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美术理论 >> 篆刻

      网上讨论:圆朱文印何去何从 -篆刻

      分享到:
      2010-01-07 14:49:42

        □ 谷松章 曾海华等 编者按:圆朱文印在印坛一直引人注目,关于它的创作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也引起了大家的思考。我们在中国篆刻网(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合作网站)开展了“圆朱文印何去何从”的专题讨论,网友发言踊跃。这里选刊部分网友回帖。我们对网友回帖略有删节,但基本观点保持不变。网友回帖不代表本刊观点。
        谷松章(主持人):圆朱文印在20世纪达到巅峰。它以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是工艺化、美术化、向宋元回归、向印外探索、与书法结合还是强调自身的精纯,抑或是其他?请朋友们发表议论。
        北国书生:工稳印向来是最能体现印人功力的,圆朱文印在这方面又尤为明显。目前圆朱文印的整体创作还是以明清及近现代风格为主流的,我觉得这是好的。至于今后的发展,希望是以与书法结合并强调自身的精纯为主,兼而印外探索。要么不背离圆朱文印本身的艺术特色,要么基于圆朱文印再滋生出另一个种类,就像隶书虽然既演变成章草,又演变成楷书,但隶书仍然存在并广为流传一样。
        听琴主:圆朱文印的继承与发展,不能背离圆朱文。取法古典仍是一条可行之道。圆朱文印的先贤大师们为我们后辈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临摹资料和创作契机,就像齐白石印风得益于“丁文蔚”,林健先生印取法黄穆甫、齐白石一样,只要印人们细心观察揣摩,是会发现奇迹的。印从书出,千古不易。然而,时下的圆朱文印绝大多数仍以小篆为宗,是有局限的。曾见何连海印中有以三代文字做圆朱文印且效果颇佳的,这也给印人们提供了得鱼之渔。先秦大篆做写意风格可以,做圆朱文如何?鄙以为只要不背离圆朱文形质,皆可。
        任何事物都是由古衍生出新,圆朱文也必然如此。多渠道汲取营养,自会产生新形象。汉封泥、元花押、巴斯巴文、隋唐官印等都是可取法的。黄惇先生取法青花底纹印也创作了许多的精品。
        非鱼828:圆朱文除线条和形质上具有自身特点外,更重要的内在艺术特质是典雅。所以,我认为圆朱文应该是外工内雅,雅而不迂、工而不僵是圆朱文艺术的动人之处。
        “工”和“写”是艺术创作的两大基本路子,两者很难分出孰高孰低,都可以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殊途同归而已。工而能写则可得活气,写而能工则可不逾于法。两者如能结合,将给艺术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
        故此,圆朱文的出路,可以考虑在保持自身艺术特质的同时,多从写意中获取养分。
        另外,圆朱文的特质决定了其气质是内敛的,如何在相对单一的线条中承载更厚实的审美内涵呢?这时,创作者自身内在气质的贯注成为决定作品高下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创作者具有更高的印外功夫。
        曾海华:众所周知,圆朱文印,秀美、工整、有大雅正统之气。可用于多种场合,更博得了文人雅士的青睐。只是艺术及作者个性的发挥空间不大。所以,大凡看到圆朱文作品,多不知出于何人之手。
        圆朱文,可以考虑在保持观赏性的同时,充分发挥艺术性。融入作者对篆刻艺术的理解、对艺术的追求,形成自己的一些独特的东西。
        然而,圆朱文其自身艺术特质是秀美、工整、有大雅正统之气。革新,也当顺应此特征。上升至表达作者对此特质之后的情感发挥,如空灵、洒脱、自由而舒展等更多相似而进步的新内涵价值取向,而非格式之工艺化,也非提倡一味写意,而大离其艺术特征,失之风格之美。
        淳风堂:北国书生语:“这个话题非常好啊!工稳印向来是最能体现印人功力的,圆朱文印在这方面又尤为明显。”我则不敢苟同。所谓条条大路通北京。若以狭义的细圆朱文而言,它仅是代表篆刻体系中的一支流派,而非篆刻的全部。这犹如书法之楷书与草书,你能说明哪种功力更深厚吗?
        任何艺术创作都会有风格与流派之分,每一种流派风格也都可能会发展到一个巅峰时期的,所谓熟能生巧而已,从善如流,跟随的多了,就会形成潮流,铸就一时风尚。经典细圆朱文就是很鲜明的范例。它是篆刻历史长河中的一支涓涓细流。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迎合了尚雅派,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好东西看久了也必会生厌恶之心,于是便会滋生变故,穷极则生变,变则通。
        当然,细圆朱文作为艺术和实用性很强的一个派系,也会因为市场的需求而成就辉煌的。它在鉴藏印中,以及工稳作品的钤印中所占比重是很大的。
        但从细朱文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也不难看出一些动态走向来,从宽泛的角度讲,凡是使用细的朱文线条所刻的印都可以称细朱文,圆朱文也在其列,还包括使用钟鼎、甲骨、玉箸、缪篆等文字在内,若是这样的话,简直可以说细圆朱文占据朱文篆刻领域的一半天下了。由此而发展下去的话,还有何忧可担?若仅仅在一个狭义的范畴里走下去的话,受使用的文字及字形限制,如果不想重蹈覆辙,则必然要冲破文字使用的禁锢,不然就要向工艺化、美术化倾向发展了。或者如前面所言,直至再向印外探索,出现综合文字结合的大一统局面。
        泊海:谈论圆朱文印的发展,我认为须先说说圆朱文印的过去与现在。
        在汉代已出现了“巨蔡千万”一印,结构典雅,线条婉转,气韵生动,可谓圆朱文印的极品,虽经两千多年而少有能望其项背者。但千年来,因其适用性需要而未得到充分发展。至宋元,一则因赵孟与吾丘衍的大力推动,二则因其精致、妩媚、清雅、古典的审美追求,独具精妙渊雅的书卷气,合乎作为文人的篆刻家的趣尚,从而得到空前发展,经陈巨来和王福庵诸前辈的发展,走到一个巅峰。
        综观圆朱文印的过去,是把其作为艺术特征的“圆”逐渐完美,以圆润的线条表现其“圆转妩媚,丰神流动”,其审美情趣追求的是 “纯美”,是一种“渊雅、古穆、富丽、雍容华贵”的书卷气息。因此,我认为圆朱文印的以后,必然也要以表现这种“纯美”追求,表现这种审美气息为主调,在“圆”的艺术特征上做文章。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种取向:一、文字取法多样化。破除前人所说的圆朱文印篆法纯宗《说文》的迷信,攫取小篆(玉箸篆)以外丰富的文字资源如甲骨文、金文、陶文等,并使其“圆朱化”。二、取法唐宋朱文章法及古玺朱文章法以增其章法的空灵、多变,而破其形式的匀称、板滞。三、吸取鸟虫篆印线条的装饰性,适当使一些线条图案化,以丰富圆朱文印线条的变化,体现圆朱文印丰神流动的意态,但不能走得太远,不能变为鸟虫篆印。
        当然,圆朱文印因其固有的艺术特征及审美倾向,未来很难有一个质的突破(改变了此特征就不是圆朱文了),因此也就只能在形式的丰富上做一点探索。
        陈陀:圆朱文印今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一方面对圆朱文印传统篆法、线条的精纯锤炼,一方面对圆朱文印章法、布局的创新变异,以达到意境的进一步挖掘和深化。我认为,篆刻如果走美术化和工艺化的道路,其今后的发展将不容乐观,或者说是一个死胡同。圆朱文印只有回归宋元,或上追秦汉,在工稳风格的古印中求变求新,借鉴过去和新出土的上古金文钟铭等文字,或者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有大的发展。
        辽宁张鹏;我虽然是刻细朱文印的,但是对于近邻圆朱文也做过一些思考。我觉得圆朱文印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首先要拓宽入印文字的范围。其次,要加强圆朱文印的写意性。再次,要突出圆朱文印的个性色彩。创新后,作品的面目当然越新颖越好,但是不要失去圆朱文印的基因。今日印坛鞠稚儒、冯宝麟、清平、来一石、叶欣等人所做的探索是很值得借鉴的!
        黄敬东:圆朱文印发展到王福庵、陈巨来,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今人如何发展,便是摆在当代印人面前的一个课题。于是,受各种国外思潮以及大美术的影响,民间不被人们注意到的各种艺术形式,纷纷被当代印人挖掘,开发出来。古玺、鸟虫、剪纸、青铜器的饰纹等皆为印人所用。也正是各种思潮的影响,元朱文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但也正因为各种思潮以及网络的影响,视野被拓宽了,而他们的印,为了追求一种“唯美”或者说是为了超越陈巨来,又出现了许多印作的雷同化、装饰性、美术化等等不良的习气。而这些装饰性、美术化才是真正摆在印人面前需要重新考虑的新话题。
        海上刀郎:今天的人们对圆朱文印的概念已经向其外延延伸了许多,与其如此,还不如把它笼统称做“细朱文印”,或者前面加上“古典”二字,显得雅致。
        那种地道的圆朱文可以说它与中国画的工笔一样,和写意并驾齐驱,有着自己的发展空间、位置。当然,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定将使人的审美取向转移并提升,圆朱文印也面临着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我们应该有所突破。前贤在圆朱文的创作上已达到了精雅绝伦之境,要发展的确有难度,但是也要去变化,致力于研究前贤的得失,寻求到现代人的篆刻形式、自己的篆刻语言。否则有其“位置”而没有“地位”。
        徐永涛:印章从古至今已逾数千年,之所以还这么称呼是它保留了印的最基本的要素。圆朱文印亦如是。
        作为篆刻的一种风格要发展,我以为首先最基本的要素不能丢。我们不是要另开一种新的艺术,而是要发展。我觉得当代中青年中,如鞠稚儒的精丽,清平的冷逸,冯宝麟、叶欣的流美等等。都在圆朱文印中注入了新的血液。或用篆,或章法,或线质,各有所长。
        现在的资料越来越多,可借鉴的东西越来越丰富,又有这么多的人在重视圆朱文印的发展,我觉得圆朱文印的发展是大有潜力的!
        陈华春:篆刻与别的艺术相比较,更具有古典性。印章自产生起,是以实用为目的的,故其以工整为上,秦汉印就是典型的代表,只不过是粗糙而已,留给人们的是一种大气。秦汉以降,由源而流,尤其是文人加入到创作中来,变为一种比较纯的艺术时,就发生了工写之变。20世纪,圆朱文发展到一个较高的地步,是篆刻艺术发展的必然。当代篆刻离源头越来越远,其变化是无法预测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圆朱文印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有一部分将更工整、更雅化,其入印篆书会溯源而上,大篆将得到重点开发,这在目前还是一个薄弱区域。篆刻是讲究形式的,在其语言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工或写,都将更加纯粹。若把圆朱文印发展为有工有写,只能走向失败,任何模糊形式的艺术创作都是一种遗憾。
        一心堂:其实很多人对工稳印都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即工稳印务必是规矩工整的。但假使你真正潜心研习过圆朱文印,你就会看到陈巨来、王福庵之类的大家都是在探索中求变化,而这种变化是极其微妙的,包括印文的灵动以及整个印章的气息协调都做过精心的设计,并且都是植根于古法的,其作品表现出意象古朴、雍容、典雅。所以我们今天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的是稳中求变,逐步让圆朱文印的面貌走向合理化、多元化。
        印建南:回归是必然的!探索要清醒!但首先要超过陈巨来!
        百川归海:在古玺与汉印中,虽然有细朱文,但绝非小篆细朱文。用小篆刻细朱文印,一般认为始于元代的赵松雪。小篆细朱文因其线条优美而圆润,所以又称为“圆朱文”。因其始于元代又称“元朱文”。赵松雪之所以能为圆朱文的代表,最主要的因素在于他的篆书作品也是以小篆为主,其风格与印如出一辙,可以说是“印从书出”吧。近代陈巨来以刻圆朱文印而名于世。陈巨来先生在《安持精舍印话》中对圆朱文印有一心得,兹录于此:“圆朱文篆法,纯宗《说文》,笔画不尚增减。宜细,宜工。细则易弱,致柔软无力,气魄尽消。工则易板,犹如剞劂中之宋体书,生硬无韵。必也使布置匀整,雅静秀润。人所有,不必有。人所无,不必无。则一印既成,自然神情轩朗。”文虽不长,确是研究有得之言 ,可以作为我们思考的参照。
        谷松章:虽然圆朱文不是秦汉印,但是它也有古雅的一面。比如,我们看元、明的收藏印,钤在古代书画上的,虽然不知作者姓名,但是其古雅之气不可夺。这是不同于秦汉高古的一种古雅,不是秦汉的浑朴沉雄,而是元明的闲雅适意,这与当时的文人对书画篆刻的赏玩心态密不可分。圆朱文印在20世纪明显分为赵叔孺、陈巨来的圆朱,王福庵、韩登安的铁线两大派。但是二者都将圆朱文向工整发展,比之前贤标新立异。于是,印坛对圆朱文的取法更多地集中于这4家,以为陈巨来就等同于元明,以为王福庵的多字印就是圆朱文的顶峰。我不评价这样的理解对不对,我只是说,这样的行为就等于学习汉印从“晚清四家”入手,是比较难得大成的!
        学习圆朱文取法于陈巨来、王福庵,这样的过程不可回避,但是在技法过关后,就应该追本溯源,而不应该将工整作为自己的追求。圆朱文的工整是它的重要特征,但不是唯一的。事实上,圆朱文的作者大多能做到工整,而作品的高下则往往要由其他因素决定。
        圆朱文也有原生态的丰富,这要向上追溯。
        我认为,刻圆朱文,只看20世纪是一个层次,看到18世纪是另一个层次,看到15世纪前是最高的层次,但是这并不是说元代的圆朱文印比近代的好,而是说学习上容易变化。
        圆朱文印的另一条路是与印外结合,这在当代大家关注比较多,是当代的优势—前人的意识可能不会这样做。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2006年第5期)

      更多 美术理论
        1
      书画同源终将合流
        2
      刘玉来:书法的实用与艺术论
        3
      谈谈怎样画人物速写
        4
      俞兆平:论艺术的抽象
        5
      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词鉴赏的影响
        6
      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7
      浅谈艺术形式的构成要素
        8
      比较视域中的美术话语问题
        9
      浅论具象中的抽象因素
        10
      论艺术的价值结构
        11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12
      谈素描情感——绘画教学之随想
        13
      浅论马克思主义与复合型美术人才培养
        14
      浅探漆画艺术之工艺性与绘画性
        15
      浅论素描艺术风格与现实主义教学体系的建立
      保真销售
      王荣松作品
      吕华作品
      刘斐作品
      李文作品2
      李文作品1
      李达作品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126(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