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艺术新闻 >> 美术 艺术 博物馆 综合新闻

      博物馆展品可以触摸吗?

      分享到:
      作者:马丽嘉来源:中国艺术报2024-06-07 09:00:47

          观众逛博物馆时经常能看到“请勿触摸”的标识,绝大多数文物展品也被放置在玻璃展柜内,大家普遍认为博物馆里的展品不能随意触摸。那为什么部分观众会“忍不住”上手触摸那些裸露在外的展品?随意触摸会给展品带来哪些问题?如何能在博物馆中拉近观众与展品的距离,让观众更好地感受文物质感?本文将探讨触摸展品行为给博物馆和观众带来的影响,主要围绕历史文物类展品,其他可触摸的当代艺术、科学实验和儿童探索类展品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为何博物馆中不能随意触摸展品?

          博物馆展厅往往会有一些没有玻璃柜保护的展品,通常以雕塑、石像为主;有些展品周围也没有防护围栏,部分观众会不由自主地上手触摸这些展品。这是因为,触摸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人类通过皮肤的触摸行为进行触觉感知,与视觉相互作用,共同为大脑输入信息。观众想要触摸展品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展品,渴望拉近与展品的距离。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教授菲奥纳·坎德林(音译)从大量采访中得出,观众认为这些展品足够结实,自己的触摸不会造成损坏。她还发现,观众在展厅中产生触摸冲动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想要探索的好奇心、想要确认展品的真伪、想打破“请勿触摸”规则的冲动或者为了炫耀等等。

          然而,除了环境影响,人为的触摸和移动都会影响文物状态,并随着次数增多累计效果。人们触摸物品时会把皮肤上的污垢和油脂带到物品表面,油脂还会吸附更多污垢不断侵蚀物品,戒指、手表等装饰物还会划伤触摸对象。和盘玩古玩产生包浆的原理相同,多次触摸也可能把文物“盘包浆”。英国阿什莫林博物馆2009年做过一个多次触摸对不同材料影响的实验性展品——“触摸计”。经过近800万次的触摸后,石头明显变亮,金属被磨出光泽,而布料已经完全磨损,还有人刮坏了放置这几种材料的木质画框。大英博物馆的埃及雕像几乎都没有玻璃或围栏保护,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难免被多次触摸。我们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观众最喜欢触摸的地方:石棺角落和面向观众的边缘比面向墙壁那侧更暗,任何圆形和突出的部位基本都有光泽,例如与人等高的手、脚和胸部。这些都需要文物保护人员长时间的艰苦工作才能勉强修复。

          当“触摸”成为一种博物馆学习方法

          博物馆能否让所有展品都与观众保持安全距离呢?答案是不能。在触摸之外,绝大多数人可以用眼睛去观察文物展品,但这对于有视觉障碍的人群来说却是障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两亿的视障人群。博物馆有责任满足更广泛群体的参观需求,其中就包括有明确特殊出行和参观需求的视障人群。对他们来说,触摸和声音是认识世界最重要的途径。博物馆对视障观众的关照除了无障碍硬件设施,在信息获取上主要提供声音资源和可触摸展品。这同时也为所有观众提供了更多感官的参观体验。我们能够通过触摸感受到物品的质地、形状、纹路、重量、历史印记等特性,这些很难通过其他感官获取。

          如上文所述,博物馆中随意的触摸行为会对展品造成不小的损伤。为此,博物馆通常会提供有计划且尽可能规范的触摸体验。除了专门的互动触摸装置外,博物馆的触摸文物展品活动主要分为三类:长期固定在展厅触摸展台上、有组织的定时触摸台和有专人带领的小团队导览触摸活动。

          第一类是可触摸展品始终固定在展厅内的展台上,由文字指引观众尽量安全地触摸文物,不能将文物托起离开展台。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从1985年开始在不同展厅为视障观众设置了可触摸展品。观众先按语音导览器的介绍走到各展厅中的可触摸展台位置,再按照展台上的盲文指引,摘掉戒指、手表等配饰后,触摸感受已被固定在展台上的文物原件。除了盲文之外,展台上也有普通文字规范所有观众的触摸行为。

          第二类是由志愿者组织的定时触摸台。大英博物馆每天上午11点到下午4点由志愿者在博物馆的1号展厅“启蒙运动”、2号展厅“收集世间万象”、24号展厅“非洲、大洋洲和美洲”、33号展厅“中国及南亚”、34号展厅“伊斯兰世界”、49号展厅“古代欧洲和罗马不列颠”和68号展厅“货币”主题馆组织面向所有观众的免费“触摸台”活动。据大英博物馆官网介绍,“触摸台”可以让观众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将与展厅主题相关的文物原件拿在手上详细触摸观察,并通过和志愿者轻松、非正式的对话了解更多藏品信息。类似的由志愿者组织的定时触摸台活动在英国大小博物馆中十分普遍。

          第三类是由博物馆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带领的专门触摸活动。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由接受过专门培训的志愿者带领3-6人的视障观众团体,戴好丁腈手套,在展厅中小心地触摸感受从古希腊到当代的各式雕像轮廓,还会专门讲解很难被触摸到的元素,例如色彩和材质等。活动结束后,博物馆文保人员会对触摸过的文物进行保护性清洁。伦敦科学博物馆2019年开展了触摸藏品原件活动,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台19世纪的波纹式照相机,它用玻璃底片捕捉图像,还有经过改装的痕迹。该馆表示,只有亲自上手使用这台相机后才能发现,用相机对焦多么考验技术,尤其是在看上下颠倒的图像时。因此,在伦敦科学博物馆看来,让观众体验19世纪的相机摄影技术比把它放进库房保护起来更有价值。

          实现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平衡

          触摸是人们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观众在博物馆中的触摸体验也成为其参观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容易产生质疑的焦点在于,触摸文物原件是否会对不可再生的文物造成损伤,或者说触摸活动给文物带来的部分损伤和博物馆想要实现的教育目标孰轻孰重。本文中可触摸活动使用的文物涵盖了历史、考古、艺术、科学等多个门类,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原件,主要是现存数量较多、材质较为坚固、对保存条件要求较低、容易清洁或可预见伤害相对较小的文物。博物馆还对触摸过程进行了限制和规范,包括触摸行为指导和专人指引等,也是在控制触摸对文物造成的损伤。

          除此之外,触摸文物复制品和数字化屏幕互动的方式似乎成为了博物馆的新宠。目前我国博物馆的可触摸展品以文物复制品为主,因为我国的文物政策始终把“保护”放到第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四条就有“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如今3D扫描、3D打印等技术的成熟应用让复制品可以尽可能地接近原件的外形,各种新技术的数字化互动屏幕也极大拓展了触摸的可能性,更好地实现保护文物与丰富观众体验之间的平衡,尽管这并不能完全复刻文物原件的物理质感和历史印记。

          综上,观众在博物馆展厅内有触摸展品的想法是人类探索世界的本能,但过多无秩序的随意触摸会对不可再生的文物展品造成损坏。如果博物馆能够计划并控制好触摸体验的方法和流程,配合新技术的使用,便能为更多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参观体验,提升博物馆的可及性,也能更好地实现其教育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更多 艺术新闻
        1
      西泠印社藏“西泠前四家”印章赏析
        2
      书法要有正大气象
        3
      工匠精神,是书画者创作精品的本源
        4
      蒋兆和《与阿Q像》入藏国家画院
        5
      “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国博开幕
        6
      中国美术史论界泰斗邵大箴辞世
        7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30周年作品展暨金陵画廊联盟...
        8
      与时代同行 龙美术馆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9
      大风起兮——张大千及大风堂艺术展在天津博物馆开幕
        10
      上海博物馆举办张信哲先生文物捐赠仪式 12件晚...
        11
      去中国美术馆看油画名家笔下的井冈山
        12
      在中国漆画的故乡,看见古老又当代的漆画发展之路
        13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漆画作品展在武汉开幕
        14
      双星闪耀南昌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工艺美术与陶瓷艺...
        15
      历史长河中的光影交错——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油画作...
      保真销售
      王荣松作品
      吕华作品
      刘斐作品
      李文作品2
      李文作品1
      李达作品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82(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