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名人访谈 >> 紫砂

      紫砂徐门—徐达明和他的紫砂艺术

      分享到:
      2010-07-18 16:31:32

          (1/2)

          (2/2)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采写:记者 李尔纳
          摄影:记者 李亮

          关于徐门紫砂,曾有这样的说法:

          公认的现代“紫砂泰斗”顾景舟1996年去世后,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头衔的宜兴制壶名家目前大约能排出10位,多半是顾氏授过艺的徒弟。鉴赏者各有喜好,10家都有秘笈,谁能技压众人难找一个统一说法。但若说家族传承,排在前面的徐门兄弟有他们不可复制的代表性:制壶跨5代,其中两代和顾景舟有师承,因联姻和其他制壶名家又有交错,形成的传承谱系可以说浓缩了宜兴丁蜀镇紫砂工艺自民国以来的传承史。

          不久前,徐门第四代传人徐达明携女儿徐曲、女婿鲍骧来到鞍山。两代三位紫砂艺人首次来东北,紫砂的灵秀与钢都硬朗的强烈反差,令三人连连感叹。徐达明甚至说,此行的灵感,或有希望催生出一把“东北味”的紫砂壶来。

          





          从木工到紫砂大师

          

          仙品茶楼,窗外大片大片的绿色植物,细雨霏霏。恍若置身江南。何况可以悠然细品一杯清醇的香茗,桌上一把红木壶把、造型厚拙的紫砂壶。坐在对面的,正是壶的作者——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徐门第四代传人徐达明。

          旁边两位年轻人,文雅清秀——徐曲和鲍骧。

          之前做过功课,知道徐达明的作品了得,多件被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世界级艺术馆收藏。当然,最突出的特点,徐达明创造了“陶与木的结合”——用红木等材质与紫砂结合出现了崭新的效果。

          为何会想到将紫砂与红木完美结合?这与徐达明早年的经历有关。

          1969年—1979年的十年间,徐达明的身份是下乡插队的知青。这段时期,徐达明被分配到一家红木厂,成为做家具的木工。枯燥繁重的工作,却没有让徐达明失去艺术的灵感。这十年间掌握的红木制作工艺,反倒为日后这位手工艺人在紫砂制作的路上,悄然添上最别致的一笔。

          后来的回忆中,徐达明说,这段插队下乡的经历,在农村十年,可以说“失去了很多(读书学习机会)”,同时又“得到了很多(学校学不到的)。期间做过红木木工,所以对木材有着特别的情感。它自然、朴实、亲切,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这财富是别人不曾拥有的。高档木材如紫檀、黄花梨、瘿木、酸枝、乌木、楠木、鸡翅木、铁力木……其材质优良,纹理各有特色——如果没有做木工的经历,又怎能一一分辨了解?徐达明了解这些木头就像了解自己的手指头一样。这些木材经加工、打磨、保养后,其表面纹理光彩照人,抚摸手感舒适,感觉冬暖夏凉,具有隽永之美。

          在徐达明看来,紫砂陶、红木这两种原料,虽然在材质和工艺上有完全不同的特质,但在文化的审美意趣上,却有共同点。最大的一致就在于,两者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徐达明想到了在设计理念上把这两种传统文化相结合,使紫砂作品内容得到延伸。立意在先,协调从之。在具体的制作中,还要合理搭配陶与木的主次关系,考虑茶具的使用功能的合理性,精准地表现出设计理念与不同材质的融合之美。这样一来,作品来自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工艺精湛,格调清新悦目。

          1994年,全国工艺品北欧展,徐达明随同前往。在哥本哈根参观了丹麦现代家具展后,徐达明发现,其设计风格以简约著称,许多优秀的现代设计还吸收运用了中国明式家具中某些美学原理。现代生活所追求的简约、明快格调,在本质上和明式家具有着相同之处。“这对我在红木与紫砂相结合设计创作路子是一个很好的肯定。”徐达明再一次坚定:应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深刻认识、提取、运用,设计创作出具有时代水准的作品来。

          “我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自然木质,紫砂陶土的尊重,来自内心的真诚执著,情感也自然渗入创作中。”从吸收各门类知识,到泥料选择、手工成型、创作工具,到使用工具,乃至到制作手段如锯料、削、创、磨,无一不赋予了作品以生命。

          最让徐达明自豪的是,两种工艺的结合,从设计到成品是全手工完成。“整个创作过程的心灵感受,是别人无法体会的。作品展示了我自己的个性,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与藏家的赞许,他们鼓励我把这条创作路子走下去。”

          

          80后的时尚与传统

          

          此次徐达明来鞍,女儿徐曲、女婿鲍骧随行。鲍骧三十刚出头,徐曲更是年轻的80后。家学渊源,两个年轻人同样以紫砂为业。

          “鞍山的画家怎能不画千山,宜兴人怎么可以不做紫砂?”一句话,让在座的人都心领神会,不禁莞尔。的确,此次来鞍,是两代三人第一次踏足东北。三个典型的江南艺人,时时被东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所感染和冲击。山水、语言、甚至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感觉。“东北的‘板儿寸’,典型的‘东北味道’,很果断!”徐达明注意到,鞍山的男性,很多人留着很“东北”的短发,一问才知,这叫“板儿寸”。“南方水灵秀美,东北朴实淳厚。”徐达明这样总结。“有没有可能将来做一把东北味儿的紫砂壶?”记者半开玩笑地问。“好提议!有可能喔!”徐达明微笑点头。

          徐曲和鲍骧,一看外表,就典型的江南味道,连说话都是慢声细语。

          从小就喜欢“玩泥巴”,常邀小伙伴来家里扮家家酒,小小的徐曲就已经能将泥土捏成像模像样的小碗小碟。耳濡目染,紫砂自然而然地成为成长的背景。

          高考时,徐曲选择了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攻读公共艺术。有爷爷和父亲的辉煌成就在先,徐曲对紫砂艺术一点不敢掉以轻心。一把壶的制作流程、工艺技法,这些都是基础。传统的制作方法是非常复杂而精细的,光是手工工具就达120多个。“我们跟父辈学,就是学习这些工序。”经典作品要不断地临摹,随着自己眼光和手艺的提高,不断临摹就有不断趋向完美的作品。“做出来还不够,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同一个造型,不同的人做出来的味道就不一样。”

          大学毕业后,徐曲和鲍骧曾想要去美国留学深造,却被父亲徐达明一口否决。“基本功跟不上,就静不下心来。基本功扎实了,看国外的东西,现代艺术,才看得懂。”

          两个年轻人渐渐理解了父辈的良苦用心,要在扎实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寻找自己的风格。

          身为80后,徐曲承认,自己对紫砂的认识有过一个“曲线”。“开始觉得传统=老土,现在嘛,越看越有味道。”徐曲说,时尚的东西难免被时间淘汰掉,而真正优秀的东西却能够历久弥新。

          紫砂是这样炼成的

          

          “一样的紫砂壶造型,从每位紫砂艺人手中做出的面貌是不一样的,这要看紫砂艺人的内在素养和审美眼光。”徐达明也认可这样的说法。尤其是一把好壶的制成,特别是传统壶型,摹古与师承都是必备的基础,但却不是技艺攀升的决定性因素。犹如造房,有了土和茅草能造简易的茅屋,有了砖和瓦就能造砖瓦房,可同样的砖和瓦由不同的人来造,造出来的却大相径庭了。再如音乐和艺术,每个写书法的人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同一首歌的歌词和旋律,由不同的人来唱,唱出的感觉天差地别。如同音乐中的韵律,书法中的结构,紫砂壶的成型也是这样,紫砂艺人所具备的功底、技艺、修养,都能影响紫砂壶的最终造型,是否能分出层次,是否有精神、气质、感染力。所以,做紫砂壶更讲究的是传神,而千篇一律、只注重单一的技巧是远远不够的。

          紫砂壶能做出韵味来,并且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殊为不易,这也是历代名家们追求奋斗的终极目标。技巧是可以学习的,有正确的训练、传承,足够的实践和刻苦,大多数人可以熟练掌握。而眼界却属于艺术范畴,悟性高低也因人而异。修养和气质至关重要——风格即人。正所谓书如其人,画亦如其人,道理是一样的。紫砂艺人都有各自的经历、体会,有各自的精神气质和审美取向,如果不去想如何体现自己的面貌风格,只是一味的摹做,再好也不过是艺匠,缺乏灵性的手艺,作品也不会感染世人,技艺总得不到质的突破,更没有属于自己的深切体悟。

          紫砂壶的造型设计、手工制作要有别于一般的工艺品,因此艺术的品位是关键。紫砂壶中的光货器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花货器优雅华美,筋纹器富有形态的节奏感。其中,光货器不仅以造型的微妙变化来表现美,如嘴、把、盖、钮与壶体的和谐过渡产生韵律美,而且以完美的比例关系营造出和谐的人文气息,并且制壶人的性情能在张力中令作品熠熠生辉,达到壶我一统的境界,不过难度是极高的。花货器要设计好也不容易,也要做到“唯有不失典雅,才是真正的华美巧丽”。花货器的装饰和雕琢既要看起来丰富得体,又不能媚俗和琐碎。筋纹器工艺复杂,筋纹的凹凸比例要求恰当协调,弧面的处理更需仔细推敲,包括弧线起伏度的控制要像作曲家谱曲一样富有连贯的节奏感。

          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是分段加接法:先做壶身,再上大只、脚圈,最后装嘴把、做盖。经验不足者,做了壶身却不知大只、嘴、把、盖之间的比例关系。壶身上安装嘴把,不同造型有不同的要求,嘴把于壶体的定位有不同的变化,这都需花几十年工夫,等到理解了,得心应手了,才算得上合格的紫砂艺人。

          合理使用工具,是紫砂艺人必备的素质。灵巧的选择、使用工具,把自己的意念充分转化到作品的表达上,这是紫砂艺术的一项工艺特点。如壶体的点、线、面的过渡,嘴、把与壶身的连接,需用几十种工具,如竹、铁尖刀、明针、小拍子、皮毛布等逐一处理,同时要考虑到线型、比例、粗细等问题,一一仔细推敲才好,直到做出意想的效果。最后将嘴、把用明针反复光压,壶的和韵与雅致才能尽现无遗。壶身更是如此,竹蓖只必须到位,各部位吃到力,才能蓖出准确有精神的形体。所以,对壶型的整体把握只有准确、浑然到位,最终完成的紫砂作品才会具备这种精神气度,制壶艺人才会彻彻底底把这种特殊的陶瓷语言传达给世人。

          这种对紫砂制壶的整体把握能力非常重要,行家称“一把壶架子要好,要能拿得住”,便专示其意。具备了众多条件,等到每款壶的制作再拿出一百多种工具,用心地把自己对紫砂艺术的理解一点一点揣摩表达出来,完成每件紫砂艺术的精品,踩下每个从艺路上的脚印,才是另一个新的开始。

          宜兴紫砂经由历代艺人的不断积累,形成了她所独有的语言。艺人们都曾留下风格迥异、技艺精湛的作品,逐渐生成了一条夺目的“紫砂链”,它感染着后人,陶冶着性灵。我们不由自主地去反复揣摩、品赏、把玩,使精神境界得以提高。所以,当今艺人经历了这些吸纳精华的过程,便会格外敬重前人的智慧及艺术造诣,这不仅仅是一种敬业的态度。

          品茶是一种高雅的情趣,品茶离不开紫砂壶。大家坐在一起,品一壶好茶,自然的就会聊到紫砂壶,看一把好壶,评说着它的精到之处体现在哪儿……这些切身的体会来自于生活,取决于品茗评壶的人所具备的艺术素养以及对制壶语言所认识理解的程度。慢慢的,壶与人之间的情感因素就多起来,并贯穿于茶事的整个过程,又平添出更多情趣,反过来促使鉴赏的眼光不断得以提升,对紫砂壶的方方面面就会有更高的要求。

          在徐达明看来,紫砂壶经年长日久的养泡,是制壶人精神上的快慰,是江南所特有的人文气息的承载。电子邮件里,徐达明发过来这样一段话:“优秀的紫砂壶是经得起历史推敲的,它的使用功能自始至终使作品在艺术形式上,既保留传统的韵味,又融入时代的气息,紫砂艺人们倾毕生之心力所感悟和追求的,终极是它的精髓所在,是它于历史大浪的峰巅之旅。”

          





          [陶木情]系列

          ▲[陶木情]系列

          以方圆、球形、椭圆形作为壶的主体,壶把为提梁式、横把式、按手式三种不同形式。材质选用紫檀木料,采用宜兴紫砂泥紫、红、黄三种主要原料,用来增强视觉效果。作品功能实用,紫檀木柄手感舒适,造型简约、明快。运用两种材质表现了情感与理念的结合。(此作品在2002年11月获全国第七届陶瓷艺术创作评比二等奖)

          ▲[唐羽壶]、[马蹬壶]

          要继承与发扬宜兴紫砂传统工艺并有所突破,需几十年的辛勤积累。[唐羽壶]创作想的倒也自然,自己做了壶,然后给别人收藏使用了,因而就想做把自己喜爱的壶自用。由于平时喜好唐宋古陶瓷,所以很想在紫砂器中表现出这种感觉来。大概是在1990年左右,找了根紫檀木料,就做出这把[唐羽壶],一人泡茶品茗。手感舒适,很是实用。后来,此造型得到大家的喜爱,至今藏家还是要预先订制。[马蹬壶]是1987年进修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的一个设计作业,红木与壶体穿插作为壶把,壶体方中寓圆,是吸收辽代马蹬壶的造型。(与[唐羽壶]、[遨游壶]一组1994年获全国第五届陶瓷艺术创作评比二等奖)

          ▲[汉韵红木提梁壶]

          壶体吸收宜兴出土的汉化陶器造型(宜兴汉代就烧制大批陶瓷),壶把是在壶肩竖起的双臂与拱形红木提梁相握而成。紫砂的质朴,红木的温润,造型的虚实对比在此壶上得到了体现。

          ▲[宋韵壶]

          此壶吸收宋代影青执壶造型,用宋代陶瓷的端庄中带着逸趣的特点融入到紫砂壶的创作中。把手穿插紫檀木把,作品个人特点鲜明,给人清新明快之感。

          ▲[古往今来]

          在做壶期间,我用陶与木创作了一些现代陶艺。作品[古往今来]就是其中的一件。作品形态是两个紫砂陶抽象人体,像是一对携手并进的恩爱夫妻,穿插着一个具有劲进精神的流线形红木,象征着我们夫妻在二十多年在紫砂艺术道路上志同道合的追求,在审美情趣上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1997年获上海举办的中国现代陶艺展铜奖)

          这些创作感受,是作为一个陶瓷产区从事陶瓷创作者对造型美学的一些认识。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人们对宜兴紫砂陶文化的认识日益加深,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更渴求高品位的精神慰籍。传统是根本,创新是生命,这是我们这一代紫砂人的使命,让紫砂艺术之花在世界陶瓷艺术百花园中。

    更多 名人访谈
      1
    《中华英才》专访海洋画派创始人宋明远先生
      2
    古琴家、画家高建国专访:一弹流水一弹月,七弦琴...
      3
    孔维克:“徐蒋体系”是中国绘画传承创新的最佳例证
      4
    中国美术家网主编杨小薇专访油画家李文
      5
    中国艺术何必成为西方当代艺术的“小跟班”
      6
    艺术是穿透“精神雾霾”的光电—杨小薇专访清华美...
      7
    杭法基:我是“无象”法门——“人面+痕面”水墨...
      8
    《移动的画案》漂移在千岛湖上
      9
    戴非凡:你为什么还要活在别人眼中的世界
      10
    自在途程-余丁对话靳尚谊
      11
    【雅昌专访】刘晓迎:“提笔有出处,落墨见功夫”
      12
    访当代最具贡献书画家“当代猫王”画家李苦寒
      13
    德艺双馨 超凡脱俗——访书画家叶智平
      14
    天猫-今奇猫----访著名画家曹今奇
      15
    访镇平玉文化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甘海燕
    保真销售
    王荣松作品
    吕华作品
    刘斐作品
    李文作品2
    李文作品1
    李达作品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103(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