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艺术知识 >> 陶瓷

      德化瓷溯源

      分享到:
      2010-01-12 10:48:27

        德化瓷器生产始于何时,
        这是目前考古工作者和学术界正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瓷器的产生和发展是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和物质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摸索创造出来的。


        根据解放后德化的考古发现,
        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的后期,
        在德化浔中镇丁溪村的云尾山、牛尾寨、四埔山等3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美湖乡尊美村后坪山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
        先后采集到石磷、石斧、石矛和印纹陶片以及釉陶片。


        恩格斯指出:“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耐火而产生的。
        ”这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印纹陶片和釉陶片的发现,
        说明了在原始社会后期,
        德化已有人群居住,
        并且开始生产和使用陶器,
        可以肯定,
        在当时的历史和地位条件下,
        这些陶器不会是也不可能是从外地传进的,
        而是就地生产的,
        这是原始工艺的杰作,
        也应是德化陶瓷生产的起源。


        德化县早期的瓷器是属于青釉系统的青瓷,
        以后随着生产技术的日益精进,
        质量的日益提高,
        逐步发展为青白瓷以至白瓷。


        1968年在修建城关至三班的浔三公路时,
        曾在石排格古瓷窑址的附近发现相当于魏晋时期的青釉谷仓、青釉壶、青釉罐和时代可能较晚的托具等器物。
        这是德化继新石器时代釉陶的发现之后,
        又一比较早期产品的发现。
        这些属于青釉系统产品的发现,
        为探索德化县早期的瓷器提供了新的线索。


        至唐来五代,
        由于中原混乱,
        藩镇割据的混战接连发生,
        南中国比较安定,
        北方人口大量南移,
        单随王审知兄弟入闽的光州固始一带的兵士就达万人以上,
        他们散居到晋江流域各县,
        据目前已发现的德化地方族谱记载:德化三班泗滨颜氏、浔中坪埔陈氏、上涌桂格郑氏、上涌黄井蒋氏、上涌下涌赖氏、上涌平炉林氏、大铭上宅林氏、浔中蒲坂涂氏都是在唐代从外地迁徙来德化开基的。
        至五代时,
        迁移来德化的还有浔中科荣仙苑曾氏、赤水小铭涂氏等。
        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流,
        南方经济的上升,
        泉州地区瓷器手工业获得了新的发展。
        据晋江地区文管会的普查,
        发现五代以前窑址18处,
        制作技术和产品质量都有很大提高,
        产品以青瓷为主,
        还有青白釉瓷,
        品种有四系或双系罐、钵、碗等,
        除可供日常用具外,
        还大量作为随葬品。
        这个时期由于留从效的重视海外贸易,
        陶瓷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需要,
        而且还输出国外。
        “陶瓷、铜铁,
        泛于番国,
        娶金贝而返,
        民甚称便”。
        德化就是在这种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
        于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开始正式建县的。
        据史料记载,
        德化建县前,
        经济已有了显著的进展,
        唐贞元中(785—805年),
        析永泰之归义乡置归德场,
        德化地属归德场,
        三班颜仁郁任归德场场长时;“时政荒民散,
        郁抚之,
        一年襁负至,
        二年田莱辟,
        三年民用足,
        有诗百篇传至民间”至唐后期,
        德化三班、泗滨一带制瓷业已比较发达。
        据《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记载:其开基祖教先公居河南,
        被取为“明经”,
        于唐代来我县,
        其第五子文丽公得中明经博士,
        第七子颜仁郁初举进士,
        文丽公子化綵举国子博士及第。
        颜化綵监著有《陶业法》、《绘梅岭图》,
        传授陶瓷工艺供后人学习。
        从颜氏一族的身世看来,
        三班一带在唐代文化已很发达。
        颜化綵生于唐咸通五年,
        卒于长兴四年(公元864—933年),
        因而著《陶业法》、《绘梅岭图》时间约在唐末五代,
        说明唐后期三班一带不仅有陶瓷生产,
        而且还有著作传于后世。
        梅岭即今三班南岭之别称,
        解放后曾在这里发现有明清迄至民国时代的瓷窑遗址,
        至今仍在继续生产,
        附近一带宋窑多处,
        说明这里瓷业的生产是有悠久的万史基础。
        颜化綵的著《陶业法》、《绘悔岭图》和附近公路旁采集的相当魏晋时期的青釉谷仓等器物,
        说明唐代三班泗滨一带有瓷业生产是无可非议的。


        徐曼亚在《瓷史》中曾谈到:“据德化旧窑废墟之瓷片与古寺(指九仙山灵鹫岩)之灼台有唐年号此可知有窑之时即在唐时,
        不过惟制兰花自瓷的茶碗粗器及宫庙一部分陈列品而已。
        ”虽然现在九仙山古寺记有唐年号的灼台已不知去向,
        徐所指的旧窑废墟亦不知是那个旧窑,
        无法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
        但据近年来,
        我们相继在盖德、浔中和葛坑等乡镇四座唐墓中,
        出土了8件青釉器物,
        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1974年在德化往盖德公路五公里处的路旁断崖的土坑墓上,
        采集了盘口壶、双耳罐和碗各一件。
        盘口壶,
        口径15.2厘米,
        底径12厘米,
        通高25.2厘米,
        器形为盘口、广肩、平底,
        双复系对称立于肩上,
        可称为双复系盘口壶,
        釉色呈酱色及红褐色,
        口、腹施釉,
        器下部露胎,
        釉多脱落成班驳状,
        胎质灰白、松脆。
        双耳罐,
        口径9厘米,
        底径7.5厘米,
        通高12厘米,
        直口,
        唇微外撇,
        双耳,
        假圈足(稍内凹),
        呈灰黄色,
        器表下部及底露胎,
        露胎部分呈黄褐色或红褐色,
        胎质灰白,
        松脆。
        碗,
        口径19.7厘米,
        底径9.5厘米,
        通高6.5厘米。
        敞口,
        唇微外撇,
        假圈足。
        青釉泛黄,
        内外施釉,
        近碗底及假圈足露胎,
        釉多脱落,
        碗底留有5个支钉痕迹,
        灰白胎,
        质松脆。


        同年葛坑乡富地村苏美塔在大按白叶垅盖房子时在距地表深4公尺处发现一土坑墓,
        出土青釉碗二件,
        发现时两碗对口相扣。
        两碗一大一小,
        大者口径17厘米,
        底径6.5,
        通高6.7厘米。
        敞口,
        唇微外撤,
        假圈足稍内凹,
        碗内及碗外上部施釉,
        碗外下部及底露胎,
        釉为深绿色,
        滋润肩光泽,
        碗壁有五道竖压印纹(碗内为凸纹,
        碗外为凹纹),
        灰白色眙,
        碗内底部有6个支钉痕迹。
        小者口径12.7厘米,
        底径6厘米,
        通高4.5厘米。
        敞口,
        唇外卷,
        假圈足稍凹,
        青釉,
        光泽正如上述大碗。
        碗内及碗外上部施釉,
        碗外下部及底无釉,
        灰白胎,
        碗内底部有4个支钉痕迹。


        1976年1月间,
        浔中镇浔中村尾糍墘群众开山造田时,
        出土了2件青釉碗,
        1件口径16厘米,
        底径9厘米,
        通高5厘米。
        另一件口径15.5厘米,
        底径8.5厘米,
        通高4.5厘米。
        两件器形相同,
        均为敞口,
        直唇、假圈足。
        释色为淡绿色,
        施釉不均匀,
        两件均脱釉,
        其中一件釉脱落殆尽。
        碗内底部均有一道圈凹旋纹。
        均为灰白色胎,
        碗外假圈足表面有5个半圆形钉痕迹。
        同年在浔中镇土坂村公路断崖中发现1件双耳盘口壶,
        口径13厘米,
        底径10.5厘米,
        通高26厘米。
        盘口,
        鼓腹,
        颈下左右各有一耳对称立于肩上。
        属青釉,
        呈桔红色和酱色,
        口、腹施釉,
        腹下及底露胎。
        腹部表面有酱色横道纹饰,
        此横道纹应是和表面凹凸不平,
        施釉和烧成后形成有关;似不是特意加工的。
        从器表、里凹凸不平看来,
        应是用泥条叠制法制成的。
        制造粗糙、厚重。


        上述出土的唐代器物均属青釉系统,
        但釉的色调不完全相同,
        有深绿、浅绿、灰黄、桔红、酱色等。
        这些青釉器的器形有双复系盘口壶、双耳罐、假圈足碗等。
        大多数器内及上部均施釉,
        器下部及底露眙,
        釉层均有不同程度的脱落现象。
        以素面为主,
        极少数有压印纹和横道纹。
        均为轮制,
        仅其中一件为泥条叠制。
        青釉碗的器内及假圈足表面,
        留有支钉痕迹,
        说明是支烧(正烧)的。
        胎均为灰苫色,
        质松脆。
        上述青釉器,
        其造型和釉色,
        均和福建历年出土的东晋南朝和唐朝的青釉器的风格类同,
        且更接近于唐代。
        同时,
        近几年来,
        在德化古窑址的普查中,
        在盖德碗坪仑、浔中墙坪山、太平宫和汤头的西墓丘等窑址中,
        也采集到一些具有唐、五代风格的标本。
        上面种种的事实也为探索德化窑的起源,
        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

      更多 艺术知识
        1
      谈中国书画识古陶瓷真伪
        2
      潮湿天气书画藏品如何防潮
        3
      丰子恺书画作品辨伪
        4
      鉴藏:古玉作假面面观
        5
      私人收藏字画由来已久 保管好字画简易方法
        6
      行家讲述珍贵书画保养方法
        7
      油画保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8
      如何才能保持书画藏品的青春常驻
        9
      书画表面各种污渍的去除方法
        10
      油画表面各种污渍的正确处理方法
        11
      书画保养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12
      科学的油画去尘方法
        13
      书画存放过程中四点要诀
        14
      珍贵书画安全度过雨季的良好办法
        15
      珍藏字画的保养要点
      保真销售
      王荣松作品
      吕华作品
      刘斐作品
      李文作品2
      李文作品1
      李达作品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73(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