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艺术新闻 >> 美术 艺术 工艺 综合新闻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苗族银饰工艺审美与传承创新探析

      分享到:
      作者:姚绍将 蒋园媛来源:大河美术报2024-04-27 08:52:37

          全球文化交融的浪潮中,新文科建设为传统手工艺的振兴带来了新的契机。苗族银饰工艺,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记忆,其独特的技术与艺术审美价值亟待深入挖掘。本文从新文科建设的视角出发,系统探讨苗族银饰工艺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的应对策略,以期为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苗族银饰工艺的艺术审美探析

          苗族银饰工艺以其独特的艺术审美展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其不仅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更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全球化背景下,苗族银饰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更能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繁荣作出贡献。

          苗族银饰工艺的独特审美特征与价值

          苗族银饰工艺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深厚的文化价值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熠熠生辉。学者指出,几乎任何人都会被苗族银饰店绚丽多彩所震撼[1]。摒弃“显美”“炫富”的不合理观念外,其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苗族银饰工艺以精细的手工艺著称。工匠运用传统的锻造、编织、镶嵌等技艺,将银材料精心雕琢成各种形状和图案,无论是繁复的花纹还是简约的线条,都展现出高超的技艺水平和对美的独特追求。其次,苗族银饰工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苗族银饰作为‘通灵’之物,算是身兼物质、伦理文化、精神文化三职”[2]。每一件银饰都蕴含着苗族的历史、信仰、社会结构和生活哲学,它们不仅是装饰物品,更是传承文化、传递信仰的载体。苗族银饰工艺的审美特征还体现在其鲜明的民族风格上。苗族银饰以其独特的设计和装饰手法展现了苗族文化的个性和特点,无论是头饰、项链还是手镯,都是苗族人民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苗族银饰成了他们(苗家人)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

          苗族银饰工艺与现代审美观念的融合

          苗族银饰工艺与现代审美观念的融合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这种融合不仅赋予了苗族银饰新的生命,也为时尚界带来了全新的灵感来源。在现代审美观念的影响下,苗族银饰的工艺设计师们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开始注重简约而不失精致,强调线条的流畅与美感,使银饰既保持了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苗族银饰工艺也开始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且银材料的选择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这使制作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此外,苗族银饰工艺还通过跨界合作,与其他领域进行融合创新,为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现代时尚界带来了独特的美学体验。

          苗族银饰工艺在当代融合创新的体现

          现代科技的运用为苗族银饰的制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例如3D打印技术的引入,使复杂的图案和结构得以精确实现,缩短了制作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使银饰的设计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当代艺术的影响使苗族银饰在设计上更加多元和包容。设计师们将现代艺术元素与传统银饰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感的作品,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关注。同时,在国际舞台上,苗族银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全球的目光,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和国际展览得以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这种跨文化的传播,增进了世界对苗族文化的了解,为银饰的国际市场拓展提供了机遇[4]。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苗族银饰工艺传承面临的挑战

          新文科建设对苗族银饰工艺的传承提出了新要求。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工艺制作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减弱,人才短缺。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科技与传统工艺的融合尚未完善,都对传统工艺的传承提出了挑战。

          当代工艺创新不足且竞争力较差

          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成为趋势。然而苗银工艺在当代的创新步伐相对较慢,许多传统工艺和设计手法未能与时俱进,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此外,由于缺乏创新,苗银工艺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的青睐,这不仅限制了苗银工艺的发展空间,也对其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其次,市场竞争力较差是另一个重要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苗族银饰工艺作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品,虽然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在市场竞争中仍处于弱势地位。由于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限,导致苗银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同时市场上存在大量低质量、低价的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影响了苗银工艺的声誉和形象。总而言之,工艺创新不足导致苗银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力下降又进一步削弱了创新的动力和投入,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苗银工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相关工艺传承人与专业人才匮乏

          首先,苗银工艺的制作需要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其精湛技艺。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投身于这项耗时耗力且收益不确定的传统工艺。其次,传统技艺的传承方式往往依赖于家族或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这种封闭性的传承模式限制了传承人的数量和范围。再次,在新文科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不仅需要保持其原有的特色和韵味,还需要与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目前从事苗银工艺研究和创新的专业人才相对较少,他们往往缺乏对传统工艺的深入了解和对现代审美的敏锐把握。缺乏传承人意味着传统技艺的流失和失传,缺乏专业人才制约了苗银工艺的创新与发展。

          科技与传统工艺的融合尚未完善

          科技与传统工艺的融合是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然而在苗族银饰工艺的传承中,科技与传统工艺的融合尚未达到理想状态。传统工艺往往依赖于匠人的手工技艺和经验积累,而科技手段的介入相对较少,这使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尽管科技手段为传统工艺的创新提供了可能,但如何将科技与传统工艺有机结合,使之既保持传统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许多传统工艺都开始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改造和升级,而苗银工艺在这方面的进展相对滞后,这不仅影响了生产效率,也制约了苗银工艺的创新和发展。同时,缺乏科技人才的支持也是制约苗银工艺与科技融合的重要因素。要实现科技与传统工艺的完美融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科技人才参与其中。目前从事苗银工艺研究和创新的科技人才相对较少,制约了苗银工艺与科技融合的步伐和深度。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苗族银饰工艺传承的应对策略

          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苗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本段旨在深入探讨新文科背景下苗族银饰工艺传承的核心策略,通过探究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创新发展、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与工艺传承人、加强传统工艺的科技创新与研究等措施,以期为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探究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的核心在于保持传统工艺的精髓,同时融入现代元素,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在这方面,苗族银饰工艺有着显著优势。例如,设计师可以将苗族的传统银花图案与简约风格相融合,打造出既有民族风情又适合日常佩戴的银饰。在营销创新方面,传统工艺企业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通过故事化营销,讲述银饰背后的文化故事,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苗族银饰工艺还可以与时尚品牌合作,推出联名产品,拓宽市场渠道。此外,政策的支持和教育普及同样不可忽视。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并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支持。这些措施不仅能使苗族银饰工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还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与工艺传承人

          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石。高等教育机构应积极响应新文科建设的号召,开设民族工艺学、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等相关专业,将传统工艺知识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也应发挥其独特优势,通过短期培训、工作坊等形式,为传统工艺行业输送技术熟练的工匠。实践教学是培养工艺传承人的关键环节。通过与传统工坊的紧密合作,学生可以亲身参与银饰的制作过程,加强对技艺的磨练和对文化的理解。此外,高校还可以设立奖学金和实习项目,鼓励学生深入社区和工坊,与老艺人交流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技艺水平,也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苗族银饰的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法律和政策的保驾护航。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从事苗族银饰工艺的工匠给予经济和社会保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对认定的传承人给予一定的荣誉和物质奖励。

          加强传统工艺的科技创新与研究

          科技创新是推动传统工艺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在材料科学领域,通过研究和应用新型材料,可以解决传统银饰工艺中的一些技术难题,如提高银饰的耐用性和抗腐蚀性。新型的合金材料既可以保留银的光泽和质感,又可以提高硬度和耐磨性。在工艺技术方面,科技创新可以帮助传统工艺实现精细化和个性化的生产。例如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对银饰的设计进行精确模拟和优化,实现复杂图案的精确刻画。利用现代检测技术,如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对银饰品进行无损检测,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这些技术应用提高了银饰的制作精度,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创作空间[5]。加强传统工艺的科技创新与研究,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支持,还需要学术界、产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能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持续的创新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苗族银饰的独特风格与现代审美观念相互融合展现了其跨时代的魅力,但同时苗族银饰工艺也遭遇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创新发展、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与工艺传承人、加强传统工艺的科技创新与研究等实践措施,旨在为苗族银饰工艺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贵州省科技计划课题(黔科合平台人才[2020]1003号)子课题“银饰产业发展综合研究”(黔科合平台人才[2020]1003-Z01号)阶段性成果之一 凯里学院2021年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传统技艺现代科技立体综合的审美精神—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传统工艺为例的艺术教育研究”(XWK2021011)成果

          参考文献:

          [1]戴建伟.银图腾:解读苗族银饰店神奇密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02.

          [2]闫玉.银饰为媒:旅游情境中西江苗族的物化表述[M].2018:299.

          [3]万必轩.苗族银饰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22:002.

          [4]关红,程瑞佳.湘西南苗族银饰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J].天工,2023,(13):6-8.

          [5]黄一烜,王健.湘西苗族银饰技艺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4,(2):69-71.

          (作者姚绍将系凯里学院州级非遗研究基地教授,蒋园媛系凯里学院州级非遗研究基地副教授)

      更多 艺术新闻
        1
      画家陈光健逝世 享年88岁
        2
      “看见他者To See The Other”回...
        3
      江苏现有博物馆355家 免费开放比例达88.2%
        4
      兰玉时装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5
      荟萃近5000件艺术珍品,中国嘉德2024春季...
        6
      拦住那只不文明的“黑手”!高校毕业展又现观众损毁作品
        7
      “日月同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辉教授水墨作品...
        8
      寻“道”者——读黄越作品有感
        9
      梁文博:痴迷紫藤20载,白描本里绘“紫梦”
        10
      “意在境中——赵培智、黄礼攸、罗奇、张振江作品...
        11
      周天游:壁画展的设想实现了
        12
      翡翠花薰:悄传幽馥袅兰烟
        13
      中国嘉德将拉开2024春拍大幕
        14
      《逃逸的自由》四人联展将在南希画廊开幕
        15
      百幅甘肃省女书法家杨瑞云先生书法作品展出
      保真销售
      王荣松作品
      吕华作品
      刘斐作品
      李文作品2
      李文作品1
      李达作品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114(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