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艺术史论 >> 建筑史

      西方建筑小史:(九)现代派建筑

      分享到:
      2009-09-17 14:09:16

        西方建筑小史――现代派建筑

           首先要明确一点,现代派建筑并不是指现代的、时下的建筑。"现代派"(Modernism)是一种风格,主要流行于20世纪20到60年代。现代派建筑 是和四个人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们被公认是20世纪前半期最重要的建筑师,就是前面提到的赖特、格罗皮乌斯、密斯、柯布西耶。他们的风格在前面讲到 的那些雏形中都有影子,但是把个别的趋势集中起来,成为一种潮流,不能不说是这四位的功劳。


          在他们之前、一战之后,有些艺术家也涉及了建筑。这里稍微提一下。

           表现派(Expressionism)。在德、奥兴起的以夸张造型为主的运动,可以说是前面的"新艺术运动"的一种发展。代表建筑有恩里希·门德尔松 (Erich Mendelsohn,1887-1953)设计的位于波茨坦的爱因斯坦天文台(Einstein Tower,1920年,右图)。

          未来派(Futurism)。意大利的知识分子提出的拥抱工业化的风格。他们认为"现代房屋应该造得和大型机器一样"。还好他们只是流于空谈,没有实际的建筑。

          风格派(De Stijl)和构成派(Constructivism)。前者兴起于荷兰,后者兴起于俄国。两者意趣相投,主要的思想是追求最简单的几何形体和最纯粹的颜色。他们追求的方向虽然对,但影响比较小。主要代表建筑是荷兰Utrecht的住宅(左图)。

          好了,让我们来分别认识那"四巨头"吧!前一章提到"新艺术运动"的费尔德去德国的魏玛艺术学校任校长。1919年,格罗皮乌斯继他任校长。他将学校改组为魏玛建筑学校,这里就是后来有名的"包豪斯"(校名Bauhaus音译)。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生于德国。他当校长的时候也才30多岁,是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他从"德意志制造联盟"的贝伦斯那里继承了简单化和 实用化的建筑风格。而他在任包豪斯校长时又延请了不少当时最激进的艺术家为教师,比如现在已成为标志的抽象主义绘画代表人物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超现实主义绘画代表人物胡安·米罗(Joan Miró,1893-1983)等。包豪斯是当时欧洲激进艺术的堡垒之一。他自己的建筑风格此时也渐渐成熟了。这就是构图的简单灵活、布局的实用、建筑材 料便于大批量生产。最后这一点可以说是针对德国当时的现状的一战战败的德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大量失业的工人急需便宜耐用的住宅,很多建筑师都投 身过这样的工程。他的风格被后人称为"理性主义"或"功能主义"。

           他在这一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在德国Dessau的包豪斯新校舍(右图)。在这里他首次提出了建筑要从内向外设计的思想,即先确定各部分的功能,再确 定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最后确定整体的外观。在构图上他大量使用不对称构图,主要入口也不只一个。虽然整个建筑没有使用任何装饰,但各部分之间的高低错 落,自然具有一种和谐的外貌。更由于他大量使用了钢筋混凝土及其它工艺,近万平方米的建筑,整体造价仅每立方米7美元左右(当时货币)。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6-1965)相比格罗皮乌斯要激进得多。他是瑞士出生的法国人,真名是查尔斯-爱德华·让雷内(Charles- Edouard Jeanneret-Gris)。他那一代法国艺术家的特点或者说通病就是爱发宣言,他也不例外。他首次出名是1923年出版的一本书《走向新建筑》。这 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建筑理论问世的一个宣言,虽然里面也充斥了大量狂热的言语。他的主张是:以往的建筑样式都是虚构的;新建筑需要革命;建筑需要简单的线、 面、块;大规模生产房屋;新建筑需要造型艺术。相对其它三巨头,他的理论最多且最激进。他有许多奇思妙想的设计,给后人的印象也最深刻,但相对来说设计最 后得到实施的比较少。到后来后现代建筑思潮出来时,这成了他遭受大量攻击和讥笑的原因之一。

           总地来说,柯布西耶是四巨头中最重视造型的。他在二战之前最有名的建筑是萨沃伊别墅(Villa Savoy,1930年)。这个由简单的几何形体构成的房屋体现了他自己提出的新建筑的五个特点:底层的独立支柱,房间的主要部分都放在二层;屋顶花园; 不承重的自由平面;横向长窗;不承重的自由立面。这些都是有了框架结构之后才可能实现的。虽然萨沃伊别墅外表简单,内部的空间还是很复杂的。比如他采用了 当时不多见的旋转式楼梯。而且上下两层之间主要的连接靠的是平滑的斜坡面,而不是阶梯,这样两层可以很自然的上下,空间的连续性增加了。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德国人,和柯布西耶一样,也不是正规学建筑的出身,多少有点自学成材的味道。早年他曾经是德国现代艺术团体"十一月社" 建筑部的负责人,参与设计了柏林市区的廉价公寓。1927年,他任"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副主席,1930年他继格罗皮乌斯任包豪斯校长直到1933年学校 被纳粹解散。他这一阶段的主张也是建筑要抛弃传统,不需要在乎形式,建筑要工业化。他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少就是多(Less is More)。西欧的三巨头中,赖特最欣赏他。

          密斯二战前的代表建筑是1929年巴赛罗那世博会的德国馆(Barcelona Pavilion,右图)。这是一座奇怪的建筑,没有具体的功能,墙、屋顶、柱子似乎都是偶然搭在一起的,各部分之间全是直角相接,没有任何的过渡。整个建筑没有明显的内部和外部的区分,给人的空间感是奇妙的。装饰只是保持原有色泽的大理石墙面。简单的装饰反而给人以高雅的感觉。

          这次世博会上他还展出了自己设计的"金属藤椅"(Cane Metal Chair,左图)。这一启示了后来无数室内设计师的椅子又被称为"巴赛罗那椅",是现代室内设计的经典之一。

          至于德国馆,世博会开完了也就拆掉了。现在我们要看他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建筑只能去捷克的Brno,那里有他1930年为一位银行家Tugendhat修建的住宅(右图)。这里也是简单的形体、简单装饰的结合。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9-1959),美国人,是四巨头中最多产的一位。从年纪上说他比上面三位要大一些,风格也有所不同。事实上,后现代建筑思潮兴起 时,有人揭发他对另三位有不小的看法。其实他为人比较孤傲,看谁差不多。总地来说,他并不十分排斥装饰,但强调建筑的整体效果必须和环境相协调。正是因为 这一点,在后现代诸人纷纷挑战其它三巨头的今天,唯独他有越来越成为神的迹象。

           他在一战之前的设计中最出名的是芝加哥郊区的草原住宅(Prairie House,1907年左右)。这是他从"芝加哥学派"的沙利文的事务所中走出来之后,来到美国西部,发现的属于自己和美国的风格。为了配合平原的自然景 观,他使用了水平的大屋檐和花台,并强调了空间的开阔感。(在这种住宅中欣赏草原上的日落确实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享受。当然,房屋的主人不必这么想,因为他 每天都在享受。)事实上,草原住宅对当时还在摸索新建筑形式的西欧建筑师确实是一个指路牌。也难怪他一直认为在西欧兴起的现代派建筑是剽窃了他的思想。他 从不认为自己是现代派建筑师,只管自己的建筑叫"有机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也一直拒绝格罗皮乌斯和柯布西耶访问他的请求(对密斯倒是主动邀请的)。

           他为日本东京设计的帝国饭店(Imperial Hotel,1922年)也是一处精品。整体建筑融合了西方和东方的特色。更关键的是,在那个地质学本身尚不发达的年代,他在整体设计中发明了许多减少地 震损失的办法。比如管线深埋、悬臂结构、铜制屋顶等等。1923年的关西大地震中周围的房屋尽毁,而这座建筑丝毫未损就是他能力的证明。影响更为深远的 是,他到日本工作期间引发了日本人对建筑设计的兴趣。他的助手后来就留在了日本。20年代末日本有了第一批学建筑的留学生。这批人以及他们的学生对于现在 日本建筑设计稳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地位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

           二战之前赖特最出名的设计是匹茨堡附近的Kaufmann宅(Kaufmann House on Waterfall,1936年,右图),其更为人所知的名称是"流水别墅",现在已经是无可争议的经典建筑之一。整个建筑坐落在一条错落有致的小溪上, 虽然外表也是似乎无意间堆积起来的大块的简单几何体,但其空间构成别致地和小溪的动势结为一体。加上有意挑选的颜色,整个建筑和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而他自己的住宅兼设计室――位于亚利桑那州的Taliesin West(1938年,左图)也值得一提。这是一处没有固定布局的地方,很多部件可以拆卸或重新组装。里面充满着回旋和转折,而整体的效果又和周围的沙漠非常协调。

          二战的到来使得在欧洲的三巨头先后到了美国,这也是美国建筑设计现在能领导世界的原因之一。这四人在二战之后也有许多值得记住的设计。

           格罗皮乌斯后来任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门生遍及美国各高校的建筑系。他和他最得意的7个哈佛的门生一起组成了名噪一时的"协和建筑师事务所"(The Architects Colaborative,简称TAC),对于建筑发展的方向作了不少探索。这个事务所实行的分工合作的工作方式也对其它事务所有不小的影响。他们比较有 名的设计有: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Harvard Gradute Center,1950年,右图),是对原来包豪斯校舍的发展,更注意了和环境的协调。位于麻省的西水桥小学(West Bridge Water Elementary School,1954年)。TAC在这里尝试了以"簇"为单位设计房屋。每个簇都由独立的教室和其它设施组成,房间都是按标准设计的,可以依功能的不同 自由地组合。学校由从一个中央方形穹窿为中心长出来的两个簇组成,而以后学校要发展,加上新的簇即可。他们管这个叫"成长图形"(Patten of Growth)。同样思路的还有阿姆斯特丹的儿童之家(Children's Home,1960年)。

          原来包豪斯的学生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1902―1981)设计的IBM法国研究中心(IBM Research Centre in France,1962,左图)也可以看作格罗皮乌斯风格的延续。混凝土的树形支架是唯一的装饰。

           柯布西耶战后回到了法国,继续发挥着他的想象力。有名的设计有:马赛公寓(1946年,右图)。这是一个为了解决当时住宅紧缺问题而造的公寓楼。柯布西 耶把这个可以容纳1600人的大楼设计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住宅单位,里面有商店、面包房、幼儿园、电影院等。房型有23种之多,可供各种类型的家庭入住。 按他的设想,这种大楼就是未来城市的"居住单位"(Le Unite de Habitation),人人都会生活在这样的"单位"里。可惜保守的法国政府并不这么看,他们始终没有让他在巴黎设计哪怕一幢建筑。

           他对未来城市的想法在50年代初印度的昌迪加尔城(Chandigarh)得到了部分实现(左图是他设计的该城的法院)。这里是印度旁遮普省新建的省 会。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柯布西耶为城市做了规划并设计了几幢主要的行政大楼。为了解决当地气候干热的问题,他大量使用了混凝土预制板构造的大屋顶和大框 架,使得建筑既能遮阳,又能保证穿堂风的吹过。但是为了不妨碍穿堂风,建筑之间的距离拉得过大。法院和议会之间有450米。一来使得行走的人不得不忍受更 长时间的暴晒,二来建筑物在空旷的热带平原中显得非常孤寂,也疏远了人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他在马赛公寓和昌迪加尔城的建筑中使用了表面未经处理的混凝土预制板,给人一种建筑尚未完工的感觉。而各构件之间又大多是直接相连,好象是撞在一起似的,显得十分出人意料。后人称之为"粗野主义"(Brutalism)。对它的争论是引发后现代建筑思潮的起因之一。

           但柯布西耶不愧是造型的大师,在规划昌迪加尔城的同时,他又设计了令自己的追随者也感到惊讶的建筑,这就是现在也成为经典的法国朗香教堂(La Chapelle de Ronchamp,1953年)。整个建筑的外形几乎没有一处是直线,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幅抽象画。据他自己说他认为这座教堂是一个"听觉器官",但这样 还是无法完全解释其风格。这和他以前崇尚简单几何体的风格可以说完全背道而驰。也许是晚年的他想在上帝面前为自己以前的建筑做点平衡吧。反正朗香教堂多少 为他在后现代批评者口中挽回了点面子。

           密斯后来是美国伊利诺斯州工学院(IIT)建筑系的系主任。他也发展自己了战前的风格。其后期的主要设计有:IIT建筑馆(Crown Hall,1955年,左图)。这是一个完全靠外部的钢柱支撑的结构,内部没有柱子,整体用玻璃墙围起来,仅加工车间、厕所、储藏室等在半地下,就是个玻 璃的大空间。可是据说学生们更喜欢去地下室而不愿在玻璃房中多呆。

           和建筑馆相似的有Farnsworth宅(1950年,右图)。也是由外部的钢结构撑住的玻璃住宅,设计很精巧。不过主人的睡觉、起居、吃饭都是在四周 透明的环境中进行的。作为公园中的小景是合适的,但是作为一位单身女医生的住宅就不太合适了。业主和密斯的亲密关系在房子完工前就已结束。

          密斯生前最后的设计――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Berlin,1968年,左图)仍然保持了他钢与玻璃结合的风格。

           密斯喜欢钢和玻璃的组合。早在1919年他就意识到这种组合十分适合造高楼。所以等他到了从芝加哥学派就开始有造高楼传统的美国,简直可以说是如鱼得 水。现在很普遍的钢框架加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可以说全是出自密斯的构想。追随他的人曾经用"密斯风格"来称呼之。某种程度上这确实是密斯在战后的主要风 格。而他在美国造高楼的最初尝试就是芝加哥的湖滨公寓(Lake Shore,1953年,右图)。

           继湖滨公寓之后,战后他最著名的设计出现了――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1958年)。随之他的名声在美国达到了顶峰。这座38层的大厦外形极为简单,综合了当时已知的各种先进技术,内部的设施尤其全面周 到。其玻璃幕墙更是后来诸多摩天大楼仿效的对象。但这时他注意细节和新技术的应用,已经和以前的"少就是多"的原则有了一定的距离。比如按美国的规定,建 筑物为了防火,主要的结构应该由混凝土构成。密斯没有像原来的芝加哥学派那样仅仅满足于用混凝土包住实际起支撑作用的钢结构,而是用铜把混凝土又包了一 遍。虽然这样方便了传热,但工程费用就比原预算高出了一倍。到了后现代时期,这样的浪费和"密斯风格"使他遭受的批评并不比柯布西耶少。

           由于年纪的关系,赖特战后的设计不多。最著名的是他逝世后落成的纽约的古根海姆艺术馆(Guggenheim Museum,NY,1959年)。这个螺旋形的艺术馆被他自己认为是得意之笔。整个建筑其实是一条盘旋而上的长廊,可以从底层沿斜坡一直走到顶层(电影 《黑衣人》中Will Smith从底到顶跑过一次),采光则用了中央透明屋顶的自然光。可惜倾斜的墙壁上如何垂直地挂画就是一个问题了。观众也抱怨斜坡太窄,有时想退后一点欣 赏绘画也不可能。为了适应赖特的这个得意之笔,其他人不得不有所牺牲。不过在赖特被神化的今天,媒体仿佛从来不关心这些"小问题"。

          以 上就是现代派建筑的四元主将。其他的副将也有不少,比如芬兰出生后入美国籍的埃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前面提到的"维也纳学派"在芬兰的代表人物,因其子也是著名建筑师,又称老沙里宁)、荷兰的彼得·奥德(J. J. Pieter Oud,1890-1963,风格派的代表)等,但他们的风格没有这4位这么鲜明。另有一位芬兰的天才,虽然设计思路和赖特相近,但一直游离于现代派之 外,其重要性到后现代建筑时期才被普遍承认,所以我留在后面介绍。至于四巨头的追随者则命运不一。追随格罗皮乌斯的在建筑界有TAC,已经介绍过了,实际 上追随他的人更多地是在各大学建筑系任教。追随赖特的人鲜有出色者。而追随柯布西耶和密斯的人,由于他们和后现代诸人的恩怨实在太复杂,也只好留在后面介 绍了。

          有一点要强调一下,这四位仅仅是现代派建筑的代表。上面对他们的介绍绝不意味着已涵盖了整个现代派建筑运动。事实上这个运动是由一大批人一起构造出来的一种风潮,直到60年代末有人开始质疑他们之前,他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似乎是战无不胜的。

        来源:网络

      更多 艺术史论
        1
      看花花公子的标准,女人怎样养身材美
        2
      超级女声——审美者缺席的诸众狂欢(作者:史鸿文)
        3
      论《笔法记》的绘画美学思想
        4
      《文学翻译比较美学》书评
        5
      许著:探讨美感的本质
        6
      杨春时: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7
      《创意星空》第三期节目预告:传统服装的艺术创造...
        8
      助教眼中的成中英教授(作者:蒋志琴)
        9
      李安源: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与中国早期文化输出之梦
        10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一)
        11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二)
        12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三)
        13
      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14
      日本和歌的美学特征(作者:邱紫华)
        15
      关于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作者:潘知常)
      保真销售
      王荣松作品
      吕华作品
      刘斐作品
      李文作品2
      李文作品1
      李达作品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117(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