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艺术史论 >> 版画史

      中国古代佛教版画史综论-第 三 章 佛教版画的发端——隋、唐

      分享到:
      2009-09-15 17:01:35

        第 一 节 “隋代发端”的疑义与辨证

          众所周知,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所谓“雕版印刷术”,就是将文图反向镌刻在木板或其他材料的板上,制成书版或图版,然后在版上加墨覆纸刷印取得文图复本的方法。古人印制图文,使用多为木版,所以由雕印方法取得的绘画作品复本都是版画,也称“木刻画”。从历史上看,雕版印刷术甫经出现,佛教版画也就应运而生。因此,讨论佛教版画的开端,实际上就是在追溯雕印方法的起源,反之亦然。两者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论。争论的焦点无外乎是“隋代发明说”和“唐代发明说”。至于有论者提出的汉代发明说、晋代发明说,似乎缺乏证据。另有五代发明说、宋代发明说,已被考古发现的实物遗存所否定,皆无需再加论列。

          关于雕版印刷术的发生和发展,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雕本肇始于隋,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话说得很概括,也很有代表性。问题是隋代印刷品的实物遗存,迄今并无片纸只页存世,从而使人们对此说是否准确,产生了不少疑问。

          其实,胡应麟所言,并非是自己的发明,而是依据明代学者陆深所撰《河汾燕闲录》中,征引隋人费长房所撰《历代三宝记》中的一段话:“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据《佛祖历代通载》等书所记:南北朝时,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与北周武帝宇文邕二次灭佛,是为佛教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法难中之二武。佛教建筑、寺庙、经卷、法物皆被焚毁,僧尼或被诛戮,或勒令还俗。隋文帝自称“我兴由佛法”,即位之初,即诏令复教,广召僧众,大建伽兰,置翻经馆翻译佛教经典,才有“废像遗经,悉令雕撰”之举。又据《续高僧传》、《大唐内典录》等书载:费长房,成都人,南北朝时僧人,北周武帝灭佛时还俗,隋文帝复兴释教,诏令入京,职翻经学士。以隋时佛子记隋时佛教事,本来不应该有什么疑问。

          但后人一查,似乎又不对了。清初学者王士祯在《古夫于亭杂录》一书中率先提出疑问:“予详其文义,盖雕者乃像,撰者乃经,俨山(陆深号俨山)连读之误耳。”清末民初学者叶德辉则在《书林清话·书有刻版之始》一文中大加辨难,其文曰:“近日本岛田翰撰《雕板源流考》,……据陆深《河汾燕闲录》引隋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板之语。谓雕板兴于六朝。然陆氏此语本隋费长房《三宝记》,其文本曰:‘废像遗经,悉令雕撰。’……而岛田翰必欲附会陆说,遂谓陆氏明人,逮见旧本,必以雕撰为雕板。不思经可雕板,废像亦可雕板乎?”张秀民先生在《中国印刷史》中,亦多方论证,以指陆氏之诬。

          笔者未见旧本,不敢妄下断语。但仅就叶氏所言,似亦有二条疑义:

          一、所谓“废像亦可雕板乎?”回答应该是肯定的。石刻线描佛画岂非是雕板?只不过它雕的是石板,属板刻一种,还不是木刻画;中国古代木刻画,岂非全都是雕板?因此,经可以雕板,像亦无不可。在历经两次法难之后,隋文帝取雕印(如果当时已出现)行广及众的特点,以利佛教经图流布,当是合乎其宜的善举。

          二、即言“雕撰”,费长房语的读法,论者多有解析,兹不复列。笔者认为,“废像遗经”可以是专指,亦即像是像,经是经;也可是泛指,即包括可雕可撰集的佛教经图;“雕撰”二字,同样可以是泛指,该雕印的雕印,该雕造的雕造,该撰集的撰集。所谓“雕”,并不一定指雕塑、雕刻。古人语法,言简而意赅。陆氏连读,不见得必误。

          所以,对陆深所引费长房语,确信其有不可,必断其无似亦不可。而是大可抱着存疑的态度来对待之,留待有新的史证出现,再来做出科学的论断。

          除上述所言外,隋代可能已出现雕版印刷术,并已有佛教版画锓梓的旁证,尚可举出以下三条:

          一、前述出自敦煌的泥模捺印佛像,其上除邹寿琪题字外,另有曾熙一款题字,其文曰:“敦煌石室经卷,予见南齐人书经,其背皆印千佛像,画法亦同此卷,岂其同出一手耶?”是否同出一手,与本文无涉,不必去管它。唯“皆印”二字,颇为令人玩味。若如此,则捺印之法已盛行于南北朝时。捺印实为佛画雕印之源头,南齐亡于公元五○二年,中间历梁、陈、隋三代唐始兴,几逾一个半世纪。前文述及,晋至南北朝间,拓印之法亦已大行于世,发明雕版印刷术在技术方法上的条件已毕具。在此期间出现雕印之法,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

          二、爰及近世,在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佛教版画残片,在时间上据考要早于唐代佛教版画实物。戴藩豫先生在《佛典刊刻源流考》一书中,提到日本人中村不折氏藏有吐鲁番所出《法华经》残片,考其经文顺序与唐时流行本有异,谓当刻于隋、唐之际。可惜的是这些残品上皆未见梓行时间刊记,难以作为确凿的史证。

          三、唐续隋世,初唐时雕版印刷术已行于世,确凿无疑。其主要的证据有二:一是明代史学家邵经邦《弘简录》卷四十六载:“太宗后长孙氏,洛阳人。……遂崩,年三十六,上为之恸。及官司上其所撰《女则》十篇,采古妇人善事,……帝览而嘉叹,以后此书足垂后代,令梓行之。”长孙皇后逝于贞观十年,亦即公元六三六年;二是一九六六年十月十八日在韩国南部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发现一部《无诟净光大陀罗尼经》,据美国印刷史家富路特考,系武则天执政时印本①。这二条证据,其实恰恰可以证明雕版印刷术并不见得发明在初唐。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由繁入简,由粗至精的过程。贞观去隋亡不足二十年,《女则》是一部完整的图书;《无诟净光大陀罗尼经》刻印精良,已臻上乘,是印刷术接近成熟时期的产物,在此之前的发展过程当更长。以此而言,印刷术肇始于隋,至唐初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渐至成熟,也是可能的。

          所以,尽管陆深引《历代三宝记》之语的是耶、非耶,可姑且不论,亦不能完全否认隋代出现雕版印刷术的可能。而且,恰如叶灵凤先生在《中国雕版始源》②一文中所说:“雕镌宗教图像正是印刷雕版的必然起源。”当然,在没有实物遗存佐证之前,这还只能是一个推断和假设。

        第 二 节 唐代佛教版画概述

          据唐人柳玭《家训序》、宋人王谠《唐语林》等文献记载:唐时,雕版印刷术在民间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字书、小学等类图书皆有印卖。而佛教经图的刊印,在唐代的雕版印刷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论及唐代的佛教版画,首先应述及玄奘法师的杰出贡献。据唐末学者冯贽《云仙散录》卷五引《僧园逸录》载:“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众方,每岁五驮无余。”玄奘法师俗性陈,名袆。他十三岁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唐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九年,或曰贞观元年)孤身一人赴天竺取经,贞观十九年返国,麟德元年(公元六六四年)圆寂。以此推断,他刻印普贤像应在公元六四五年至六六四年之间,每岁五驮,很可以说明数量之多,社会需要之大。这也是最早的,有较为明确记载的佛教版画大量印制和发散活动。玄奘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德高僧,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创始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著名学者、翻译家。在中国古版画史、佛教版画史上,也应该为他立一座丰碑。遗憾的是,他所刊施的普贤像,并没有片纸只页留传下来,使人难睹其原貌。但这至少说明在初唐时期,就有了佛教版画的大规模刊施。③

          玄奘法师之后,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更为频繁。贞观十七年(公元六四三年),名臣王玄策奉诏出使天竺,并携画家宋法智随行。二人携归大批印度佛画,另带回佛模四颗,说明捺印之法,亦行于印度。其后,僧人义净于唐高宗李治咸亨二年(公元六七一年)冬自海道入天竺,遍历三十余国,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六八五年)返国。撰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书,详录西行见闻。据《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载:印度“造泥制底及拓模泥像,或印绢纸,随处供奉”。所谓“印绢纸”,就是用雕印之法,印在绢或纸上的佛像。这些作品的来源,应不出以下二个途径:

          一、本为中国所刊,通过丝绸之路、南海航路等交通要道,传入印度。

          二、雕版印刷术已传入印度,印度僧侣用此法自印之物。

          无论如何,上述记载都说明,唐初不但有大量的佛教版画刊施,而且已流播印度。

          贞观、咸亨之后的情况,因史籍缺载,考证甚难。但从一些零星资料加以推断,依然可以看出其方兴未艾的趋势:

          一、有唐一代,除太宗李世民下过“李在释上”(道教始祖李聃姓李)的诏令及曾下诏灭佛的唐武宗外,其他各帝皆极隆佛教。如:女皇帝武则天改唐为周,借用《大云经》为女主受命于天的符谶,声称她的“龙兴”,本是佛的预言,并把佛教的地位提高到道教之上,颁布了《释教在道教之上制》④,从而使佛教的弘传,有了坚强的政治保障。现今唐刊佛教经卷遗存,以武则天执政时所刻为最多,佛教版画的刊刻,想必不在少数。

          二、寺院、士民印施佛经以求福,所在多有。玄奘法师印施普贤像,每岁五驮,是仅见于史传的个案。以唐时寺庙林立,热心供奉者众,当不是孤立的现象。只不过因史料残缺,难以稽考而已。士民出资刊施,有资料可征者,也有成都卞家、王玠、四川过家。其蔚然成风之势,亦可想见。

          三、刊刻地域广阔,今可考者有以下地区:

          唐京长安。玄奘法师取经东归,即长住长安大慈恩寺开译场译经,印施普贤像,当在此地。

          河西敦煌。法国文物大盗伯希和检阅敦煌石室秘藏,撰《敦煌石室访书记》一书,记其所见说:“雕镂之术,已极灵巧,似皆本地工人所制。凡得不同之著述二十余种,其中有一种而积至十本或十五本者。雕印之作,多属于三大菩萨,即:文殊师利、普贤及观世音。律部之书,亦多雕印。”论及唐、五代刻本佛经遗存,出于敦煌石室者占十之八九,当知伯氏所言不虚,亦可见此地刻写佛教经图之盛况。

          东都洛阳。唐司空图《司空表圣集》卷九载《为东都敬爱寺讲律僧惠确化募雕刻律疏》一文。文中说:“自洛城罔遇时交,乃焚印本,渐虞散失,欲更雕锼”。题下注:“印本共八百纸”。“乃焚印本”云云,当指唐武宗灭佛,致使经像沦散,所以募化重雕。说明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一带,在中、晚唐时已有大量经图印行,而且反映出唐武宗灭佛后,佛教经图刊刻在中原地区的复兴。

          四川成都。四川物阜民丰,又因偏处西南,免受战乱波及,是唐代最著名的刻书中心之一。前述卞家、王玠、过家,皆在成都等地印施经图。北京图书馆藏出自敦煌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末题七字语识“西川过家真印本”,是其一例。卞、王两家,留待后文详述,此处暂略。

          他如苏州、镇江、扬州等地,亦为唐时刻书业颇为发达的地区,只不过文献记载中未及佛典,故难下断语。

          此外,为印刷史家鲜见提及的是,以新疆吐鲁番为中心,及于库车、克孜尔、喀喇和卓等地,似亦为唐时佛教经图的一个重要刊印场所。吐鲁番为唐王朝和中亚进行交流的交通要道,自九世纪初至十一世纪,佛教极为兴盛。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来自西方和日本的大批“探险家”,如瑞典的斯文·赫定、日本的大谷光瑞、法国的伯希和、德国的克莱门茨等,在这里多次进行发掘,掠走了大批珍贵文物。据印度学者查娅·帕塔卡娅著《中亚艺术》⑤载录,现在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中,即藏有出土自这些地区的,公元九至十世纪的印刷版十三块。从该书附载的照片看,皆为木板雕刻,刻有迷宫、花叶、几何图形等错综复杂的线性图案,有些图案,与中国青铜器上的纹饰相类。推其用途,大概是施印于绢帛等丝织物之上的。但这至少说明,当地艺匠已经掌握了很高超的制版技艺。自本世纪以来,新疆吐鲁番、喀喇和卓、吐峪沟等地,多有唐代刊印的佛画残片出土(详下节),其中可能有因吐鲁番的特殊地理位置,由往来商旅自四川、敦煌等地携入的,也有可能是当地寺院刻施的。这又是一个推断,但笔者认为,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考察和研究的问题。

          四、佛典刊印品种繁多,寺院刻书业已具规模。仅据戴藩豫先生《中国佛典刊刻源流考》一书征实,现尚可见到的唐代佛教经图刻本,就有十余种之多,内容及于经、律、论各类,从中亦可窥见佛教版画刊施的情况。

        第 三 节 唐刻佛教版画的实物遗存

          唐代佛教版画,有实物可考者屈指可数,与当时所刊相比,恐只是吉光片羽,不及于万一。究其原因,大抵有二:

          一、年湮代远,致使传本难觅。唐世及今,时逾千载,已近于纸印品保存极限。故唐刻本流行于世,递代相传至今者,鲜有闻见。幸赖敦煌石室及个别墓室秘藏,才得见数纸,这已经堪称不幸中之大幸。

          二、唐会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唐武宗诏令灭佛,是“三武一宗”中之第三武,又称“会昌法难”。共拆除佛寺四千六百所,毁招提、兰若四万余所,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经卷刻版焚毁废弃难以数计,这一方面反衬出唐时佛教之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灭佛的惨烈程度。经此一劫,大量佛教版画在当时即已灰飞烟灭,何遑后世!

          现存最古老的佛教版画,为一九四四年在四川成都东门外望江楼附近唐墓中出土的《陀罗尼经咒》,发现于墓主所戴银镯内。此件约一尺见方,四周双边,中央印小佛像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四周环以古梵文经咒,咒文外周遭均刻小佛像,右边刊记漫漶不清,大抵为“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近卞□□□□□咒本”。据考,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成都始改称府,故知此本刊刻当晚于此时。国内现存的佛教版画,当以此本为最早。同时,它也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雕版印刷实物。唐武宗灭佛之前所刊佛教版画,仅有此硕果仅存的一幅。

          唐代佛教版画遗存中,最重要的作品则是唐咸通九年(公元八六八年)刊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扉页画。此卷为一长约十六尺的卷子,由七页纸粘缀而成,经、图皆保存完整。卷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刊记,被公认为是现存有确切刊印日期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一九○○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劫购,现存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本图所绘为佛祖在祗园为须菩提长老说法情形。图左上方刊有“祗树给孤独园”,下方刊“长老须菩提”,用以标明图意。据佛教经籍所载:释迦牟尼成佛后,信奉者日众。时有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大臣须达多,为人乐善好施,慈济贫穷孤寡,务使有所归依,人称“给孤独长者”。他出重资自祗陀太子手中购下舍卫城南的名园——祗园,供释迦牟尼作说法道场。园中林木为祗陀太子捐奉,故名“祗树给孤独园”。图绘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莲座上,给孤独长者面佛而跪,正是经中所言“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手恭敬,而白佛言”的形象化。佛座前长几上供奉诸般法器,两狮子蹲踞左右,佛身后有菩萨、比丘及僧俗等十八人随侍,上部有二名盘旋飞翔的吉祥天女,画面布局繁复而稳妥,线条刻划灵动而流畅,是一幅已达完美境界的佛教版画名作。图中人物形像、服装及饰物、法器等,皆为中国风格;表现手法,亦具中土画风。说明佛教版画在兴起之初,就是中国化的,这更适合它的传播与流布。也多有论者指出,这样一幅作品,不可能创作于雕版印刷术发明初期,而是其渐趋成熟时的产物。

          《无量寿陀罗尼轮》、《圣观自在菩萨千转陀罗尼轮》,都是晚唐所刻的经咒图。这二幅图,见于郑振铎先生辑录的《唐宋元明清版画选》(未注明出处),本书已予转录。二图都是中间刻佛像,四周刻梵文经咒。以刀刻而言,略嫌粗简。两相比较,后图略显精致,画面也略显复杂。它们与前述卞家刻印的《陀罗尼经咒》,都是日常携带于身,以避邪祈福的护身符一类的东西,类似于后世的路引,当时刻印必极多,虽然传世仅此数纸,也可观其大概了。

          除以上所言外,唐代佛教版画遗存,尚有以下数事可征:

          张秀民先生在《中国印刷史》一书中提到,浙江省图书馆张宗祥先生曾得到木刻佛像半卷,背书“天宝十二载”字样,疑出自敦煌。但今下落不明,难予详考。

          日本人香川默识编,大谷光瑞作序,公元一九一五年出版的《西域考古图谱》,载录唐代刊印的佛画残片四幅,三幅出自新疆吐峪沟,一幅出自喀喇和卓。

          回鹘文佛教经卷残片,后附图像,刻印俱精,亦出土自新疆喀喇和卓,载图于《西域考古图谱》,据称为唐刻。但此幅与上述诸幅,未见实物,亦未见有时间刊记,难下断语。

          近年在库车明田阿达古城内出土的佛坐像印本。⑥唐时明田阿达属安西都护府辖境。佛坐像尚清晰完整,具体年代不可考。

          日本、韩国所藏唐刻佛教经卷,尚有所闻,因未见著录有图,不予论列。

          另据查启森先生在《介绍有关书史研究的新发现与新观点》⑦一文中,提及本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全国善本书总目》巡回检查组在陕西“听说”前几年曾于修水库工程中自唐墓中出土一片经咒,系雕版印刷品,中间是彩色佛像,四周为回文咒语。查文说:“如果此传闻确定的话,则套版印刷在唐代已有实物了。”郑如斯、肖东发先生撰《中国书史》,亦提及此事。可惜的是诸先生所言,皆语焉不详。查先生且先后用了“最近有传闻”、 “听说”这样的语句,态度之谨慎,不问可知。笔者认为,关于此件的真伪,至少有二点疑问应该提出来:

          一、中央佛像是彩绘还是套印?古代遗存的木刻画上面,有持有者或收藏者涂染的色彩,并不少见。王伯敏先生在《中国版画史》中就提出,敦煌所出《圣观白衣菩萨》,即有手填彩色;应县木塔所出辽代藏经中,亦有印本涂色的大型版画(详后文);笔者曾见一明初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赋彩达六七种。此件中央佛像的彩色,亦当为手绘而非印刷。

          二、在雕版印刷术的初起阶段,单色一次性刷印尚有许多技术问题待解决的情况下,能否有套印技术出现?从事物发展循序渐进,由简入繁的规律看,难以让人置信。

          因此,这件传闻中的“套印经咒”,实在难以作为唐代已有套色佛教版画的证据。不过,它的存在至少体现出在印刷术的初起阶段,人们就有了利用它来印制彩色图画的愿望和企盼,这对后来出现的单版涂色及套版印刷,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唐代佛教版画实物遗存,数量虽少,却有非凡的意义。因为,以目前的考古发现而言,这些作品就是中国古代佛教版画在后世极隆极盛的源头。如果把中国古版画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唐刊版画遗存只有佛教题材一种,从而有力地证明了“雕印佛教经图正是雕版印刷术的必然起源”这一论断的正确性。至于它发明于隋或唐,则是另一个问题。

        [注释]

        ①(美)富路特《关于一件新发现的最早印刷品的初步报告》 《书林》 一九八○年第三期。

        ②王家陵编《名家谈书》第五○七页 成都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版。

        ③玄奘印普贤像,李致忠先生认为也可能是捺印。见《古书版本鉴定》第二十一页。

        ④《全唐文》卷九七《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三。

        ⑤许建英、何汉民编译《中亚佛教艺术》第二编《中亚艺术》文字说明及图版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七月第一版。

        ⑥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图版四六 文物出版社 一九八三年版。

        ⑦见《图书情报知识》 一九八二年 第一期。 

        来源:网络

      更多 艺术史论
        1
      看花花公子的标准,女人怎样养身材美
        2
      超级女声——审美者缺席的诸众狂欢(作者:史鸿文)
        3
      论《笔法记》的绘画美学思想
        4
      《文学翻译比较美学》书评
        5
      许著:探讨美感的本质
        6
      杨春时: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7
      《创意星空》第三期节目预告:传统服装的艺术创造...
        8
      助教眼中的成中英教授(作者:蒋志琴)
        9
      李安源: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与中国早期文化输出之梦
        10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一)
        11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二)
        12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三)
        13
      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14
      日本和歌的美学特征(作者:邱紫华)
        15
      关于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作者:潘知常)
      更多... 保真销售
      王荣松作品
      吕华作品
      刘斐作品
      李文作品2
      李文作品1
      李达作品
      更多...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77(s)   11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