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名品欣赏 >> 工艺美术

      蜀绣

      分享到:
      2011-12-22 09:55:38
        蜀绣又称川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古代川西平原称为"蜀国",因此得名蜀绣。它与江苏苏州的苏绣、湖南长沙的湘绣和广东的粤绣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其产地主要集中于成都、重庆、温江、郫县等地。蜀绣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蜀锦一起被称为"蜀中之宝"。
         
        蜀绣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驰名中外。其刺绣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绣技,针法严谨、车拧细微、片线光亮、色彩淡雅。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都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四川在古代为蜀国,相传为蚕丝氏所始建。据清代汉学家段玉载所著《荣县志》记载:"蚕以蜀为盛,故蜀曰蚕丝。"由此可见,在古蜀国,栽桑养蚕业就已相当发达了,在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等书中都有关于春秋以前蜀国的帛运销秦及越的记载,说明蜀绣在发达的丝织生产的基础上很早就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普遍的群众基础。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杨雄是蜀郡成都人,在他所著的《蜀肚赋》中便有"若挥锦布绣,望茫兮无福"。"挥肱织锦"、"展帛刺绣"等描写当时成都织锦刺绣的热闹场面。据历史记载,在西汉以前,蜀绣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技艺水平。
         
        刺绣基础虽在民间,但作为工艺,当时仍很稀罕,因而成为奢侈品,并受朝廷官府控制。汉代少府属官的东织室、西织室,就是专为皇室加工缯帛文绣高级成品而设立的。因绣品显示非凡之技,所以常视之为宝。晋常璩《华阳国志》详载蜀地宝物,便将锦绣与金银珠玉同列。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均被用来换马以应作战之需并补财政之不足。
         
        隋唐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织绣品需求剧增,蜀绣在此情势下得以迅速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高峰。清初艺人们又吸取了顾绣的长处,以及长针刺绣而后扎针的民间绣法。由于选料、制作认真,成品工坚、料实、价廉,长期以来行销于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省,颇受欢迎。蜀绣出品多衣裙、被面、枕套、帐幔、鞋帽等实用服饰品。花纹取材,由艺人们根据民间吉庆词句或流行式样,自行描绘绣制。也有部分作品兼用苏绣构图布局及运针设色方法。模仿绘画章法构图的纯欣赏品绣画较少,民间质朴喜庆气息浓厚。当时成都是生产蜀绣的中心。
         
        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成都成立四川省劝工总局,内设刺绣科,聘请名家设计绣稿,同时钻研刺绣技法。当时一批有特色的画家如刘子兼的山水、赵鹤琴的花鸟、杨建安的荷花、张致安的虫鱼等入绣,既提高了蜀绣的艺术欣赏性,同时也产生了一批刺绣名家,如张洪兴、王草廷、罗文胜、陈文胜等。张洪兴等名家绣制的动物四联屏并获巴拿马赛会金质奖章。张洪兴绣制的狮子滚绣球挂屏又得清王朝嘉奖,授予五品军功,为蜀绣赢得很大声誉。明清两代,除闺阁女红外,四川又出现了许多专业刺绣人员和小型刺绣作坊。


         
        但蜀绣形成专业比官方劝工局更早。道光年间(1830年),民间组织的三皇神会成立。这是一个由铺(店主)、料(领工)、师(工人)组成的刺绣业的专门行会。这种正式垂版立行,建立行规,确定专业分工,维持行业内部各方(如生产、销售等)的利益,表明蜀绣已从家庭逐渐进入市场,形成广为社会所需的规模生产。
         
        蜀绣在清末已是非常重要的日用品。城乡妇女闲时多自绣鞋帽、枕套、头巾,甚至帐帏、被面等,操练极精者即成高手。如成都王松轩女史便自制彩线,以名家粉本绣之,尤工小品,市多争购。那时绣品时兴,如上海露香园顾氏之绣,由明代传至清,着意宋元名画题材入绣,点染成文,无不精妙,世称顾绣,是典型的闺阁画绣,几成民间刺绣代表。清末成都同苏杭相同,锈铺多打顾绣招牌,虽属意包装,以示其绣品上佳,但也昭示蜀绣能吸纳顾绣技艺。据说清道光年一位从苏州调任四川的官员随带戏班中便有三个绣衣师傅,均为男子,皆顾绣技法。后招徒授技,顾绣之法遂融于蜀绣。于今蜀绣老艺人几乎都是男子,其因就是当时招徒囿于世俗之礼而不能招闺中女。
         
        到1925年前后,仅成都就有刺绣从业人员一千多人,店铺六十余家。20世纪50年代,蜀绣遍布四川民间。70 年代末川西农村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人数达四五千之多,相当于刺绣工厂在职职工的15倍。她们除刺绣被面、枕套、头巾、手巾、衬衣、桌布等几十个品种外,还积极生产外贸出口的生纺绣片、绣屏等。
         
        蜀绣有自已独特的运针方法和刺绣技艺,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起源于川西民间的蜀绣,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人们把蜀绣的艺术风格概括为"严谨细腻的针法,淡雅清秀的色彩,优美流畅的线条,中国水墨画的格调"。
         
        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据统计, 蜀绣的针法有十二大类,一百多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针脚整齐、掺色轻柔、虚实合度、变化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绣制一般为被面、枕套、衣、鞋及画屏等。
         
        蜀绣常用晕针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 物绣得维妙维肖。如鲤鱼的灵动、金丝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熊猫的憨态等,都表现了不同的光、洁、粗、细、软、硬、松、散等质感。有专家认为,蜀绣中晕针技法是蜀绣最具有特色的创造,它是一种适应性最强而又最具特色的在近代使用最为普遍的针法,也是区分蜀绣与其他刺绣流派的主要标志之一。近年来,蜀绣又在晕针上施加辅助针,使其表现能力更强更丰富了。
         
        蜀绣绣品品种繁多,色彩丰富。其图案主要以民间流行的题材为内容,一般是取寓意或谐音来表达某个含义,常取吉祥喜庆等群众心目中美好的愿望为题目。如表示爱情的鸳鸯戏水,表示富贵的凤凰牡丹,表示家庭和睦、人丁两旺的五子登科,表示长寿的松柏仙鹤等等。在人物为题材的蜀绣中,除福禄寿三星、百子图一类的寓意性题材外,在彩帐上多取材于戏曲和民间流行的传奇故事。如郭子仪拜寿,穆桂英大宴,八仙、西游记故事等。双面异形主体绣也是蜀绣中的代表作,如彭世平创作的《文君听琴》,在绣屏的正面绣的是卓文君在帘外倾听帘内的司马相如弹琴的画面,而在绣屏的反面是司马相如在帘内弹琴,卓文君在帘外倾听,巧妙之处是正面的卓文君的背面就是司马相如,正面的司马相如的背面就是卓文君。两面结合得惟妙惟肖,天衣无缝,而绣工的精细,更是耐人寻味。
         
        蜀绣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驰名中外。她针法严谨,车拧细微,片线光亮,色彩淡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是家庭收藏、室内装饰和馈赠宾客的上佳礼品。 

        四川蜀绣的刺绣工场远不是过去小姐绣楼的情调,也非慵线懒针,作为一门古老工艺,蜀绣以其独特的技法(如双面绣、双面异色异形异针法的三异绣)与富于浓郁地方特色的图案(如芙蓉鲤鱼、竹林马鸡、山水熊猫花鸟人物等)广受东西方人青睐,因是商品而能购得,因是工艺品而能蕴含并传导民间文化,这又是蜀绣及其爱家的幸事。
         
        进入新世纪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绣花充斥市场。随处可见人们身上、包上都有电脑刺绣的图案,既经济又美观。谁还会费时费力去做蜀绣图案呢?加之蜀绣老艺人眼睛都已经不好使唤了,年轻姑娘又不愿意学,也没那耐心坐得住。所以近年来蜀绣在生产规模和商业收益上明显衰减,导致大量熟练的手工艺人改行流散,许多古老的刺绣工艺迅速失传。
      更多... 热门欣赏
      国画 油画 书法
      素描 雕塑 碑帖
      碑林 景区 硬笔
      印鉴
      中国古典国画(花鸟) 中国古典国画(山水)
      中国古典国画(人物) 梵高素描作品欣赏
      列宾美院作品欣赏 伦勃朗经典素描作品
      门采尔精典素描作品 精典油画作品
      大师印鉴欣赏 硬笔书法欣赏
      景区书法欣赏 历代碑帖欣赏
      经典雕塑作品 精典素描作品
      经典水彩作品 精典水粉作品
      经典建筑欣赏 工艺美术欣赏
      更多...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127(s)   11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