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艺术新闻 >> 教育出版

      《丝路寻艺-邵昌弟写生作品集》出版研讨会在北京画院举行(下)

      分享到:
      作者:郭味蕖美术馆提供素材2020-01-19 09:33:40

          (1/24)

          (2/24)

          (3/24)

          (4/24)

          (5/24)

          (6/24)

          (7/24)

          (8/24)

          (9/24)

          (10/24)

          (11/24)

          (12/24)

          (13/24)

          (14/24)

          (15/24)

          (16/24)

          (17/24)

          (18/24)

          (19/24)

          (20/24)

          (21/24)

          (22/24)

          (23/24)

          (24/24)

          编者按: 2020年1月18日,农历己亥年腊月廿四日,是当代著名女画家、美术教育家邵昌弟先生八十三岁诞辰纪念。为了缅怀这位在现代中国画教学和创作中勤奋开拓、毕生奉献的女艺术家,我们特编辑《丝路寻艺--邵昌弟写生作品集》出版研讨会发言摘要二期,以飨读者,并志深切怀念!



          邵昌弟老师

          研讨会时间:2019年8月17日

          研讨会地点:北京画院

          研讨会现场

          到场嘉宾: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先生,著名美术理论家、原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刘曦林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馆馆员郭怡孮先生,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韩振刚先生,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社长陈高潮先生,著名画家石齐先生,原新疆美协主席、新疆艺术学院院长、画家邓维东先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画家李魁正先生,鉴定家、美术批评家、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美术组原组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原委员邵建武先生,美术评论家、策展人、人民网主任编辑、《中国美术报》编委、中国画学会理事钱晓鸣先生,北京画院专业画家、艺委会委员、北京画院学术研究部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姚震西先生,邵昌弟教授生前同事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原党总支书记杨静女士、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希贤先生、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踪念富先生、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冯怀荣先生、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王彦萍女士、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韦红燕女士、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汪港清先生,及学生代表、四十年前两次陪同邵先生在新疆写生的画家杨大飞先生,著名画家李文亮先生,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创作室主任、教育委員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莫晓松先生,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张鉴先生,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博士吕鹏先生,邵昌弟女儿郭蕴淇女士等5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大家饱含深情,追忆了邵昌弟先生为学、为艺、为人的方方面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可亲可敬的艺术工作者富于批判性的、有想像力的、有激情的艺术人生。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原党总支书记杨静女士发言

          邵老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做的特别突出,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当中去,她在教学和管理各个方面都要求非常严格,盯的特别紧,她带八七级,就是吕鹏、赵雪春和张庆他们这班,对学生影响很大。是邵老师从教学、从生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教育他们,所以才出现这么多的好学生,也为我们首师大美术学院争光。

          邵老师还特别善于学习,不止是在国画的范围之内,还善于向别的专业去学习去钻研,去跟人家探讨。

          她身体不是特别好,她坚持做好多关于教学改革的卡片,很大,拿到系里给主任去看,在艺术上她有自己一种想法。

          我就觉得她完全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艺术。我最后去看她,她正给学生辅导,她身体已经不是特别好了,她给杨金川还讲画讲得特别细致。

          邵老师不争名不争利,就老老实实地教学,老老实实地思考问题,一天到晚好像她就琢磨她的艺术,才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我觉得在这方面的话,就是我接触的老师当中,邵老师是做得非常突出的。

          再一个就是她对系里的好多老师也挺关心的,什么时候都给人一种美的感觉。比如说每年都要这个教师的会餐,她也能帮女老师留下一些优美的照片。

          所以,我觉得邵老师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作为一个老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的精力和人生贡献了艺术,为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谢谢大家!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希贤先生发言

          首先我代表邵昌弟的老同学,对邵老师画册的出版表示祝贺,另外郭怡孮、郭葵对邵老师的爱的这种精神让我们钦佩。他们做了很多工作,整理邵昌弟这些东西是很费精力的。

          邵昌弟的这本《丝路寻艺》,是她生命当中很小的一部分,真正我们接触当中,她更多精力是在教学上。她画画很有才气,她对美很敏感,在这个画册里头就看出来。但她很少把她这画拿出来,她很低调,并没有把她的画更多地展示给大家。

          就这本画册来说,这是78年的时候画的一些东西。文革十年动乱刚结束,文革当中谈不到画画。在文革之前,很多年也是不许画画的,才开始画画,邵昌弟一出手能画到这种水平那相当不简单。所以我感觉到比较吃惊。在当时,她比较低调,当时把这些画拿出来,在那个历史条件下,那是非常突出的。

          邵昌弟对工作想得比较多,点子多,敢于担当,有这么一种精神。一个敢于担当负责的老师。所以当时我们大家任命她当国画教研室的主任。这个担子很重,每年都要研究教学大纲,要带学生上山下乡,联系去哪儿?怎么去?怎么教学?怎么样让学生学到东西?邵昌弟在这些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这一点我们印象是非常深的。

          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院长,有副院长,有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教育学院也有像吕鹏这样的教授,这个确实和邵昌弟,和当时的一些老师付出的精力是分不开的。

          邵昌弟这个人,在工作上非常认真负责,脑子里头整天想着,什么教学这个设计啊,教学改革啊,怎么样建立教育教学体系,这些当中她的奉献精神是非常突出的。她想建立一个体系,但没有完全实现她的愿望。

          她一心扑在工作上,教学上,就是搞教学。她自己的画想的都比较少,所以她能画这么好,但是她这个才能没有发挥,没有发挥这方面,她的精力大部分花在教学上,怎么样能提高学生这个水平。所以学生对邵昌弟感情很深。

          我觉得邵昌弟就是这么一个人。就是把精力全扑在教学上,对自己的生活要求不高,一辈子就想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为了教学她敢担当。只要有点精力,她就不闲着,爱动脑子,她不会玩,不会放松。她就这么一个人。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冯怀荣先生发言

          那已经是40年前的事了,当时学校要派三个人到昌吉州一个师范学校帮他们办学,所以就去了。当然主要任务是办学,以外呢,就到外面去写生。

          第一点我要说的,就是你看这书上写的几月到几月,实际上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因为我们9月份到,1月份走,总共才五个多月,我们还需要花时间去上课。所以咱们看到的这么多作品,就是在这么短短时间里画的,在教学当中她并没有画。

          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我们那时候到任何一个地方去都比较困难,都要自己去办。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其他条件也很差,包括住宿条件。去的时候也没有多少人给我们做向导,当时没那么多条件。我感觉邵老师,她对这一切从来不是感觉到困难,仍然是兴致勃勃。像回来的时候,邵昌弟也说了,车都翻了。因为没有坐正式的班车,为了赶时间,坐的是便车。

          我跟邵老师一块画画,感觉就是她老是不满意,就跟做科研一样,很不满意,她心气很高。当时也是改革开放,三中全会还没开。这个时候她画画,老是有一种使命感。总想把自己这个心气儿能充分表现出来,要反映出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使命感很强。她追求精神层面,现在看来就是一种很高的一种状态。她自己说她老是很不满意。她总想追求那个艺术的原理,这是很难得的,不只是追求技术。

          原理是什么,她不停地思考。我们谈了很多事情。对现实生活也是这样的。她看到妇女都是拿着大口袋,里面装着石头,扛着去修路;农民拿个囊,河沟里一涮就吃了,条件很差,她对中国社会充满着同情和认识。所以我感觉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她画画不是像有些人似的那种思想。

          她这个人很热情,很热心,而且很诚恳。不像有些人表面的热情,这很难得。那些学生技术很差,一个县来一两个,都没画过画,学校里摆的都是三角几何形体。她那个时期写了很多,都是思考问题,对于几何形体怎么认识,她对基础这么差的学生都抱着满腔的热诚,所以她很诚恳地做事情。她不是像有些人,觉得教一下说一说就完了,不是这样。这是她给我的印象。我们一起出来,后来我才知道,如这书上写的,就是她希望能够不光是搞写实绘画,她有一种更深入的艺术原理的追求。我觉得这是她这次去新疆的一个收获。

          北京工业大学王彦萍教授发言

          在这个难得的机会,我想用我的亲身经历讲一下邵昌弟先生的美德。

          最近拿到邵先生新出版的作品集,从打开包装到看到封面装帧,一页页地翻开,读到我从未见过的作品,邵先生天然无雕琢的审美,和她自身的优雅、敬业,甚至献身精神的气息扑面而来。

          记得93年因找工作,我拜访到邵先生,她的形象看着那么俊秀,带着知识家庭的学养,没有让人有居高临下的紧张。

          使我最没想到的是,我们的年龄时代都不同,艺术上却有共同的想法。惺惺相惜。当时在她的积极推荐下,我被邀请去首师大开了一门叫构成课。当时邵先生和央美的卢沉先生都在倡导和实践,把构成因素引到中国画教学中,创立中国画构成的新观念新概念(二位是这方面的先行者),目的是在教学中,让学生除了国画传统,还要掌握艺术规律,提高国画表现能力。但其实有些老先生对这门课一直有争议。现在事隔26年了,当年邵先生也是年近退休,但还是心无旁骛,在艺术上有明确的判断,热血激情不减,走在学术的前沿,如同冲锋陷阵的青年,这事让我对她彻底的刮目相看的。

          据当时首师大党支部书记杨静先生对我说,课后她询问了每一位上课的学生,全部的回答是满意和喜欢这门课。

          其中有一个细节,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记得课快结束的时候,邵先生曾经对我说:那些理解慢、一下子学不会的同学,你要想想怎么办?我是第一次教课,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总觉得学艺术感悟力是天分决定的。

          但邵先生提出这个问题,使我一直不能忘记。

          在今天这本画册里,我读到郭怡孮先生写的前言,女儿写的后记。

          看到他们以敬畏的心情,用了五年的时间,整理出版了邵昌弟先生78年至80年的艺术思考和实践。邵先生个人也认为:这段重要的经历,奠定了她们对艺术、对教育事业、对人生的认知。

          家人的前言后序,见证了邵昌弟先生除了对家庭的包容,更对中国画教育事业的点点滴滴,让我感觉到纵使任何大理论家,也难把邵昌弟先生为人和对事业的谦诚,表达得这样有血有肉、细致入微和意义深刻。

          当我仔细阅读这本画册的前言后记,和先生的速写、日记,甚至拍照,我感觉是震撼的,是惭愧的。感觉我之前所理解的邵昌弟先生只是冰山一角。

          我不能忘记她79年1月8号在南疆莎车的笔记中写到:劳动人民,他们用口袋背土,那么沉重的劳动,把姑娘压得看不见身段……土把头发和眉毛染成灰色。

          还有在新疆叶城。79年1月7号写到:“赶巴扎的人都拥挤在广场,看不清他们在交换什么,只见灰尘和人们浑然一体,透不出气来……有多少人为了能卖出几个馍几个鸡蛋,就要在马扎上蹲一天时间。”

          她笔记中还写到:”我的父母给我一个朴实的灵魂,这个灵魂决定我要对人民善良、热情,要有同情心。”

          这些,让我联想到在我授课时,她提醒我,对那些理解慢的、一时掌握不了的同学,要想想办法。

          我深深地感到,她的责任感,她为艺术和教育事业所付出的一切,是来自于她人性中对人生的悲悯和大爱。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韦红燕教授发言

          邵老师是我非常敬佩的老师。她对艺术教育的学术追求是非常纯粹的,她有着踏实钻研,孜孜以求,独立分析、思考学术的品格,和坚韧不拔的攻坚精神,的确如此。

          我每次和她见面谈些什么的时候,都会感到这样的一种气质。和她在一起,就好像老是在做研究。邵老师选择的是很多人回避的不好走的路。当很多人以画画获得物质利益的时候,她对绘画的深入研究的目的却是为了中国画教学。她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为中国画教育奉献了一生的精力。

          最近我读了这本新出版的书,看到邵老师早年这一批新疆采风速写,我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她的速写表达了深入生活的那种热情。而且我也看到了她的手头功夫这么扎实,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个艺术语言表达这种力度等等。

          于是我就想,邵老师如果按照这样一个习惯的手法画下去,而且技术性这么强,会很符合所谓的正统或者主流吧。可她有勇气不这么做,她没有停留在一种熟悉的技法和视觉经验上,而是重视艺术的创造性,把重心放在了对视觉形式的思考研究上。

          从她03年的《生存系列》,和12年的《盛放系列》,14年的《飞翔系列》,都能看到她的这个研究过程的最后的意义,非常了不起的一位老师,一位艺术家。

          她的作品,不光是在形式上去追求,也具有精神层面的内涵。她是善于思考的人,从不甘于精神空洞的作品。比如她的《生存系列》,表达了对生态环境的一种担忧,在这我就不展开说了,但是她的作品的精神内涵是很感人的。

          邵老师的变法,是需要思想、视野、勇气和自信的,这些邵老师都做到了。她在绘画上进行的这些思考变法的实践,目的是为了研究建立现代中国画基础综合训练体系。所以她不仅仅是一位画家,她更是一位有担当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画教学这些年显得浮躁,有很多问题,很多人不愿意去正视和思考它。像邵老师这样有定力,甘于寂寞,研究基础教学的人真的不多,值得我们反思自己。的确,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忽视了系统性教学的研究,各个层级内容的逻辑关系显得松散。邵老师说,任何根本的改变都是基础的改变。这个思想对当代中国画教育来说很重要很透彻。我也希望邵老师的当代中国画基础综合训练体系能够尽快整理出来,供大家学习和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汪港清教授发言

          我是比较早拿到这本书的,当时拿到这本书我非常非常喜欢,我马上跟小葵交流,我说书从开本到颜色,封面的颜色,到纸张的选择,就这种纸张和速写这种配图的这种调色,到里头的日记的安排,我都觉得就是一个活生生邵老师的形象放在眼前,特别喜欢,而且这些作品确实是原来都没有见过。

          大三的时候,我们上素描人体课,正好邵老师来系里,我们就把邵老师拉到课堂上去看看我们的作品,她并没有就人体的结构、比例、空间这些东西提出看法,(她的看法)完全是出于对中国画的这种基础的线和势,因为我们当时画素描都是用木炭笔画,所以也是以线性素描为主的,邵老师在这个基础上就提出画面的线和势,还有气象、画面构成等等,给我们感觉教学理念非常新颖,不是从传统素描教学体系去指导我们,所以印象特别深刻。后来我们毕业留校,就我们的一些创作,我也经常求教于邵昌弟老师,就感觉邵老师对学生和对青年教师在创作当中的问题,特别敏感,特别敏锐。她能够提出多种建设性的改进方法和提高方法,令我们深深受益。

          这本画册我非常仔细地看了一遍,印象特别深的就是邵老师这批速写,在构图来说,我觉得都是相当完整完美的。她在速写过程中,肯定在这方面特别有意识地把控速写画面的完整性,虚实节奏,还有线感等,而不是那种凌乱性,所以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让我们深受启发。

          著名画家李文亮先生发言

          我跟邵老师的接触,是从我们花鸟画高研班,那是我第一次认识邵老师。在短暂的一年学习当中的接触了解,我内心里特别深刻的是邵老师的那种温润,那种优雅,总是感觉到有一种母亲般的温暖,很多学生都有更亲切更深刻的这种体会。

          在参与设计这本书的时候,我认真阅读了那个日记,里边的文字和相关图片,包括一些摄影作品,这些我以前都没有见到过,借这个机会,我比大家提前看了。在看到邵老师这些东西的时候,心里特别感动。我和郭葵经常讨论设计,我就说这一代人对艺术的态度,通过她们这些写生作品、速写作品,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她们对艺术的那种态度,对生活的那种真诚,那种朴素,和对艺术的那种坚守,一种发自内心的坚守。在当下,我觉得这种力量,这种真诚的朴素的力量,显得特别珍贵。

          我经常想艺术究竟是什么?艺术离开了真诚和朴素,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感动的东西呢?所以邵老师的意义,我们今天来怀念她,我觉得是给我们当下提供的这种真正的思考,我们的艺术是不是朴素了,能再朴素一些吗;真诚了,能不能再真诚一些?所以我觉得今天研究邵老师的这些写生,这个意义更重要。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踪念富先生发言

          我想说三四句话。

          我看到这个图书之后,我自己想到的就是了不起,因为这个事情做的很不简单,

          第二句话,就是邵昌弟,我这个同学,我们从55年在一起,是有思想、有理想、责任心最强的一个人。她的责任心是要超过一般老师,她对学生的爱是大爱。

          她不但对学生,她对我们同学都很爱。我举一个例子,我们有一个同学叫于久洵,画画很钻研,也出成果,但是过得很穷,连画展也开不起来,衣服也穿不好。她给他在山东郭味蕖美术馆搞了一个展览,还给他置办了一套衣服,我说这就是大爱,她不是说对哪一个人有感情,她不是这样。

          还有,她对同学特别诚恳,看你画的时候,你这画好就说好,你的画不好就说不好,没有那些恭维话。

          这几句话是我心里话,不说心里憋着难受,本来我请杜希贤代表我说话了,我补充这几句。

          赵玉芳老师发言

          我跟邵昌弟是一个班的,55年入学,后来一直同班五年。

          邵昌弟的人品和性格,她特别平和,待所有的人都是那么平和;她很有智慧,像郭怡孮说的,她很有智慧,但是她很平和。她从来没有说争呀夺呀,要跟谁嫉妒呀,计较呀,她没有别的事儿。就是画画你有优点就说你优点,你有缺点就说你缺点,就是这样的。包括在最后郭怡孮夸我几句,她还告诉我,就是特别直爽真诚。她跟所有同学没有过矛盾,都是非常平和又融洽的。

          这本《丝路寻艺》写生作品集内容丰富,生动,不是抄录生活,而是用情感表达对生活的感动,这是她速写的可贵之处,很有表现力。我更赞赏她的墨线线描人物创作。

          她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助人。我很激动,谢谢大家!

          中国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央美院博士张鉴先生发言

          邵老师对我的人生观、艺术观,乃至艺术的审美价值判断都有深刻的影响。是她在我二十几岁,人生追求迷茫的时刻,给我写信,给我寄书,说你要画画。看了我的画以后,动员我,多次给我谈来北京补课学习。为了考学,她单独给我开小灶,补素描,写生,还拿出家中珍藏的画,前人作品,来指导临摹,给我改画。当然她对所有的学生,大概都是如此,都视为子女。她指导鼓励、批评、包容。她爱生活,关心社会问题。她倾心倾情实践,解决中国画艺术创作面临的问题。她有艺术追求,见爱见慈悲。可以说她是一位有人性光辉的先生,是一位人生中难得的导师,这或许就是儒家所谓的仁者。

          临终前的七八天,她拉着我的手说,告诉周围的同学,趁着还有时间,还能动,抓紧做一些有益于艺术创造的事,抓紧去创作。今天的事,不要等到明天。

          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创作室主任、教育委員會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莫晓松先生发言

          我们特别感恩和感谢邵老师、郭老师。我和雪松两个在画院里面,经常谈到郭老师、邵老师,对我们,还包括我们的家人,都是非常关爱的,对我们在绘画上要求非常非常严格。因为时间紧,大家把我们想说的已经全都讲出来了,但是我们从内心很怀念邵老师的。谢谢大家!

          胡明哲教授书面发言

          怀念恩师邵昌弟先生,四十余年前,我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留校,被分配到基础部工作,邵昌弟先生是基础部主任。她对我说:在美术院校里一般老师都愿意教创作课,青年教师也会不安心基础教学。很希望你能用心研究基础课程,因为,任何重大的突破,都是基础的突破!

          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引领了我一生的学术研究。直今,我也没有放弃基础课程。众多艺术实践告知我:任何重大的突破,都是基础的突破。这是真理。衷心感谢恩师邵昌弟先生!永远怀念恩师邵昌弟先生!

          啜大鹏老师书面发言

          永远怀念卲昌弟老师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我们隔墙办公

          常嘻笑逗贫开心

          如今阴阳分离令我痛心

          欣赏了写生集《絲路寻艺》肃然起敬!

          那是你艺朮的心路历程

          那是你生动形象的人生追梦

          那是你留给学生们的方向和足迹

          那是你奉献给中国画界的赤诚

          那里永远会辉映着你的人生价值和生命的光辉

          你从教五十多年

          身正品端

          恪尽职守呕心沥血

          培养了一批批英才学子

          你对他们的笃情挚爱至今温暖着他们的心房

          你给他们的画

          你和他们的合影

          他们至今珍存

          你给我半个世纪前拍摄的照片仍完好如初

          我看到了它就会想起你

          你的音容笑貌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你的敬业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你的艺作价值永存!

          原艺术系战友啜大鹏2019年8月17日书

          中关村画院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理事张栋先生书面发言                

          怀念恩师邵昌弟先生

          邵老师,我想您!

          在我的生命中遇到了郭老师一家,遇到了邵老师,对我是幸运的,我以此为光荣骄傲,以此为幸福标榜,几十年了,郭老师,邵老师对我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恩师,我也把二老当做父母一样的敬爱,在我的灵魂深处,珍藏着最珍贵的感情,只有我自己独自品尝,感受。

          下面是邵老离开半年前,2014.1.10为我上的一节课,我想与大家重温分享。

          2014-1-10  邵老师点评:

          你考虑火焰花先放下,你的能力达不到能画这么大的画的时候,你这个人很实际,但是艺术上很妄想。你现在要临摹枝干,光有花没有干是不行啊,你以后是装饰风格,但是你现在要现实一点。现在让你画白玉兰呢,就是让你反复地观察枝,它的干,你可以从小写白玉兰开始,火焰花你三年以后再画,玉兰是因为它有干,所以你要把干的部分解决一下,你要特别重点把这个补一下。我主要是觉得你自己的思想上有障碍,愿意自己早点出来,但是不下功夫真的出不来,我自己一张稿子都画了半个月了。

          为什么我要你画玉兰呢,因为玉兰的本身不用加以太多的塑造,它本身就是很美的,想了半天有什么是适合你的,又是京派的,又是贵族的,又是比较成型的,不用太多取舍的,所以你认真地画,就应该能出来。你还是要走对路子。

          采访李可染最后他说的一句话不是“从头越”么,实际上画一副新画都是要从头学的。

          你现在就是先临摹,借别人的桥先过,过得河那边,等这些桥都走过来了,也会慢慢知道这些桥都是什么形状的,怎么走的,然后最后自己再造一个桥。你就慢慢有自己的根了。

          往事如昨,邵老师把一切都献给了她忠爱的教育事业,没有索取任何报偿,我终生感谢恩师,先生永远的离去了,我永远想念我的恩师邵昌弟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郭怡孮先生发言

          我非常非常感谢今天大家出席这个研讨会!特别感谢首师大、北京画院,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精心主办和筹备这样一个研讨会!今天各位专家的发言,朋友的发言使我十分感动,甚至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对大家的感激,使我重新认识和学习了很多东西,也对邵昌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是我的心里话。

          邵昌弟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的艺术学子,她出生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她质朴、聪慧、善良,她感恩这个社会,她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她的艺术人生,她非常珍惜她的人民教师的这样一个职业,她尽责了,使她从最初的热爱绘画变成了一种人生的责任。她真的像蜡烛一样点燃着自己,她播下了一些很好的种子,她用柔弱的肩膀立志为学生做一把梯子,我认为她已经做到了自己的极限,真的像一个拓荒者一样,自觉地、不知疲倦地耕耘着。

          当她开始进入艺术的起跑线的时候,她是从师大女附中,后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预科,到了艺术学院,到了首师大,一直到留校任教,在这段时间,我感觉她是忠实的跟跑者。跟着时代,跟着学术在跟跑。我的感觉她具有极强的跟跑能力,她能从千军万马中找到领跑者,这是她的聪慧。

          从62年我们俩在一个班学习,我就感到她这方面的能力。在她进修的毕业汇报展上,卫天霖老院长给她极高的评价一个女孩子工写全能。当时我们班那么多同学,没有赶上她学的好的,真是那样。她当时临的齐白石,李苦禅、王雪涛等等这些作品,现在看来都可以乱真。就是我们当时同学都看傻眼了。

          所以她在六七十年代,她是积极的跟跑者,她在全面地跟跑,全面地补课,她一直是这种心态。她补了白描,补了速写,补了素描,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她对艺术理论的补课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所有的社会上的能够找到的那些艺术讲座,拼了命地去听,就像着迷一样,她拼命地去追求,这一段她有一二十年紧紧地跟着时代在跑。

          这批新疆的写生是她深入生活后的重大的一个转折点,是她认识社会、深入民生、反映生活、锻炼技巧、总结思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她给自己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就像郎绍君先生提出的,那些社会问题、艺术问题、教育问题、教学问题。从这时她试探着在某些方面去做一个领跑者。

          邵昌弟的终极目的是建立中国画教学的基础教学的一个新的体系,她反复地在笔记上不知道给自己提出、写了多少次,给自己提出的目标,给自己提出要求,她反复地总结,不知道总结了多少遍,理清中国画的文化要素,总结中国画的核心概念,找出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结构,改变一些思维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她提出的四个方面十六个要素的个人见解,我想将来把它整理好了以后,还是会有些用的。

          要解决这么大的一个系统问题,一个人的力量是绝对不行的,但是她是决心向这个目标勇敢攀登的人,像郎绍君先生说的一样,她没有能够完成她的任务、她的改革。

          我是她的思想的实践者,我也是她的思想的终身受益者。可以说邵昌弟先生成就了我,我的成功离不开她,离开她是不太可能。她的思想是开放的,是激情的,是改革的,是创造性的,还带有一定的批判性。这集中反映在她后期的不断实践的《生存系列》《飞翔系列》,但这些系列都没有完成,整理是很难的。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她心中深深地感谢她的学生,她最感谢的是她的学生,无论是艺师附中的,还是师院的,还是艺术学院的,还是首师大的,还是帮我带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两个高研班的同学,都给了她温暖,给了她支持,共同完成了她的研究。她把同学们当成最亲密的战友,我在这里替她表达她对同学们的敬意。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们的女儿郭葵,她是邵老师最惦记的人,她勇敢地承担起整理她妈妈的这样一个任务,还在继续做。孩子成长了,母亲可以放心了。

          谢谢大家!

          邵昌弟写生作品欣赏:

          伊犁第一招待所

          呼图壁农场

          五零农场

          伊犁文化中心站

          喀什人物之一

          喀什人物之一

          莎车集市

          喀什小学的孩子们

          人与驼

          在毡房外等待我们的孩子

          老理发师

      更多 艺术新闻
        1
      “四合缘——曹力、陈文骥、马路、谭平抽象作品展...
        2
      劳动最光荣——《铁人王进喜》绘本手稿展将在合肥开展
        3
      “梅兰芳主题当代美术创作作品巡展”弘扬艺术精神
        4
      发现博物馆更多“打开方式”
        5
      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在故宫博物院举办
        6
      诗书画的历史:从苏东坡到郑板桥
        7
      书香飘逸方寸间
        8
      中法摄影家将用影像传播贵州桥梁文化
        9
      摄影作品看浙江义乌:从“鸡毛换糖”到“买卖全球”
        10
      “像与成像——宿利群作品研究展”开幕
        11
      艺术史学者傅申长眠富春江畔 一生研究《富春山居图》
        12
      太原市文物局赴同济大学推介“名都并州”
        13
      甲骨文艺术展在纽伦堡开幕
        14
      吴昌硕、张大千等海派名家作品在沈阳故宫展出
        15
      2024第五届澜湄合作国际艺术设计大赛在京启动
      更多... 保真销售
      王荣松作品
      吕华作品
      刘斐作品
      李文作品2
      李文作品1
      李达作品
      更多...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185(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