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艺术知识 >> 鉴赏

      书画鉴赏的基本内容

      分享到:
      2009-11-03 14:43:24

        中国书画艺术,同其他的造型艺术一样,其作品内容具有一定的说明性,而其表现手法则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使作品产生了一定的艺术性。中国书画的装饰性,是依存于书画创作的表现手法,主要通过中国书画所特有的多变的线条、点画、不同的设色、墨晕等等,来表现书画艺术的之美来感染欣赏者。
        人们常说,书画欣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 ,这是针对在欣赏书画艺术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变化的反应。因为在欣赏过程中,他将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心理功能,如情感、想象、理解等等,而最终将期转化为对书画艺术的评价。这种评价,包括对作者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判断,对书画作品艺术特点的认识,以至对书画作品艺术价值的大致评估。而这些判断,认识、评估是在自已原有基础上的一种提升,从而达到一个新的艺术思想境界。这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是属于一种智力与知识的测验。也是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欣赏,来达到对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思想的全面理解,如果从人类对艺术的感受来讲,它又是一种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作用的精神享受。
        书画艺术的鉴赏一般出于二种目的需要,一种是“学术研究鉴赏”的需要,所谓“学术研究鉴赏”,是以理性的思味去鉴识、赏折、赏评其作品的“实质内容”。并全面深入地对其笔墨习惯、用笔特点进行鉴识,对其艺术风格、创作特色进行赏折,同时对艺术质量作出合理的赏评,有鉴有赏。通过鉴与赏,深刻领悟、理解作品中的实质内涵。揭示作品深刻的内蕴,剖折其美的形式、美的内涵及构成美的技法。由浅入深获得对作品的全面了解掌握。
        另一种是“审美欣赏”的需要。“审美欣赏”的目的,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作用的精神享受。只要欣赏者集长期积累所形成的全部直觉经验与逻辑思维,瞬间便可达到审美艺术效果。其欣赏形式较为感性。“学术研究鉴赏”要比“审美欣赏”具有更高的要求性,两者虽然有相同的欣赏方法,即有着不同的目的要求。“学术研究鉴赏”多是理性的,“审美欣赏”多是感性的。而“学术研究鉴赏”的目的,除“审美欣赏”的目的要求外,更需要鉴赏者具有自身充实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学术研究鉴赏“是以鉴赏作品的艺术性和作品的创作特点、技巧、技法“实质内容”为首要任务。而一幅书画作品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构图、笔法、墨法、设色等这“实质内容”里,而这些“实质内容”正是作者个人笔墨习惯、艺术风格的体现,是作者反应在作品中“创作精神”实质的流露。因此,以“学术研究鉴赏”为目的的鉴赏,应从作品的全部到局部,从外面到内里,属步仔细鉴赏,从粗到细,特别是细微部分尤为重要。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如徐悲鸿先生在中国画创作中提出;“识精微,致广大。”这句名言。就我们今天对书画鉴赏来讲,同样是适用的,书画鉴赏更应该做到“先识精微,然后再致广大”。只有这样我们的鉴赏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当我们在鉴定一幅作品的真伪时才不容易出错。
        中国书画的最好鉴定方法,是靠以目鉴为主,因此、掌握书画艺术鉴赏是书画鉴定的重要基础之一。要掌握中国书画正确的鉴定方法,首先要懂得鉴赏,鉴赏的目的是要能看懂书画的“实际内涵”,懂得书画的表现技法和绘画语言,做到心领神会,产生对艺术的共鸣。书画鉴赏的主要内容是;创作内容、气韵二大方面,创作内容是指,绘画方法、构图、笔法、墨法、设色等,但最重要的是鉴赏书画的气韵,中国书画艺术质量的优劣关健是看气韵,而气韵生动与否关健在与笔墨的质量,由于中国画一笔落纸,优劣即定,不可更改,而笔墨又最能体现作者的表现个性。因此,创作内容实质与神韵是鉴赏的重点,也是鉴定真伪的关健。两者缺一不可。本文着重以中国书画鉴与赏的关系,分段来介绍给广大读者,为读者提供在书画鉴赏时的一些方便。

        第一节 书画鉴赏的方法

        鉴赏一幅好的书画艺术作品常常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鉴赏者的角度不同,鉴赏的效果也会多样性。这既表明了中国书画作品本身内容的丰富性,也表明了鉴赏要求的特殊性。审美欣赏一幅作品,只需很短时间可以完成,但从鉴赏作品的总体“实质内容”需要反复的“鉴”与“赏”,有时也会无限的“鉴”。审美欣赏,只要集长期积累所形成的全部直觉经验与逻辑思维来判断,瞬间便可达到审美艺术效果,审美欣赏,需要高度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而鉴定学的鉴赏,更需鉴赏者,具有自身内在充实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从鉴定学的角度鉴赏,不只是审美单向欣赏的反馈,除了对作品的艺术审美外,还要对其艺术风格、笔墨特点、创作习惯的鉴别。要了解其作品的基本情况,包括作品所用的材料、使用的工具、笔法、墨法和设色的基本特点,要看其用笔与点画的技巧,对构图、笔法、墨法等要作微观剖析,细细品味其形象、意境、情调、神韵等等,对其创作风格、艺术追求、个性特点等进行宏观概评,要不断深入、细致体察获得更为准确的认识和领悟。然后开始进入仔细观察、鉴赏阶段。这是主要是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主题内容等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来获得对作品特点具体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这种鉴赏,必须是真诚的、动情的,而不是胡乱的、冷漠的,通过真正的“有鉴有赏”,使作品的艺术“面貌”得以认识理解。
        接着进入更深入的鉴赏方法,这时要从以上对作品的认识理解中,继续寻找作品的表现手法与主题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寻找书画家在创作中所流露的心境、情绪,及作品随之而体现的意境。要从作者创作过程中的特殊性、客观性去全面了解、认识其作品创作中使用的工具、笔法、墨法、设色等习惯的“实质内容”,与在创作时的心境、情绪所流露出在作品中所产生“气韵”的内在之间关系,这种鉴赏,要求鉴赏者调动多方面的知识、素养,由眼前的书画进而扩展到同一书画家的其他作品,或是其他书画家的类似作品,甚至是不同意境的作品,如此、都是对眼前这幅作品的特色和内涵的补充和深化。鉴定者在鉴赏书画作品时,着重要透过作品特殊的艺术造形手段,来体察到作者在作品创作时的心境、情绪所流露出在作品中所产生的“气韵” 这一特点上。书画艺术鉴赏的直觉性靠理性来支柱,只要反复地、多局部地仔细欣赏,充分发挥理性的判断力,鉴赏中的直觉感受才是真正可靠的。
        中国书画是一种“有气韵的艺术形式”,我们在欣赏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形式去发现“气韵”的所在,要把任何形式因素看作是一个“活的生命体”的组成部分,由局部到总体,再由总体到局部循环往复鉴赏,一幅好的书画作品里的构图、笔法、墨法、设色等一切艺术形式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切艺术形式因素都向着特定的“气韵”集中、凝聚。中国书画中的构图、笔法、墨法、设色等之所以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因为构图、笔法、墨法、设色等组成作品中“运动着的生命体”而有了自身的价值,这个形式的价值总是同特定的构图、笔法、墨法、设色等表现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中国书画最能体现为“有气韵的艺术形式”的重要原因。
        书画艺术之美感,来自于作品的气韵生动。“气”与“韵”源自于创作者在作品创作中的“意志”和“情感”的流露。“气”代表气势的阳刚之美,“韵”代表风韵的阴柔之美。中国书画所表现的风格,是“气”和“韵”的流露。而中国书画气和韵的流露,是依存于“书法艺术”抽象多变的线条。《历代名画记》中有这样记载;“有了王献之的一笔书,便有了陆探微的一笔画”。元代赵孟頫在其《枯木竹石》图上自题曰:“石如飞白树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明代王绂说得更为具体;“画竹之法;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郑板桥“以画之关纽,透入书法,以书法之关纽,透入于画”;郑板桥的结论:“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篆”。 因此、“书法艺术”抽象多变的线条是体现书画艺术美感的重要核心,我们劈开古代书画艺术大家不提,如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傅抱石、张大千、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石鲁、陆俨少、李可染、李苦禅等及活跃在当代画坛的韩天衡、韩敏、何家林、林海锺、张捷、齐梦初、陈平、范曾、王明明、田黎明、王镛等都是能书善画,能画善书的艺术家。可见“书法”与绘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互为依存,互相影响。所以,书法曲折多变的线条是表现绘画创作“灵瑰”的关健。书法创作水平的高底直接关系到作者的绘画水平,这一点在鉴赏中需要我们有高度的认识和重视。
        中国书画慨有线条、点画、墨晕、设色(亦有不着色的),又有形像。其创作方法、手段都以纸、笔、墨为工具材料,把运笔分为落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用中锋、偏锋、顺笔、逆笔、回笔的变化,以提按、顿挫、重轻、缓急来表现曲折多变的线条,追求干湿、浓谈、疏密、虚实的艺术效果,来创作出具有神采飞扬,气韵生动的作品。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以上六法,是中国书画创作的法则。我们必须要深刻领会“六法”的精神内涵,要以中国书画创作的法则,“六法”为依据,来鉴赏、评判书画作品的艺术性是十分必要的。
        书画鉴赏的因素是有多方面的。如作品的多样性,艺术风格的多变性,等等因素。就目前对中国书画的鉴定方法而言,还是靠以目鉴的方法,而目鉴的方法与鉴赏者的学识、素养、理解、情绪、等等诸多因素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在书画鉴赏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对书画艺术的鉴赏、评价,不可能象自然科学判断那样准确,中国书画的创作方法,有大写意、小写意、工笔画之分,而书法创作,又有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之分。笔墨方法上又分为线条、点画、墨晕、设色等等。通过笔与墨的结合运用,可以创作出不同姿态,风格各异的艺术形象,但其艺术效果各有不同。从用笔方法上来讲,各人有各自的用笔方法、习惯特点,从艺术创作方法上讲,有人善于大写意,也有人善于小写意,有人喜欢写行书草书,也有人喜欢写篆书隶书。各人有各自的喜爱,各人有各自的风格,各人有各自的创作特色,各人有各自的用笔方法习惯。
        其次,书画鉴赏是通过作品画面中的具体形象和表现手法,去把握其具体形象的内容实质,而这具体形象内容的实质,来自于多方面的复杂性。从具体形象上讲,要对作者所表现的具体形象内容说明性进行了解,并对其所体现的内涵要有认识和理解。从表现手法上讲,分为大写意、小写意、工笔。而其表现的手法又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从内涵上讲,有笔墨质量的高底之分,反应在画面中的境物是否富有情趣,气韵是否生动等,而这内涵又有一定的模糊性。要熟知这些,还需要包含着诸多内在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在鉴赏中都必须要去了解它、分辨它、熟悉它。
        再是、因鉴赏者的审美情趣不同,理解和认识的角度也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得出的结果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即使是一代大师的精典作品的评价,也不可能有千口一音的评价。如当代李可染大师,其作品严肃活泼、雄浑灵巧、沉郁清新,博大缜密、气势挥宏,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而有人却认会缺少笔墨内涵,层次变化不够,艺术性不高,类似情况时常是有发生,这种缺少对笔墨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往往与其文化素养,艺术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作为一个鉴赏家,如有上述情况是不妥的,他必须要具有综合鉴赏的识别能力,更要有博览全面的鉴识胸怀,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还要善于吸取美学、书法学、历史、考古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对任何流派、风格的作品,要进行冷静思考,仔细研究、分析,予以科学的对待并趋于正确的公正的评价。
        书画鉴赏要有博览全面的鉴识胸怀,需要用心、用情去认识掌握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作品,如同广交朋友一样,各种性格的朋友都要交,如性格豪爽型的、深情型的、泼辣型的、含蓄型的朋友全都要喜欢,而且要以情相交。明代画家恽寿平在《南田画跋》中有这样一句话;“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道出了绘画创作与艺术鉴赏的真谛。因此,书画鉴赏不但要用真心,而且还要用真情,要象对待自己的家人、子女一样去熟悉它、关心它、喜欢它,只有这样我们的鉴赏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提高。

        来源:网络

      更多 艺术知识
        1
      谈中国书画识古陶瓷真伪
        2
      潮湿天气书画藏品如何防潮
        3
      丰子恺书画作品辨伪
        4
      鉴藏:古玉作假面面观
        5
      私人收藏字画由来已久 保管好字画简易方法
        6
      行家讲述珍贵书画保养方法
        7
      油画保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8
      如何才能保持书画藏品的青春常驻
        9
      书画表面各种污渍的去除方法
        10
      油画表面各种污渍的正确处理方法
        11
      书画保养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12
      科学的油画去尘方法
        13
      书画存放过程中四点要诀
        14
      珍贵书画安全度过雨季的良好办法
        15
      珍藏字画的保养要点
      保真销售
      王荣松作品
      吕华作品
      刘斐作品
      李文作品2
      李文作品1
      李达作品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78(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