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名人访谈 >> 国画 人物访谈

      岭南佳果四时新——《广东当代国画名家10人展》访谈录(文/雷铎)

      分享到:
      2009-11-09 10:57:27

        岭南佳果四时新
          ——《广东当代国画名家10人展》访谈录
          
          
          文/雷铎
          
          
          一、 引言
          
          由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和全国政协书画室主办,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画院和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协办的《广东当代国画名家10人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期间,我观摩了三次,每次都感叹良多、获益良多。
          但当我动笔写评论时,我感到无能为力。
          就全国而言,广东画家群体的位置如何,我不敢妄评,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少了广东画家群,肯定有遗珠之憾;同样的,对于广东展而言,此次进京参展的十位名家,倘若少了其中某位或某几位,肯定也有遗珠之憾。
          对于他们,我既熟悉又陌生。为了写这篇评论,我分别单个采访了每位画家,希望从对话中得到落笔的感悟。
          但愈深入采访,我愈感到下笔的艰难:他们每个人,都是如此的丰富,有些东西,象云,象雾,可以感到,却无法触摸或表达:我不喜欢用云遮雾罩似是而非的语言表述,但我倘用平白而明晰的语言表述,我又缺少这样的功力和积累。
          因此,我决定用更接近“原汁原味”的方式:对访谈录的整理。
          不过我还是想极扼要地对广东“十人展”十位画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并描述我个人的一种朦胧的感受或把握。
          首先,在题材上这十位画家,在广东很有代表性,有画山水的,有画人物的,也有画花鸟的,品种齐全;其次,在年龄上,他(她)们分别出生于1936至1958年之间,横跨了22年,年龄分布颇均匀;第三,风格上各有各精彩,色彩纷呈,差异十分显著,不署名也分得出是谁的作品。这三点是最重要的,好比广东四季鲜花或四时佳果:有木棉花或金凤树,也有白玉兰或紫睡莲;有荔枝或龙眼,也有菠萝蜜或番石榴。
          第四,从籍贯上,十个人分别来自广东、广西、湖北、陕西、河南和北京。这一点也不可忽略。固然,岭南画派的大本营在广东,但并非广东的画家都只汲取岭南一角的营养。一部中国画史,就是一部师承又融会和变革、革新的历史。何况,当今时代是一个高度融通又高度多元化的时代。
          多彩的风格,可以使人领略“岭南佳果四时新”的丰富。
          为了节省篇幅,似乎可以“以偏概全”地这样描述:王子武笔墨沉实而干练;王玉珏有女性的优雅和对装饰性的敏感;尚涛厚重而强烈;林丰俗宁静而富有禅趣;林墉富于音乐感和文学性;周彦生平实而单纯;陈振国注重夸张和陌生化;张绍城力求出新和突出岭南风情;方楚雄工笔带写意;李劲堃浓烈而显露辉煌。
          倘若换一种方法,用茶、酒和咖啡来比喻,则阳刚兼具形而上的尚涛是新出窖的老白酒;简约而老辣的王子武是陈年杜康兑了一点新饮料;林丰俗是慢工细火揉制出来的“凤凰单丛”老茶;周彦生是细叶白毛尖;方楚雄则是用采摘了老茶树加上新炒灸法;张绍城是典型的广东红茶,加进了英国牛奶;陈振国有点象绿茶掺合了立顿红茶;王玉珏是咖啡加绿茶,而才气横溢的林墉无以名之,当是酒、茶和咖啡的混合体罢。
          还是借用广东美协副主席潘嘉峻的概括更好一些:
          “这十位名家的作品或明丽俊秀,或古拙纯朴;或大气磅礴,或幽深典雅;或泼墨写意,或精雕细琢;或色彩斑斓,或水墨淋漓。”
          是为小引。
          
          二、 十画家访谈录
          
          ● 王子武:笔墨里面的名堂太多太多
          
          雷:我感觉您的画风很沉实,有时候画人物的衣服用了传统山水的皴笔,这和您画过山水有关系吗?
          
          王:我学画,山水、花卉、人物都画,黄宾虹和齐白石我很喜欢,是了不起的大师。但我主要画人物,下过相当的功夫。
          我的人物画接受影响主要来自徐悲鸿和蒋兆和,同时也看俄罗斯的列宾和巡回画派大师的作品,以及西方的作品,但还是民族和传统的东西对我影响最大。年轻时有一段时间学蒋兆和学得很像,距离没拉开,后来注意到了,就广泛吸收,包括西方的。
          您说得对,山水和花卉确实对我画人物有帮助,到现在我还在研究齐白石和黄宾虹。
          
          雷:您的用笔很概括,但很传神,又有笔墨情趣。您认为中国画笔墨重要吗?
          
          王:不全对。有一段时间,我希望用中国的方法,把人物画得比西方的油画更具体。当然,能不能达到是另一回事,而且其实也没这个必要。
          第一是要“象”。人物画很长时间以来是中国画的薄弱环节,把人画得似是而非,说“不过分象”,但你张三总得象张三。
          第二是传神,要表达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形似还要神似。
          第三就是笔墨趣味。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宝贝,笔墨里面的东西多得很,多得吓人,这里面的名堂太多了,多得吓人,活到一百岁,笔墨也不能说就到底了,个人的趣味、修养,都可以在笔墨上表现出来。
          创新不是目的,“好”才是目的。
          我画过两张齐白石像,一张《中国美术史》用了,大家看得太多,这次拿了另外一张。前一张笔墨丰富一些,这一张概括一些,趣味不太一样。
          笔墨要好不等于泥古,传统也有不好的,要有选择。西方现代也有不好的,不能光看标签。“文革”挂个红袖章就是“革命造反派”,其实挂红袖章的不一定造反,更不一定革命。古今中外好的东西才是我们要学的,品位要高,趣味要多。学院派的要学,民间的也要。我很注重写生、写实,但浪漫的也学,关良的人物我很喜欢,很浪漫。但他画舞台人物,用在现实生活不容易,只能吸收他的精神。
          总之是兼收并蓄,特别不要丢掉最有民族特色的笔墨功夫。
          
          雷:您画风的“实”和您居住地深圳这座城市的的“浮躁”没有冲突吗?
          
          王:有。其实深圳不太适合我,但我来了深圳,就不能折腾来折腾去。别人炒股票,我不炒;年轻人风风火火,我不风风火火;国画里面的学问太大,包括书法,也要兼习百家,所以需要宁静致远的心态。
          
          
          ● 王玉珏:画可以有豪气不可以有霸气
          
          雷:同行说您是个起点不凡的画家,学生时期的一批作品就深得关山月先生的欣赏,还有三幅被国家收藏机构所收藏。您是书香门第出身吗?
          
          王:我不是书香门第出身。爷爷开火车,父亲开火车,哥哥开火车,全家都开火车,就我一个人画画。小时候爱好很多,考了解放军文工团,因为太小,家里不让去。画画是因为我们家乡女人都绣花,绣枕头绣鞋底呀,我从很小就帮人家画画样。读中学时老师发现了我的绘画天分,报考美术院校的招生简章还是老师去拿来的,我根本不知道有这个学校。后来又有幸跟了关先生这样的大师。可以说我完全是共产党的学校培养出来的画家。
          但我很注意提高自己的趣味、修养,喜欢高雅宁静的东西,很想把她的精神体现出来。我画的蝴蝶兰,别人一看就知道是王玉珏的,水仙也一样。我喜欢优雅的东西。
          
          雷:您的人物画,尤其是早些年的人物画,都有政治背景,比如上山下乡啦、改革开放啦……
          
          王:不完全是。当然当年的背景是这样的。但主要在60年代、80年代、90年代,我都要下去体验生活。比如改革开放刚开始不久,我们下到珠江三角洲去体验生活,看到乡下的女孩留着披肩的长发、穿着运动服,很时髦。二三十年前,我下乡去体验生活,剪了男孩头,在当时是最时髦的,其实是因为下乡艰苦,没水洗头。二三十年后,富裕起来的农村,女孩留长头发和我当年留短发一样很新潮,当时穿运动服也很新潮。我如实画下来,画我感受到的新生活,还专门买了“的确良”布来画,只画了十天,关山月老师看了很激动,说可以了,不要再画了。现在你看到画面上女孩的头发飘起来,是真实的生活感受。
          其实画花卉也要深入生活。为了画水仙,我专门去福建樟州画,那里是全国的“水仙之乡”。
          
          雷:您的人物画和花卉之间有共通点吗?
          
          王:我希望画得优雅一些。我的花卉,黎雄才先生很赞赏,说:“你的画里有男人的豪气,但没有霸气。男人的画里也要有秀雅之气,才不会有霸”。
          我记住黎先生这个话。做人也一样,我在广东画院当了十几年院长,凡事和大家商量着办,我最怕人家说我是女强人。
          现在展出的一幅人物画《绿色的苹果》,想表现一种祥和、宁静。女性毕竟是女性,我喜欢平和,希望我们的生活充满友好、祥和的气氛。
          
          雷:您的画风越来越倾向于装饰性,您认为中国画必须有东方精神,这二者有关系吗?
          
          王: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画画也要“与时俱进”。比如装饰性和变形,要变得美,不能变得丑。有些人画的女人很丑,他自己很欣赏,但生活中你叫他去娶这样的女人当妻子,他不会干。
          我有个同学说中国画不科学,不立体,没有光。这其实是没有搞清东方和西方的区别,西方古典主义讲再现,中国人讲表现,超出一模一样的再现,为的是表达某种情绪和趣味。趣味有高下之分,同样是画人体,西方的大师可以画得很写实但又很纯洁,但我们有些人画得很变形,却充满了邪念。
          这就是趣味,再现或表现都有个趣味问题。
          当然我不反对吸收西方的东西,我要说的是,是西方的东西我们吸收了要民族化。比如现在大街上随处看到的石狮子,长卷毛的外国狮子就不美,相反,古代建筑中的中国化的狮子,就很概括、很美。中国本来没有狮子,但中国的古人创造了自豪化的狮子。舞狮子也是中国才有的。
          总之,东方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国画应该体现的精神。
          
          
          ● 尚涛:学养不流俗,画才能不流俗
          
          
          雷:我非常喜欢您的画风:浓重的、写意、具有震撼力和强烈个性的。这种风格是有意或无意形成的?
          
          尚:其实是慢慢走出来的路子,边走边发展、边形成。会有一个倾向。厚重或浓重,比较适合我。
          我画画很用心,但不会刻意,比如技法上,用宿墨和新鲜墨效果不同,宿墨因为沉淀,胶少,比较干,比较有力,可以用来当骨架;新鲜墨流动感强,用来画“肉”。
          
          雷:您大部分的花卉,都是大构图,大留白,用重墨,掺一点淡墨,淡墨很节俭,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尚:我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画(其实包括一切中国造型艺术)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画毛笔、墨色和宣纸的规定性,就是水和墨的运用。
          国画是中国的艺术,不是外国的艺术,模仿外国的作品,不能进入世界。但你不能说喜欢或继承传统,就是完全按传统去做,而是要迈进一步。
          这一步能迈多大,看你自己。
          我是比较用力画画的。国画的感染力或震撼力,是精神的注入和传达的结果,是认真的结果。
          用心灵全神贯注去画,和单纯用技巧画,效果肯定不一样。
          画要不流俗,需要学养。但学养在画上,是一种流露,不是表现,学养不流俗,画才能不流俗。学养不能强行表现,但精神注入是可以做到的,我尽力做到每张画、每个局部,都全力注入去画。
          国画的笔墨,不仅仅是线条,是一种总体组合。即便是一个角落、一块石头,线条、块面、皴擦、浓淡墨、很协调组合起来,就很有力量,这就是笔墨修养的差别。我比较注意学习书法,如果不太忙,我经常写写字,这也是一种笔墨训练。
          
          雷:你用色也很节俭,很淡雅……
          
          尚:国画用色是一个课题,不像油画,和版画也不同。国画有淡墨,但淡墨和有些色彩不协调,很见水平和格调。
          我喜欢纯水墨,但也愿意在色彩上做尝试,希望在水墨和色彩之间取得一种平衡,我努力在寻找这个平衡点,希望做到使用颜色也不流俗。
          
          雷:我还喜欢你的字,题款字不多,但很有味道,印章的内容、大小、位置都很讲究,搭配起来很有时代感,但又是民族的。
          
          尚:我有个强烈感受,看国外的博物馆,包括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巴黎罗浮宫,最有特色的是印第安人的艺术、非洲艺术、大洋洲木雕和巴比伦两河流域的艺术品。
          国画是我们的民族艺术,吸收西洋的长处,注意现代人的趣味,但传统的长处也要吸纳,我把书法和印章当做一个完整画面的一部分。
          书法是中国人审美长久的积累,很能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对书法的学习、书法的意态和情绪,可以渗透或流露到绘画中。我写了比较长时间的碑体,也临习甲骨和钟鼎文。如果年轻的话,写字我还能继续坚持。但篆刻不行,我请朋友帮我刻。
          
          
          ● 林丰俗:雕虫小技,何足论哉
          
          
          雷:评画者多数认为您的山水很有禅味、禅境,意境,宁静致远而,很享受;但也有人认为您太稳健了。
          
          林:我是比较重视画的意境。说得极端一点,不管用什么方法,要意境,不要笔墨,笔墨随意境而生,笔墨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但意境的表达要很用心,一要生,二要活。
          “活”就是画面要有生命力的冲动,要有感情注入,这种注入,是自己的感觉、自己体会到的意境,不是别人或一般人的体会,而是画家,是我自己的生活、各种各样的积累加起来所体验到的一种意趣的情景,是自己的理想,不是别人的,也不是古人或书上的意境,是自己积累和追求的一种境界。意境切忌死、呆和麻木。
          “生”是要有一点生涩味,看完了还能引起回味。
          
          雷:您刚才说不思考笔墨,但一般都公认您的笔墨功夫很深,有岭东和岭南两大传统的营养。
          
          林:“很深”不敢当。但我的花鸟画容易看到笔墨,因为花鸟画是一种情致,可以放得松一点,所表现的意境一般比较随意,不象山水那么深,和上街玩一玩一样比较轻松。
          但不是说花鸟画里面没有意境或情绪表达,因为你已经接受了很多前人和同代人的东西,它们会流露出来。我只是说笔墨和意境不能象分子式一样算出比例:笔墨七分,意境三分,不能。
          笔墨是长期积累的基本手法而已。花鸟画里有文人画成分,主要是海派笔墨,但岭南比较新鲜的东西也有,总之不高不低,不中不西,年轻时候没走到这一步,不能体会到个中难处。
          至于说功底,功底包括很多方面,不仅仅是笔墨。第一,造型不能假,绘画总是要有“形”可“象”,意境要有“象”可“象”。第二是感情趋向。比如一座山长得像馒头,有人认为不美,我认为很美。造型是有感情的。带有感情的“象”就是“境”,没有“境”,别的无从谈起。
          山水我只擅长“形象”,抽象的我不敢去碰,因为我不是哲学家,画需要抒情。
          写生是一种局限,我接受了这种局限。西洋画够象,但没有人说不美。但有一点,写生不能全“象”,你用了笔墨、主观视觉,“象”和“不象”就不是评画的标准了。标准是要“美”。
          我认同艺术要讲真、善、美。非传统的人说艺术就是艺术,不要美。我则比较保守,认为美术就是求美之术,我不喜欢丑。
          但美是多种多样的,画钟馗也可以很美,廖冰兄抨击黑暗的画也一样很美,是心灵美。
          总之画的灵魂要美,这是我主张的第三点。
          
          雷:您还没有谈到“禅味”,我觉得您做人和画画都很有禅意、不刻意。
          
          林:这是抬高我了。其实是我秉性生来懒。我承认有天才。我不是天才,不能当开宗立派的大师。我画画,是因为有兴趣,是阴错阳差。小时候看人家捏泥菩萨、涂金漆贴金箔,喜欢得不得了。上了美院,连人都画不好,只能选一点自己有感觉的事来做,辩理不是我的长处,吵架我肯定输。
          我知道自己有局限,加上懒惰,加上容易满足,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我认为利可以求,名却不可以求。有的老先生,生前求名很努力,但过后人家就忘了。这里面当然还有个机缘的问题。黄秋园是江西一个银行职员,画得很下功夫,但并不是高峰,刚好遇上李可染先生当时觉得传统沦丧,他就被推得很高。四川的陈子庄是另一种例子,生前潦倒,生活困苦,王朝闻发现了他,陈子庄名副其实,但最初并没有名。黄宾虹先生的画我中学就临了很多,现在许多人学他晚年的“误笔美”,这可能是先生生前没有想到的。
          所以,名不可强求,只要老老实实画就行了,机缘可遇不可求。人生就是这样,皇上多伟大、多威风,天下连老百姓都是他的,但最后的结果,是一座皇陵,还不是他自己的,是后人的旅游点。
          还是归结到那句话:画画是雕虫小技,又何足论哉。今天朋友们对我的认识,已超出我的期望,所以我只求很安分过日子,很静心画画,没有大志气,更没有高深理论。
          
          
          ● 林墉:我很注意画的张力
          
          
          雷:都说您是才子型画家,才气横溢,画路也宽,名气也大,甚至有人说您是“美女画专家”,您自己怎么看?
          
          林:我确实比较杂,插图、历史画、人物画、山水,都画。但有一条主线可以贯穿,那就是:创作。
          年轻时爱画插图和连环画,在全国还有一些影响,但我自己认为可以忽略不计。
          我的国画创作应当从历史画算起,30岁左右投入省和全国性的历史画创作,很投入地画了五六年,但后来放弃了,原因是越画越搞不懂什么叫“历史”——几十年上百上千年的历史都是这样,比如有些存在过的事实被历史抹掉了,这样的历史我就搞不懂,就不画了。
          接下来该画什么?画当代人。伟人我不了解,所以只画老百姓,现在留下的作品还有二三百件。
          国外的人物画,我画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有七八十件,东方文明,我有一点了解,西方文明不太了解,没敢画。
          四十岁后抽出了十年,画人体。中国画的人体,至今没有人画得足够好,我也只是实验。
          最近二三年,我喜欢宗教性题材:禅宗和带禅意的人物画。这一年多,又画了五六十幅山水,但刚刚开始。
          我也画花卉,也很有我自己的特点,但这个也可以忽略不计。
          至于“美女画专家”,这是误会。有人说林墉整天卖美女,那是因为有人买,买的人有爱美之心,可以理解,人家说林墉的美女就卖一只眼睛,不买的人很不喜欢,要买的人就喜欢这“一粒目”总是望着人。严格说,我卖的只是我的三流画,写生的至今一张不卖,历史画也基本上没有卖,创作的作品没有卖。
          
          雷:您还是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文学和您的绘画有关系吗?您如何评价您的画风?
          
          林:我的画风有三个特点:一个是张力,一个是绘画中表现出来的文学性,一个是对色彩的运用。文学性会使作品有东西,让人去想;色彩我非常注意,比较丰富,画得很认真。张力不仅仅是用笔的张力,而是整体的张力,张力就是魅力。我的画,喜不喜欢是另一回事,但你望了一眼肯定会再看看,这就是张力。我不追求沉实或高昂或伟大,而注意力本身的张力、美本身的张力、人生的深刻性和文学的深刻性,还有色彩的丰富性,这三者其实是互相联系的。
          
          
          ● 周彦生:我喜欢古琴曲
          
          
          雷:您的工笔花鸟画几乎和尚涛完全相反,您很少用墨,大量用色彩,是出于什么考虑?
          
          周:我1979年从河南来广州美院读研究生,指导老师要我只攻工笔花鸟,为新开的花鸟课培养老师。
          其次,中国的花鸟画,除了少数几个大师,整个画种很受冷落。两宋的院体画达到了艺术高峰。元明清是“三僧四王”走红,工笔被认为是雕虫小技,不登大雅之堂,但我自己却喜欢它。
          第三,原来在河南,花不多,一到广州,一年四季郁郁葱葱,花团锦簇,觉得很有画画的冲动,所以画面总是颜色明快,构图饱满。
          
          雷:请谈谈您的风格追求或风格形成。
          
          周:需要广泛吸收。一些色彩辉煌的工笔花鸟,在日本被当做国宝。我想恢复工笔花鸟的本来面目,为它招魂。
          我吸收了油画的色彩感、版画的整体感、日本画的用色。通过改造来恢复,包括西方的平面构成。制作、组合、构成,这些手法都是外国的,但你如果用得好,也会感人,象舞蹈,跳得感人,人家也会跟着你的节拍动起来。
          关老(关山月)说:我画了一辈子,不敢用大面积颜色,周彦生用了,看起来也很高雅。
          其实是看你怎么处理。
          勾线、填色,都很需要功底。但最高境界是举重若轻,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平山一郎、东山魁夷,象老酒,用色用线很纯熟,很高雅。
          我的画,每一张都有一个调子:或红、或黄、或蓝、或紫,比较单纯,不象交响曲,而是象古琴曲,充满书卷气。中国画更象古诗。当然这个问题可以见仁见智。
          意笔讲的“逸笔草草”、“自娱自乐”,这里面有真的,也有假的。
          工笔法度森严。
          我做了一些尝试:整幅画满满当当都是颜色,但不是色块,“墨分五彩”,色更要分五阶,红里面有很多不同的红,蓝里面有很多不同的蓝,这样便饱满、丰富。
          
          雷:是否您的画比较迎合时尚?
          
          周:当然要大众能欣赏,不能孤芳自赏,要能给穿喇叭裤的看、也能登大雅之堂。赵佶的花鸟就有庙堂气象,这两者并不矛盾。林丰俗也算是写生派了,很贴近生活,很有平常心,也很好。雅和俗并不很矛盾。
          至于题款,我觉得和书卷气无关,意笔画诗书印是画的补充,但我的工笔大画画面很满,比如紫荆花,题“阳光”两个字够了,写多了多余。
          总之,风格是自己的、整体的,同时不能不考虑别人的接受和感受。
          
          
          ● 陈振国: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
          
          
          雷:我不太懂得变形人物画的欣赏,您给我讲讲您的画法和想法。
          
          陈:我以前画唐代仕女,也画舞蹈人物,包括现代舞。现代舞的造型感,又不是古典舞,又不是生活动作,有动感,有力度。
          水墨人物画不容易画出张力,我力求能画出张力,要开张,有时包括人物的动作要开张,格局力求大一点,构图要饱满,壮实。我吸收了版画的一些表现手法,来改造中国画的人物画。
          
          雷:您是河北人,但这次送展的,全是广东的少数民族妇女。
          
          陈:我在粤北的韶关生活了8年,对那里比较熟悉。广东有好几个少数民族,瑶族应该是广东本土最早的民族之一,当年韩愈被贬到阳山的时候,就已经有瑶族了。瑶族的头饰、服饰、面孔都很有南方特色。但我也画过“老烟民”,吸收黄宾虹山水的用线和用点,出另外一种风格和味道。
          
          雷:您的人物脸部变形很明显,衣褶也用了一些山水的皴法,画面色彩单纯,只是一个黄调子。
          
          答:我原来的变形更大一些,现在回归了一些。主要是用墨、用水。我保留了人物画传统的线条勾勒,加进山水线法,还用了皴擦,这样力度强一些。然后用淡墨反复渲染,显出光线和立体感。我追求细碎笔触,造成那种层次感,经常加进宿墨,因为宿墨的笔触痕迹更明显,不会太平滑。我一张画要画蛮久。
          只用一个颜色,是因为色和墨容易冲突,用一个色,可以不当色看;但若说无色,又有,有某种色彩的倾向。
          
          雷:您的画论里有一段话,大意是要在局限里做文章,是您的绘画主张吗?
          
          陈:那是我的学生摘录我的话。我主张画家要懂一点文化学、社会学,但到底是为了画得更好,我一生只做一件事:人物画。
          
          
          ● 张绍城:风格就象一把斧头
          
          
           雷:30多年前,我刚学画的时候,流传着一本您关于“人物画诀窍”的小册子,您应该是人物画的老画家了,但展出的这批画人物在画面上占的位置很小,是否扬短避长了?
          
           张:我画过大量的插图、连环画,有上千张,还画油画和宣传画,人物我是研究过,包括人的面部表情的表达。但现在我把人物画得很小,是出于一种战略的考虑。战略是大方向,然后才考虑技术上的因素。
           战略就是一个画家的风格。一个画家的风格和自己的面目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在其次。
           我人物画的风格,简单说,是把人物放到一个 环境里去,环境很重要,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基本上没有环境。唐宋的有一点环境,但那是工笔画。传统的写意人物没有环境。我在珠江三角洲生活了十几年,对生活很熟悉,我可以把我的生活积累用到这上面,我有配不完的人物生活环境。我的人物在整个画面中常常在中景,不在近景,很可能是我画的局限,不能两相兼顾。我的人物就象吴昌硕花鸟画上的一朵花。吴昌硕画的几朵牡丹,几个颜色、一团黑墨。吴昌硕厉害在哪里?在于把牡丹放在一个大框架中,在石头、草木的枝叶和题字的总搭配中。
           我的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也是这样。
           其次我很重视人物的身体语言,不太重视面部的表情语言。
           写意人物画流行只画人,尤其是画脸,把面部的比例放大了,把功夫放在画眼睛上,所谓“传神尽在阿睹之中”,双眼皮,水淋淋的眼睛很美,这也是一种境界,但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不是以美取悦人,而是以境界取悦人。你面部越是动人,越是立体,就越象照片。和整体产生冲突,容易失去风格。尽管每个人追求不同,但至少我是这样追求的:身体语言重于面部表情。米勒的《捡稻穗的人》,面目模糊不清,但身体语言已经很说明问题,比面目清晰了更好。
           人物画可以画肖像,但也可以画动态,而不以脸部去取悦人。
           当然我现在细部笔墨有些不到位,还出于另一个考虑:岁月不饶人,要找一种风格,到老了还能画下去。有许多人物画家五、六十岁画得好,再老,就走下坡路,因为画不了细部的线条。
           所以很难说这是扬短还是避短。
          
           雷:您好像是一个“唯风格论者”,把出新变为第一目的。有论者甚至认为您制作上用的胶水和明矾太多了,是否说得有点苛刻?
          
           张:我从来主张风格是画家成败的第一关键,是战略方向,决不隐瞒。
           个性化的风格和“标准”之间,一直在争论,争论不休,好比争论左脚和右脚,哪个更重要。
           我们回顾过去的画家,用“标准”去“门诊”他们,很少几个人能达到标准,如康有为、吴昌硕、齐白石的字,都“门诊”出许多毛病来。用“门诊”,没有几个大师合乎“标准”。
           完全标准,就没有了风格。
           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对于风格的研究太少。许多美院毕业生,人物画得很实、很准,但你只知道是一张好画,却看不出是谁画的。相反,关良的很概括,但远远一看就是关良。可惜关良现在还没有许多人看懂。程十发、关良、黄胄的人物是最风格化的,其他人都不如这几个。
           人物一画变形就产生麻烦。你画鸟变形,没有人说那不是鸟,鸟常常“白眼”,但人一“白眼”,就没有人喜欢。有人指责黄胄笔下的女孩千人一面,但这就是中国画的特色:只要这个“演员”动人,就可以存在。我其实处理得还比较中庸,比较甜,但到底是不要太甜、还是要更甜一点?还可以探索。
           至于我的白色线条,是阴阳对比的需要。人物是阳的,背景是阴的,就有对比,这也是整体风格的需要。
           当然,风格总是片面的,有缺陷是理所当然的,象一把刀,只有一面锋利,一面不锋利,才能按下去,斧头也一样。双面的刀会伤人。风格就是片面,不片面就没有风格。
           当然风格还要美,有风格但很丑也不好,风格有个格调问题,格调要高。
          
           雷:您这次送展的还有一张女裸、还有很另类的“木瓜”……
          
           答:艺术应当允许撒野。我是一个不那么安分的人。这样全国性的大展,应该允许一些有尝试的作品,才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双百”方针。
          
          
          ● 方楚雄:“实在”不妨碍空灵
          
          
          雷:一般都把您归为“工笔花鸟”画家,但您也用意笔……
          
          方:我其实属于“兼工带写”,工笔用的是熟宣或绢,我用的是生宣。在同一幅画上,我常常把工和写混杂起来用。所以不是纯粹的工笔。
          其次也不局限于花鸟,人物、山水也画过。
          
          雷:您6岁起就师从岭东画派大师王璜生和刘昌潮先生,8岁开始发表作品,10岁参加国际国际儿童画展,被称为“神童”,22岁的作品《牧鸭》入选加拿大国际博览会,被誉为“文革”后的第一幅新花鸟画,好像早期更得益于海派的写意,到广州后得益于岭南画派的写实,对吗?
          
          方:可以这样说。但我不喜欢强调技术,意境、情调更重要。
          
          雷:但一般人评价您为人“实”,作风“实”,用笔和画法“实”,这和意境的关系不会有冲突吗?
          
          答:不。意境可以空灵,但不等于空洞。只要有意境和情调,写生的作品也可以很空灵。我每年都带学生去深山老林写生,我自己有时为了一棵树、一棵藤,趴在地上一画就是一整天,但不是为了技术,是这棵树或藤有东西感动了我,比如我在从化深山写生的一树老梅花,花开得密密匝匝,重重叠叠,写生之后回画,断断续续画了两三个月,花几乎密不透风,但感觉意境是空灵的。
          虚和实不应该成为矛盾,关键看你怎么处理。
          
          雷:上次在您家看的那批六尺整纸以上的大画,我感到很震撼,包括您刚才说的梅花。但我更感动的是《藤韵》的老藤和《岁月》的竹头竹根,细腻到超过照相机。
          
          方:“细”和“象”不是目的,是里面有东西感动人。鼎湖山的那棵千年老藤,上百条大大小小的藤,重重叠叠,交叉错落,我很耐心地画,天天画,也画了一两个月,我力求使每条藤都有来龙去脉;《岁月》是在海南苗寨写生后回来画的,竹子砍断后留下的盘根错节的竹头竹根,让人联想到岁月流逝,你不很细致耐心就表达不出这种效果。
          技巧是为了目的服务的,技术不是目的。
          
          雷:在文人画中、画家画之间,您好像更倾向于画家画,所以还是很重视技术的表达。
          
          方:文人画多半是士大夫的“余事”,所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只求抒发胸中的逸气,他们的年代和经历,不可能受过严格的造型训练,所以“逸笔草草”可以扬长避短。但我们这些人,毕竟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要形神兼似。这样老百姓也比较能欣赏。
          
          雷:您的画市价不菲。在雅俗之间,您怎样选择?
          
          方:雅和俗,我不太考虑,任着性子走,我尽量追求高雅,但认为不刻意去追求。风格是自然的流露。我是地道的南方人,南方人一般喜欢清秀、清丽,这是性格使然。
          但俗是通俗,而不要“媚俗”。大众能喜欢你的画,是好事。正象李伟铭评我的画时说的:“以平常心做事,任性随缘,了无择别,虽俗亦雅。而且,究其实,从俗、从雅,关乎本心,雅俗之辩,本无关画学妙处。我自为我,俗何妨?我自为我,雅又何妨?雅俗无论高下,坏处只在一个‘媚’字。”不“媚”就不会“俗”。
          
          
          ● 李劲堃:我喜欢汉唐的辉煌画风
          
          
          雷:评论家杨小彦说你的画“近采西方色彩,远观日本体制”;在广东美术馆的预展,我也听到说你的画画风得益于日本的平山一郎和东山魁夷。你受日本画风很大的影响吗?
          
          李:不,我必须更正。我们研究一下日本绘画的历史。被称为开创了日本水墨画新境界的雪舟曾经来中国学画,受的主要是中国明代画家戴进的影响。戴进被后世称为“浙派”的倡始人,他承袭的是宋代的马远、夏圭,还有郭熙、李唐。日本的重彩和屏风画,直接源于宋画。明治维新之后,他们向西方学习,用西学改良汉学,才有了后来平山一郎和东山魁夷的画风。
          我在肇庆读书,学的是油画,所以用色和构图有西方油画的痕迹;到广州美院读研究生,我研究的是辉煌的唐宋绘画,唐的工笔、宋的院体画以及写意绘画,甚至包括书法,如张旭的狂草,我毕业论文的题目就叫做《试用传统的笔墨表现新的创作意念》。
          当然,日本画好的我们也可以吸收,就象西方好的也要学,但有个追根溯源、继承传统的问题。
          其次,研究一下,还可以发现,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画风比中国要迟一百年到三百年。
          了解这个源流历史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很多人受了日本文化策略的制约:日本人抢在中国人前面,把中国汉唐的东西拿到国际上去注册和推广,使人误以为是日本的专利,包括我们常常看到的矮矮的案几、高高的宫灯,其实都是中国汉唐的东西。屏风画,也是很地道的中国模式。但现在有的评论家,把“古代”的东西,只定格在二三百年,忘记了更久远的历史。
          比如,重彩是唐的,宋徽宗赵佶的重彩花卉也很精彩,他的《腊梅图》就很妙,我直接拿了《腊梅图》的笔法。我的笔法常常在宋画里找灵感、找模本。
          
          雷:这次广东推举出的十名家,你可以说是最幸运的一个:第一,最年轻;第二,别人选8幅,你只选4幅,但都是大画,很有震撼力,给人印象极鲜明。你的画有时还有一点图腾意味,形而上意味。谈谈你的风格追求。
          
          李:我的确很幸运,事先我自己都不知道。
          我的风格追求,概括说,第一,追求完美和经典;第二,追求时代感和高品味。
          我把自己定格在唯美的、甚至凄美的。我的生活也是这样,我用明式家具,明式家具已经完美到经典的程度。
          时代感是要超前一点点,但不能超得太多,象一个球员,跑得太远,就在观众视线之外。我承袭了岭南画派大师的营养,然后改良,我自己认为我是“中庸偏前”。1995年我的个展用画框装国画,受到许多人反对,那批画也是毁誉参半,甚至毁大于誉,但我坚持下来了。
          品味是韵致。也许我的笔墨不比别人差,但我放弃纯笔墨,有意不用笔墨去做,追求一种整体的感觉。
          有一年,我去敦煌,在鸣沙山上4个小时,一个人在那简单的地平线上听录音机,听羌笛,听喜多郎的《丝绸之路》,我感到天苍苍野茫茫,若有所思,若有所得。
          我告诉我的学生,画画的人,最好的观察和体验状态,是用眼看之外,还要用耳听、用鼻子闻,甚至用肌肤去感受空气的温度和流动,然后再去表现。但这很不容易,如何调动笔墨,发挥到极致,不但需要感觉,还需要能力和耐心。
          这次,黄永玉老师去广东美术馆看画展,第二天他约我去面谈,说了很多鼓励的话,然后说:你有一个地方没画好。我问哪里?他说那些迎面而来面向你的树枝,你不会画,然后他画给我看。我说,半年之后我画好了再请您看。
          我会很关注绘画语言的作用,但那不是最重要的。我希望能画出一些史诗性的作品。
          
          雷:您在广州美院当教务处处长,当得好好的,为什么跑去广东画院当专业画家?
          
          李:我研究过一些历史人物的命运,比如郭沫若,早年做学问很有成绩,晚年却很可惜。美院找个行政人员不难,但象我这种画风的,不多,如果用8年的时间,画出一些史诗性的作品,代价是值得的。
          其次,中国的美术院校,是把社会上成熟的东西变成一种承传模式,拿去教学,从梅兰竹菊学起,但我的画风是不太能受约束的,所以我抽身而退。
          现在有一个误区,以为旧的才是经典的,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要不断去尝试新的方法。
          当然,我抽身,还因为我的生活取向和生存条件。我相信我有这样的创作能力和经济条件。我很尊重啃馒头画画的画家,但我个人从来不希望这样,有时候经济的力量是巨大的。举个例子,中国的国画的画风,300年来兜兜转转,就因为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好博物馆。我到过20多个国家,先进国家很有财力,比如法国,每年花在前卫艺术上的费用,大概是600万元,他们把它定位在社会科学上,预兆着某种社会生态的趋势,避免走弯路。国家如此,个人也一样,我希望能够很宁静地坐下来用放大镜去研究名画,有感觉时,画几笔,又去读书,读完又画上几笔。至少这是我个人的取向,别人如何与我无关,叫做“文责自负”。
          
          雷:您的态度很前卫,和艺术上一样前卫。
          
          答:不,我是中庸偏前一点而已,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每个人为自己负责。现在有些人拿了西方的东西,感到很新鲜,但离开了中国就毫无意义。但我赞赏多元化,如果没有前卫艺术家,我们稍稍一出格,就不易被容忍;而如果没有比我们传统的艺术家,我们又不会被凸现出来,所以我感谢生活。
          
          
          三、 短跋
           感谢十位画家的作品和“夫子自道”,令我十二分享受又受到极多启迪。
          他们的成就,源于他们的勤勉、智慧、修为、学养、悟性乃至艺术勇气。
          但要说明的是,采访工作量颇大,加之时间仓促,我对和他们的访谈,有些并不充分,整理起来也觉得不满足;第二是对对话的整理,要简练准确,还要传神、突出个性和精彩之处,亟需功力。因此,对话记录中的不准确之处,一概由笔者负责。

    更多 名人访谈
      1
    《中华英才》专访海洋画派创始人宋明远先生
      2
    古琴家、画家高建国专访:一弹流水一弹月,七弦琴...
      3
    孔维克:“徐蒋体系”是中国绘画传承创新的最佳例证
      4
    中国美术家网主编杨小薇专访油画家李文
      5
    中国艺术何必成为西方当代艺术的“小跟班”
      6
    艺术是穿透“精神雾霾”的光电—杨小薇专访清华美...
      7
    杭法基:我是“无象”法门——“人面+痕面”水墨...
      8
    《移动的画案》漂移在千岛湖上
      9
    戴非凡:你为什么还要活在别人眼中的世界
      10
    自在途程-余丁对话靳尚谊
      11
    【雅昌专访】刘晓迎:“提笔有出处,落墨见功夫”
      12
    访当代最具贡献书画家“当代猫王”画家李苦寒
      13
    德艺双馨 超凡脱俗——访书画家叶智平
      14
    天猫-今奇猫----访著名画家曹今奇
      15
    访镇平玉文化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甘海燕
    更多... 保真销售
    王荣松作品
    吕华作品
    刘斐作品
    李文作品2
    李文作品1
    李达作品
    更多...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97(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72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