗弃的纤夫用的杂物,都表明过去和未来。斯塔索夫说就凭这张画,列宾就可以跻身于世界一流大画家之列。

        ??《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

        ??列宾在莫斯科生活六年之后又回到彼得堡。就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这幅载入俄罗斯画史的作品。画家通过浩荡的群众性宗教行列,描绘了当时俄罗斯社会各个阶层和各种身份的人物群像,行列里的中心人物是戴着头巾、手捧圣像的女地主。旁边是脑满肠肥的御用商人,他们也满怀着同样的权威意识。走在中间留着长胡子的傲慢的祭司长身着锦缎祭服,他是一切统治者的神圣代表。画中不同人物衣着打扮不同,行为姿态各异,简直是俄罗斯的缩影。画家的画笔触及了所有人,村长、警官、农民和乞丐挤满了画面,他们有着各式各样的社会心理负担。数百人的宗教行列是以地主和祭司为排头,农民和乞丐只能靠边行走,尤其在前头刻画一位跛子乞丐和农民妇女,那个拿小棍子的当差不准跛脚孩子走近行列,这一切都表明了画家的态度。原来画家只重视场面的光与色彩表现,托尔斯泰看后指出画中没有重视人物本身的刻画,没有画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列宾接受了,完成后的这幅画描绘了烈日下行进的群众,在这里光的照射,更加强了对人物的形象刻画,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和时代的本质。这幅画以鲜明的色彩,开放运动的构图,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

        ??《伊凡雷帝杀子》

        ??这幅画原名叫《1581年11月16日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儿子》。伊凡四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任沙皇(沙皇即凯撒之意),16世纪俄罗斯的专制统治者。他生性残暴,17岁时杀死握有实权的摄政王,自立为帝。曾毫不留情地屠杀所有反对他的政敌,镇压叛乱、绞死主教,最终失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但是从历史角度看,他在统一和治理国家等方面建有卓越功勋。这个政权是建立在恐怖基础上的,所以世称他为“伊凡雷帝”即“恐怖的伊凡”。列宾所处的时代,是俄国历史上最恐怖和最黑暗的时代。80年代,俄国全境因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而开始血腥屠杀,从而激起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列宾打算表现这个时代的现实。一天,他去听俄国大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安泰》第二部分《复仇的痛快》,得到启发,他说:“它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我想是不是能在绘画中体现我受音乐影响而产生的情绪呢?我就回忆起伊凡雷帝。这些年相继发生了许多血腥事件,感到很可怕,但是有一种力量总是催促我去完成这幅画。”画家选择了这样一个情节精心描绘:伊凡雷帝在一次与他儿子争执时,用手中的笏杖猛掷过去,不幸击中儿子的头部,鲜血如注……这一偶然的暴烈冲动致使后继者送命,伊凡顿悟这绝

      更多 艺术史论
        1
      看花花公子的标准,女人怎样养身材美
        2
      超级女声——审美者缺席的诸众狂欢(作者:史鸿文)
        3
      论《笔法记》的绘画美学思想
        4
      《文学翻译比较美学》书评
        5
      许著:探讨美感的本质
        6
      杨春时: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7
      《创意星空》第三期节目预告:传统服装的艺术创造...
        8
      助教眼中的成中英教授(作者:蒋志琴)
        9
      李安源: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与中国早期文化输出之梦
        10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一)
        11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二)
        12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三)
        13
      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14
      日本和歌的美学特征(作者:邱紫华)
        15
      关于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作者:潘知常)
      保真销售
      王荣松作品
      吕华作品
      刘斐作品
      李文作品2
      李文作品1
      李达作品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88(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