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名人访谈 >> 外国 事件访谈

      专访荷兰国立博物馆展览部主任德-洛尔

      分享到:
      2009-11-10 16:58:22

          专访荷兰国立博物馆展览部主任德•洛尔默

          伦勃朗比凡•高更能代表荷兰

          2007年11月3日至2008年2月13日,“伦勃朗与黄金时代: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珍藏展”将在上海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将展出17世纪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的两幅油画和20幅铜版画。这是伦勃朗作品首次来到中国。该展览旨在全面呈现17世纪的荷兰盛世。

          文/刘莉芳 程迪(实习)

          9月26日上午,细雨蒙蒙。



        相比凡•高博物馆门口长长的队伍,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外排队的人并不多—这座建于1885年、由著名建筑设计师皮埃尔•库博斯设计的博物馆正在进行100多年来的首次整体翻修。在翻修期间,主馆关闭,只开放边馆,并在边馆举行17世纪艺术精品展。走进馆内,空间不大,人群熙攘得像是在百货公司里。在进口的展厅里,陈列着伦勃朗的著名大型油画《夜巡》和《市政官员》,画前挤满了参观的人群,一群唧唧喳喳的孩子蹲在《夜巡》前玩耍。“孩子们喜欢《夜巡》上的武器、服装。”胖乎乎的荷兰姑娘、讲解员annie说,国立博物馆还根据17世纪的配方做了糖、香料、布料、丝绸等,以增加孩子们对17世纪的了解和热爱。

          17世纪是令当今荷兰人无比骄傲的时期。那是荷兰的“黄金时代”。作为当时的世界强国之一,荷兰以其巨大的商业力量控制着世界航运和贸易,同时,荷兰艺术也独领风骚,其中最著名的艺术家就是伦勃朗。伦勃朗这位一生极富戏剧色彩的蒜头鼻子老头,反潮流地关注贫民,在其作品《圣家族》中,圣母被画成贫苦农妇;在艺术家为五斗米折腰的17世纪,连达•芬奇都为客户改画《岩间圣母》,而伦勃朗却不肯修改《夜巡》,以致被客户封杀,没有经济来源,卖房卖画,最后葬在专埋乞丐的墓穴里。

          当年的荷兰抛弃了伦勃朗,现在的荷兰却以伦勃朗为品牌。位于乔登布里街的三层楼房——当年被伦勃朗卖掉的宅子,在上世纪被改为伦勃朗博物馆,这是阿姆斯特丹市内唯一一座与伦勃朗有关的遗迹。在街头和商场里,随处可见根据伦勃朗作品设计的打火机、巧克力、明信片等,其受欢迎程度,明显超过另一位荷兰大画家凡•高。

          依然是以伦勃朗为头牌。2007年11月3日至2008年2月13日,“伦勃朗与黄金时代: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珍藏展”将在上海举行。国立博物馆展览部主任德•洛尔默介绍说,此行将展出76件作品,其中有伦勃朗的两幅油画、20幅铜版画,另外还有银器、代尔夫特陶器以及其他荷兰著名艺术家的油画,其中包括弗朗斯•哈尔斯、扬•斯滕和雅各布•范•雷伊斯达尔等。10月2日,洛尔默在办公室接受了本报专访,详细介绍了来上海展出的情况。

          B=《外滩画报》

          J=德•洛尔默

          以伦勃朗为头牌的展览

          B:这次为什么没有带伦勃朗最著名的作品《夜巡》来上海展出?

          J:有4个原因。第一,《夜巡》是荷兰国宝,从1885年起,就在国立博物馆展出了,这幅画从来没有离开过荷兰;第二,《夜巡》的尺寸很大,长宽分别是3.63米和4.37米,所以物流是个很大的难题,而且油画在运输过程中,必须达到近乎苛刻的条件,才能保证颜料不受损伤、作品完好无缺,比如车厢内的温度要保持恒温,包装木箱均需防震、防潮,所有的包装材料都要经过无毒害、无虫害、无化学气体的处理,这些条件是很难齐备的;第三,《夜巡》归政府所有,并不属于我们博物馆,是政府借给我们展出的;第四,我们希望没见过《夜巡》的中国观众能来阿姆斯特丹,这也是我们邀请中国人来阿姆斯特丹的一个理由。

          B:这次上海展览将展出伦勃朗的两幅油画《东方人》和《圣彼得之不认主》,但在你们收藏的20幅伦勃朗油画中,似乎这两幅不算是最著名的。

          J: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我们收藏的伦勃朗作品是最多的,《东方人》和《圣彼得之不认主》代表了我们馆藏的最高水平。伦勃朗也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挑选他的作品很难,在挑选中,上海博物馆给了我们很多建议。我们主要想通过伦勃朗的作品来反映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面貌。在17世纪,荷兰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现在运河两边凡是漂亮的高建筑都是建于17世纪的,那时的有钱人喜欢用中国的瓷器、茶叶,还喜欢用艺术品装饰房子,于是吸引了最优秀的艺术家来到荷兰。在这个氛围中,“伦勃朗”们出现了。《东方人》是一幅应客户需要创作的主题画,那时伦勃朗对东方产生了兴趣,画中人是一个东方王子的模样,身上佩戴着贵重珠宝,厚厚的头巾上系着一根金链,但他的脸却是西方的。这幅画反映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人形象。因为这幅画和中国的渊源,所以我们拿它作此次展览的海报。

          《圣彼得之不认主》虽然是一幅宗教题材的作品,但创作手法是戏剧化的,融合了舞台感,这是为了迎合上海观众喜欢舞台剧的口味。

          B:此次展览以展现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为宗旨,具体如何体现?

          J:17世纪盛行写实主义绘画,绘画作品都像照片一样,所见即所得,所以作品成为了解17世纪荷兰的窗口。在17世纪的荷兰,最有权力的不是教皇、国王,而是商人,我们要体现的也不是国王的生活,而是百姓的生活——那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场景。比如,花卉贸易在17世纪占统治地位,于是出现了静物画,后来在银器、地板、墙面上也开始画花。为展现这种盛况,我们在展览中设了“静物画与实用艺术”单元,另外还设了“城市”单元,展现当时城市的发展。在这个单元中,将展出各种银器,其中有一件银器调味瓶是我的父亲(他曾在国立博物馆的银器部供职)在8年前买的,据我所知,那是西方最早的调味瓶。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与东方贸易,把香料带到阿姆斯特丹,由于香料名贵,需要容器盛,于是就出现了各种装胡椒粉、醋、油等的银容器。在展品中还有一个风车杯,那是喝酒时玩游戏的杯子,要一口喝完,目的就是为了尽快喝醉。在“乡村”单元中,则展出风景画。当时,城里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开始对乡村感兴趣。

          伦勃朗是一个戏剧化的大师

          B:你认为伦勃朗是最能代表荷兰的画家吗?

          J:当然。最能代表荷兰的画家有两位,一位是凡•高,另一位就是伦勃朗,但梵高的精品都是在法国创作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伦勃朗更能代表荷兰。

          B:有评论说,伦勃朗并不能真正代表荷兰,因为伦勃朗深邃、沉郁的精神,与追求舒适的荷兰精神相悖。你怎么看?

          J:其实并不相悖,相反,非常符合。比如伦勃朗对下层贫穷百姓的关注对应了荷兰“以人为本”的精神。荷兰从19世纪开始,就强调扶助穷人。在荷兰,没有人会因为贫困而死去。虽然在伦勃朗所处的17世纪,底层穷人被社会忽视,但这种现象后来就改变了。

          B:伦勃朗被称为“光暗大师”,然而他运用光暗的手法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光暗手法完全不同。有人说,伦勃朗把黑暗画出了光明的意境,你对此怎么看?

          J:我没有听说过这个说法。实际上,和舞台上的灯光是一个道理,伦勃朗通过光线让观众跟随他的脚步,注意到画面上的各个部位的特点。他把这种技术发挥到了极致。

          B:英国著名导演彼得•格林纳威(Peter Greenaway)拍摄的电影《夜巡》即将上映,他去年曾在国立博物馆用装置艺术诠释《夜巡》。在这两次尝试中,他都把《夜巡》诠释成一个“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式的惊悚、悬疑故事。你是否同意他的诠释?

          J:我很高兴你问这个问题。这部电影本周四会在阿姆斯特丹上映,现在我还没有看过,但我完全不同意他的诠释,那是他自己的诠释,他把自己想象成了伦勃朗。伦勃朗的艺术创作和情绪有关,而彼得为好莱坞拍电影,免不了需要一些戏说的成分,在这个层面上,我是支持彼得的。我很欣赏彼得不按牌理出牌的做法,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能有这样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去年,我给了他1个月的时间在国立博物馆内做装置,给了他3分钟拍摄《夜巡》。

          B:最后请你用几个词概括一下伦勃朗在荷兰人心目中的形象。

          J:他是一个天才、自由的艺术家,从不遵守规则,只遵从于真实。他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就像是一部电影。他曾辉煌过,1630年代是他最成功的时代,他购入了豪宅,收了很多徒弟和助手,然而他也曾锒铛入狱,人生陷入困境。1656年,他宣布破产,死后被埋葬在专埋乞丐的墓穴里。在他一生中,除了妻子之外,还和3个女人保持关系。他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大师。

        来源:外滩画报

    更多 名人访谈
      1
    《中华英才》专访海洋画派创始人宋明远先生
      2
    古琴家、画家高建国专访:一弹流水一弹月,七弦琴...
      3
    孔维克:“徐蒋体系”是中国绘画传承创新的最佳例证
      4
    中国美术家网主编杨小薇专访油画家李文
      5
    中国艺术何必成为西方当代艺术的“小跟班”
      6
    艺术是穿透“精神雾霾”的光电—杨小薇专访清华美...
      7
    杭法基:我是“无象”法门——“人面+痕面”水墨...
      8
    《移动的画案》漂移在千岛湖上
      9
    戴非凡:你为什么还要活在别人眼中的世界
      10
    自在途程-余丁对话靳尚谊
      11
    【雅昌专访】刘晓迎:“提笔有出处,落墨见功夫”
      12
    访当代最具贡献书画家“当代猫王”画家李苦寒
      13
    德艺双馨 超凡脱俗——访书画家叶智平
      14
    天猫-今奇猫----访著名画家曹今奇
      15
    访镇平玉文化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甘海燕
    更多... 保真销售
    王荣松作品
    吕华作品
    刘斐作品
    李文作品2
    李文作品1
    李达作品
    更多...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156(s)   11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