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艺术新闻 >> 书画 艺术 美术 教育出版

      随荣新江寻找敦煌的吉光片羽

      分享到:
      作者:孟宪实来源:光明日报2024-07-20 09:14:55

          (1/4)

          (2/4)敦煌写卷刚刚从藏经洞中拿出的样子 图片选自《满世界寻找敦煌》

          (3/4)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藏经义策问卷之一 图片选自《满世界寻找敦煌》

          (4/4)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素文珍藏”卷轴 图片选自《满世界寻找敦煌》

          日前,在中华书局推出的《满世界寻找敦煌》一书中,作者荣新江这样写道:“只要查到和敦煌相关的信息,我就去找,就这样一站一站地跑。”从伦敦到巴黎,从哥本哈根到圣彼得堡……40年来,荣新江一路追寻敦煌文献的吉光片羽,为的是寻找敦煌宝藏,寻找中华民族之魂。

          大家熟悉的敦煌,是一座位于中国甘肃省西部的城市。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边郡,敦煌一直沉默着。远征的军队在这里集合,喧闹的情形仅仅是历史的叙述。只是到了近代,因为在这里发现了藏经洞,国际列强纷纷前往,一车车中国珍宝和古代文献被盗运到西方。一时之间,敦煌忽然举世闻名。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荣新江新近推出了《满世界寻找敦煌》(以下简称《寻找敦煌》)一书。读者不禁要问,敦煌就在那里,自西汉设郡以来从未搬离,为什么要满世界去寻找呢?

          原来,荣教授笔下的此敦煌不是彼敦煌,而是敦煌出土的文物,包括古代纸本文书、壁画、雕塑等,并不是地理上的敦煌。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作“敦煌文物”,非要使用“敦煌”呢?

          众所周知,敦煌文物的流散,是近代中国痛苦历程中的一部分。敦煌文物属于敦煌,这是历史,是法理,是理想,却不是现实。

          英藏敦煌文献、法藏敦煌文献、俄藏敦煌文献……丢失的“敦煌”,铺满世界。甚至在世界某个意想不到的角落,也会藏着几件敦煌文物,抽泣着缩成一团。

          《寻找敦煌》一书的开篇,是一张打开的世界地图,国界并不分明,城市的名字却突兀地耸立着。那便是现在所知“敦煌”的世界分布。当然,敦煌等地的文物在中国也有分布,那也是敦煌丢失过程中的一种证明,性质虽然不同,历史背景却是同一个。除中国外,“敦煌”的世界分布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度,欧洲多国、美国以及日本,这些国家恰恰正是当年世界殖民主义的主力。

          《寻找敦煌》一书的主人公是北京大学的荣新江教授,满世界寻找“敦煌”的就是他。而他的足迹,正是该书展开的线索。

          1985年春天,荣新江从荷兰莱顿出发,首站选择英国。此后40年间,荣新江未曾间断地在欧洲、亚洲和美洲寻找敦煌。所到之处为什么会成为他寻找敦煌的目的地,读罢《寻找敦煌》,便可一目了然。

          这里所说的敦煌,并非只有敦煌,吐鲁番、库车、和田等地,凡是文物荟萃之地,都曾是列强的狩猎目标,如今则成了荣新江寻找的中国“亲人”。

          面对已经流散出去的文物,应该怎么办?相对于流散到欧洲的敦煌文书被深锁密室的情形,中国敦煌文书的目录一直在编辑。1931年,陈垣先生主编的《敦煌劫余录》完成,这是中国敦煌学发展史上的标志性著作。如今,《寻找敦煌》的第十一章内容涉及中国各地的敦煌,标题为《敦煌“劫余”录:中国各地藏品拾珍》,延续着相同的情感和表达。

          《敦煌劫余录》的序言由陈寅恪撰写,在“或曰,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的观点之外,陈寅恪表达了另外两层含义。其一,中国现存的敦煌卷子中,仍有一些极具学术价值,如摩尼教经、姓氏录等。其二,如何“内可以不负此历劫仅存之国宝,外有以襄进世界之学术于将来”,这才是他更关心的问题。陈寅恪意识到,只有推进世界学术的进步,才对得起这些流散的国宝。

          陈寅恪的序言,开篇即指出“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自发见以来,二十余年间,东起日本,西迄法英,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咸有贡献。吾国学者,其撰述得列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者,仅三数人而已”。陈寅恪强调中国学人应该预流,推进世界学术的进步。

          满怀伤痛,更希望医治伤痛。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很多中国学者踏上欧洲之路,为的就是抄写一些敦煌卷子,王重民、向达、姜亮夫等学者,都成为中国早期敦煌学筚路蓝缕的行进者。然而,在战乱频仍的中国和并不太平的世界,中国的敦煌之痛,始终无法排解。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1年4月,北京故宫午门城楼上举办敦煌文物展览,为了配合抗美援朝,揭露的是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敦煌依然在流血。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则流传甚广的传说影响巨大。一位日本教授在中国的大学举办讲座时说:敦煌在中国,而敦煌学在日本。虽然后来有许多人站出来辟谣,但深深刺痛中国学界的影响已然发生。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宣布成立,季羡林先生被推选为首届会长。之后,中国敦煌学在中国大地风起云涌地推动起来。

          国宝被劫掠,伤心理所当然,但要从根本上医治这种伤痛,只能在研究领域迎头赶上,否则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丢失之痛。所以,积极的学术研究,才是医治敦煌之痛的正解。

          1984年,荣新江作为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到荷兰莱顿大学留学,导师是著名的许理和。1985年,因为没有超过25岁,在欧洲有资格使用学生票乘坐火车,荣新江寻找敦煌的旅行正式启动。

          在北大求学期间,荣新江就深知寻找敦煌的意义,加上早就养成的写日记习惯,使得诸多的旅行细节为《寻找敦煌》增添了极大的趣味性。稍需强调的,这是一部学术旅行书,学术信息、学术思考才是重点。更为准确地说,应该称其为一个人的敦煌学术史。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荣新江当年的寻找,已然是敦煌学历史中重要的一环,不仅开发了敦煌文书的研究,也开启了中国与世界的敦煌对话。

          荣新江曾经出版过一部《从学与追念——荣新江师友杂记》,从中不难看出饶宗颐、季羡林等老一辈学者对他学术人生的重要影响,其中也写到英国的贝利教授。而荣新江与贝利的见面,在《寻找敦煌》中有更详细的描述。因为要做于阗历史研究的课题,面见贝利教授意义重大。仅仅从贝利家里带走两大口袋资料,就连季羡林先生也要羡慕了。

          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学术研究上开始步入正轨。中国不仅仅要在科技与经济上赶超西方,在人文学术研究方面同样存在迫切性。如今,读者可以从《寻找敦煌》一书中看到中国学者在敦煌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努力,也能看到更多具体的帮助者,有的可能并不是大学者,但在荣新江的学术人生中,曾经扮演过不可或缺的角色。读《寻找敦煌》,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荣新江个人的学术成长历程。

          寻找敦煌文书,最具体的是寻找敦煌归义军和于阗史的资料,进而扩大到整个敦煌和西域文物。敦煌的世界分布,并不存在一个总体目录,根本无法按图索骥。

          然而,荣新江寻找敦煌,持有一种胸有成竹的姿态。究其原因,有两个基础性因素。其一,在北大接受的敦煌学训练。北大图书馆为支持敦煌学的研究,开辟219室为专门的研究室,研究室集中馆内有关敦煌的书籍,有的老先生还把个人图书也提供出来。在这个研究室,荣新江阅读了所能找到的敦煌胶片,对世界各地收藏的敦煌文献做到了心中有数。其二,荣新江在北大参加了季羡林先生主持的西域读书班,努力了解和掌握国际上的相关学术信息。此时,他已经与张广达先生合作撰写了关于于阗史的论文。而对于于阗史的研究,最重要的学者如剑桥的贝利教授等,不掌握他们的研究信息,就无法进行学术对话。到达莱顿之后,荷兰虽然没有收藏敦煌文献,但莱顿大学里丰富的学术书籍和杂志,让荣新江有机会通过学者发表的论文搜索敦煌文献的收藏信息。

          正是因为拥有这些充足的准备,荣新江寻找敦煌的道路才会越走越畅通。

          学术关系是荣新江顺利寻找敦煌的重要条件。当年文科研究生获得留学机会,似乎难于上青天。张广达先生与西方学术界的交往,应该是莱顿大学许理和教授接受荣新江留学的一个坚强理由。而徐理和作为荷兰最有代表性的学者,他的推荐信各个学术机构都相当重视。

          寻找敦煌是敦煌学术之旅,发挥关键作用的还是荣新江的学术素养和宽广识见。当年法兰西438小组(敦煌小组)的那场“鸿门宴”,其实是一次过关考试,荣新江的回答超出了法国学者的预期。于是,法国敦煌小组向他全面开放了资料室,所有东西荣新江可以随便复印。这个过程显现的是学术因果关系,荣新江的个人学识展现令法国专家明白他们的决定是正确的。

          荣新江与德国学者格罗普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一次,荣新江去汉堡大学,原本计划是去见恩默瑞克教授,但与格罗普教授不期而遇。他们彼此并不认识,但和田研究让他们迅速熟悉起来,特别是荣新江说出格罗普就是《中国新疆和田的考古出土文物》一书的作者时,作者本人感到非常意外。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竟然知道这本书店里已经消失的书,这不是奇迹吗?格罗普立刻答应送一本给荣新江,于是两人相约在一个小火车站见面。但是,第一次格罗普因为汽车抛锚未能赶上火车,于是又约了第二次。《寻找敦煌》一书中,荣新江采用了文学的写法:“车站上一个小黑点,随着火车的临近,黑点越来越大,最后变成了高大的格罗普。”这种学术友谊,成为荣新江寻找敦煌过程中时常发生的插曲。

          在帮助荣新江的人群中,英国国家图书馆中文部主任吴芳思被屡次提及。尽管她曾经到过北大留学,对中国有感情,但这不是她帮助荣新江的全部理由。她给荣新江提供了没有发表的翟林奈编目,S.6980号以后的残卷目录令荣新江收获很大。之后,荣新江给出的建议,立刻让她意识到请荣新江参与编目工作的重要性。1991年,荣新江完成了编目工作,形成《英国图书馆藏敦煌汉文非佛教文献残卷目录》稿本。至今,这个目录仍是学界必用的工具书。

          荣新江寻找敦煌,首先成就了自己的学术。1985年7月,他从欧洲回国,立刻进入自己的第一个学术喷发期。1996年访问柏林归来,又创造了他的一个学术高峰。

          寻找敦煌,只是满足自己的学术发展吗?当然不是。荣新江满世界寻找敦煌,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或北大,更代表中国。他找回的敦煌文书,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中国敦煌学的研究步伐。比如,周一良、赵和平先生研究敦煌的书仪文献,荣新江到达伦敦后便开始替师长核对原卷;又如,荣新江发现S.5902《下女夫词》属于珍贵的文学资料,后来他送给天水师专的张鸿勋先生研究;再如,荣新江发现英藏文献中《唐北庭瀚海军牒状文事目历》是十分重要的唐代军事资料,后来送给了孙继民先生写成专著《唐代瀚海军文书研究》。凡此等等,能列出一个长长的目录。

          中国敦煌学界到底有多少人获得过荣新江的学术援助,这可以成为一个研究题目。曾经在荣老师的办公室看到两个笔记本,是友人学生从他那里借阅书籍的记录,很多如今敦煌学界的翘楚都大名在列,有人一次可以借走几十本。原来,荣新江千里迢迢从欧美、日本等地背回来的书籍,中国敦煌学界都在不同程度地享用。

          中国敦煌学终于被世界承认,荣新江先生具有代表性,居功至伟。2000年,国际东方学家大会在日本东京举行,荣新江被盛情邀请作大会主旨演讲。会议主持人、东京大学池田温先生向与会者这样介绍荣新江:国际敦煌学的领军人。如果把敦煌学比作一场奥林匹克运动会,荣新江代表中国勇夺冠军。

          当然,学术的社会影响是有限的,从社会的角度看,世界冠军依然默默无闻。近些年,荣新江教授的《敦煌十八讲》一书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作为西方多所大学敦煌学的教材被广泛使用。多年前陈寅恪先生指出的敦煌学方向,如今已经有了回响。2021年荣新江当选为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此前中国有两位学者获此殊荣,一是陈寅恪,一是夏鼐。2024年,荣新江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所有这些荣誉的获得,如果追溯,都应该从1985年开始。如同玄奘,所有后来的荣誉,都源自他的西域之行。

          (作者:孟宪实,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更多 艺术新闻
        1
      闽浙赣三省四市美术交流展开幕
        2
      回味在肖峰油画班学习的日子
        3
      用热爱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4
      把敬仰转变成学习的动力
        5
      我与肖峰特殊的师生情
        6
      为我们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气氛
        7
      亲眼见证了肖老的艺术功力
        8
      一名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9
      墨韵流光——王辉重彩艺术展在荣宝斋美术馆隆重开幕
        10
      徐青峰的水墨作品:抒放与隐谧
        11
      “意无尽——李学明中国画作品展”将于中国美术馆举办
        12
      “心源·墨道——王万成工作室第二届中国画作品展...
        13
      王敏杰画海 | 将文化、存在乃至期冀都汇集在水...
        14
      孙永 | “长河”溯痕
        15
      “捐赠与收藏研究展·南去北来为何事——张小纲艺...
      保真销售
      王荣松作品
      吕华作品
      刘斐作品
      李文作品2
      李文作品1
      李达作品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133(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