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艺术史论 >> 中国美术史

      “美术史”的启蒙

      分享到:
      2009-09-13 10:15:27

         阅读书籍,摄取知识,是从一个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科学界有个著名的“反物质理论”,通俗调侃可以理解为,一粒米放到镜子前,镜中会出现另一粒米,一个世界放在镜子前,镜中也会出现另一个世界。在读书和研究中总有这种感觉,读通一本书后,你会感觉有必要读另一本书。对一个课题小有研究之后,你会感到在一个“等量齐观”的另一领域仍然是“知之甚少”,这可能就是所谓“学无止境”罢。而当我们走过很多路后,回望远方,总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慨。而今日提到的这两本书,或许有恰如其分之感。这两本书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教研室编写的《中国美术简史》和《外国美术简史》。

          提到这两本书,对很多人来说一定不会陌生。通常谈论著作书目,基本都是互通有无,而这两本书则绝不在此列,因为几乎是人人皆知。不加掩饰地说,不少人最早知道这两本书的初衷,应该是出于求学或功课的目的。当时,笔者决定报考美术史专业,但身边除了几本美术小册子外,还没有一套系统的教材,甚感困惑之际,老师便专门去省城购买了这套书方便我们学习,记得领书时,才发现这两本书如此之“厚”,以至面有“惧色”、惴惴不安。然决意已定,也就安心研读起来。一晃九年过去了,这两本书一直放在书架上,去翻的时候不多,但它们的外借率很高,不少朋友借去备考。我记不清这已是几进几出了。上网搜索这两个书名时,发现不少考研论坛把书做成电子版本,供考生下载学习。现在看来,这套书不知作为多少人的美术史“启蒙”读物而让人难忘,也不知作为多少人步入艺术学府的“领路人”而让人感激。

          翻到这两本书的前言,读来也不禁颇有感触,也许是作为教材的缘故吧,这篇写于20年前的前言,表面看去写得特别工整、严谨。然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编著者写作时的认真和朴实,对待读者的谦逊与诚恳。这也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术风气最为宝贵的展现。这套书的初版发行于1990年,回想此前的那个10年的艺术学界,思潮萌动、万象更新。中国几乎掀起了文艺领域的自身革命,就如进入一个万花筒的时代,几乎所有西方的艺术流派和风格进入中国,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从结构主义到波谱主义,从超现实主义到行为艺术,中国文人画也在复苏中,其高潮就是“85新潮美术运动”。中国先前的视觉艺术空虚一去不返。大量艺术青年成了待哺的孩子,一股脑地吸收这些“营养”,并活跃地参与进来。系统地了解美术史和美术理论成为这个“思想时代”的必要和必须。此二书可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担负了系统介绍美术史的责任。

          从写作体例上看,这套书是极为中规中距的。《中国美术简史》按时代分章节,分别介绍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的发展脉络。《外国美术简史》则是在按照时代顺序的基础上,以大风格流派下的国别和画派为介绍对象,对于一套具备知识普及功能的教科书而言,这无疑是最为合理和实用的编排方式,这种美术史的写作体例,也广为之后的编者所采用,成为一种范本。最后,这套书引发的影响,也不容漠视,它的发行量很大,从初版的1989年到2008年,增版三次,印刷累计20余次。可以说,还没有一本美术史著作的发行量在他之上。时至今天,无论在综合书店还是艺术书店,甚至旧书市场都能觅见这两本书的踪影,这也许是编撰这套书的中央美院诸位老师,所始料未及的。

          也许正是“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宿命,也许是此后大量美术史教科书的空泛出版引起人们的厌倦,也许是当下美术史研究在整体上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的原因。不知从何时开始,“淡化教科书”的声音,得到不少专家学者和学生的认可,这本是一种引导学生避免因循守旧,提倡学习开放式,思维发散性的教育理念。却很大程度上,使得不少人陷入“误区”,认为教科书无足轻重,结果导致不少美术院校甚至美术史专业的同学,一味钻研艺术史原典和名著,而对于一些基本美术史史实缺乏了解。再者,不少人把“中外美术简史”这套书,作为“工具书”,——书到用时方去翻。曾记得一个典故,一位年轻人问爱因斯坦某个公式,爱因斯坦回答“我的大脑只记该记的东西,不该记的东西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去查”。以笔者陋识,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其整个知识构建和框架理应是一个整体,而作为教科书中出现的知识,理应是最最基本的常识,绝没有该不该记忆的区别。这些行为,无异于“空中楼阁”,是断不可取的。

          对于不少以《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简史》这样的教科书为美术史启蒙读物的学界朋友来讲,时常拿出这套书来翻翻,必定会有不少新的收获。苏轼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清末文人孙宝瑄在其《忘山庐日记》中称:“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书也”。不断读书求新知,以所获新知重读旧书,从旧书中再获新知,如此循环,反复咀嚼,将底蕴丰厚的旧书常读常新,越读越透。对于受益于这套美术史著作的朋友来说,也许这套书中的知识,现在看来,亦略显简单和陈旧,但她确是开启美术史学习的钥匙,也是引发美术史研究的教材源头。这两本著作的章节段落,字里行间已深埋于我们知识结构的最根基,可以说这些知识点,是最牢不可破的。

          重读这套经典的《中国美术简史》和《外国美术简史》使我们从知识上迸发出新的学术灵感,从感情上,回首已往昔的那些学术之路的酸甜苦辣,展望那心向往之的自由彼岸。这套教材目前都推出了增订版,原著编者在保持原版本结构简明、脉络明确的风格上,增写了近现代美术史部分,并将不少新的学术成果体现在书中,配入的大量插图,更符合当下人们的阅读习惯。到今天,这套教科书仍然在继续着她的使命,不断地启蒙和引导更多的青年了解美术史,喜爱美术史,研究美术史。

          愿经典不断“经典”。


        来源:网络

         

      更多 艺术史论
        1
      看花花公子的标准,女人怎样养身材美
        2
      超级女声——审美者缺席的诸众狂欢(作者:史鸿文)
        3
      论《笔法记》的绘画美学思想
        4
      《文学翻译比较美学》书评
        5
      许著:探讨美感的本质
        6
      杨春时: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7
      《创意星空》第三期节目预告:传统服装的艺术创造...
        8
      助教眼中的成中英教授(作者:蒋志琴)
        9
      李安源: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与中国早期文化输出之梦
        10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一)
        11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二)
        12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三)
        13
      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14
      日本和歌的美学特征(作者:邱紫华)
        15
      关于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作者:潘知常)
      保真销售
      王荣松作品
      吕华作品
      刘斐作品
      李文作品2
      李文作品1
      李达作品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74(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