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美术理论 >> 书法

      对历史上书风流行现象的考察

      分享到:
      2010-07-19 11:26:29

        一、书风流行与书法历史
        “流行”这个词,古已有之。孟子早就说过:“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⑴(《公孙丑章句上》)意思是说,德政的传播,比驿站传送政令还要快。《左传》里也有“天灾流行,国家代有”⑵(《僖公十三年》)的句子。所谓“流行”,所及者远也。
        因之,“流行书风”可以作两方面的解释。第一,“流行”,说明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有一定的覆盖面,这表明流行书风的时间性和广泛性;同时,它是自发生成的,不依靠政令的强制推广,历代干禄书不在此列。第二,“风”,说明它具有方向性,有来源,有波及面,但并非无处不在。流行书风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接受者个体的差异,书风不可能完全雷同,但由于其中明显的共性,因而可以归于同一风格类型。
        有流行的书风,就有不流行的书风,这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秦小篆,汉代八分书,都是当时通行的字体,书法风格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因而我们不把它们列入书风流行现象的考察范围。
        从东汉后期开始,书法史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善书者”,在石刻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单纯从立碑角度考虑,书丹者的名字与立碑目的毫无关系;允许他们署名,显然是书丹者在当地具有一定的身份和书名,更为重要的是到了这时(东汉后期),“善书者”开始具有独立的社会形象。否则,我们就不能解释秦相李斯不能在石刻上署名,而汉末一个地方小吏却能够署名的原因。传世汉碑由书者署名的例子有:《武斑碑》(147年)末云:“纪伯允书此碑”,《华山庙碑》(165年)末云“遣书佐新丰郭香察书”,《衡方碑》(168年)末云“门生平原乐陵朱登字希仲书”,《西狭颂》(171年)末云“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郙阁颂》(172年)末云“故吏下辨子长(即仇绋)书此颂”,等等。这些碑刻自清代以来被视为汉代隶书的杰作,可书写者当时不过是地方性小名家,他们的声名借助碑石得以不朽。同时,名彪书史的的书法家也大量涌现,不下数十人。(在此之前的苍颉、史籀、李斯、赵高、程邈、王次仲,他们的功绩主要在于整理、规范文字。甲骨文中出现过一些贞人的名字,但贞人是主持占卜的人,并非契刻者)许多现象表明,从东汉末期开始,书法从日常书写中独立出来,书法的艺术功能从实用功能中分离出来,有人保存名家书迹,有人研究书法奥妙,撰写成文,书法也因之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有些人痴迷书法,以此为乐,“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⑶(p2赵壹《非草书》),这样就为某些书风的流行提供了社会基础。
        汉末以来的文献中,时常会有某某书家的笔迹被广泛师法、流行一时的记载,东晋时出现了流行书风的第一个高潮。我们看以下几个例子:
        (张超)善于草书,妙绝时人,世共传之。⑷(卷八十下《文苑列传》)
        扶风曹喜,后汉人,不知其官。善篆隶,篆小异李斯,见师一时。⑶(p44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庾翼)与都下书云: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逸少书。⑶(p58王僧虔《论书》)
        又元嘉中,羊欣重王子敬正隶书,世共宗之。⑸(卷四十七《刘休传》)
        比世皆尚子敬(王献之)书,元常继以齐代。⑶(p70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
        世之学者宗二王……羲之有过人之论,后生遂尔雷同。⑶(p78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流行书风按照它的来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某些高水平的范本为参照,心摩手追,有代表书家和代表作品。如上面例举的情况皆是。另一类是为适应某种社会需要,由参与工作的人在书写实践中互相影响,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集体创造形成的。它们主要是功能性的制作,在当时没有代表书家和代表作品。如简牍文书、写经体、北魏墓志、唐人墓志盖篆书等。
        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艺术风尚,社会习俗、审美趣好、传承方式、工具技术、外来文化等因素都造成艺术风格的时代性,即相同时代的相似性,和不同时代的差异性。这也是我们对古代艺术品进行断代的基础。清初画家石涛论画说:
        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澹,如汉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初唐、盛唐,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丽而渐渐薄矣。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⑹(三集第十辑《大涤子题画诗跋》)
        石涛以历代画风和文风相比较,不但指出时代风气的变迁,还指出“流行”可以超出艺术门类的限制,同一时代的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具有风格的相似性。
        我把历史上曾经流行的和不流行的书法,择其主要者,列表如下。其实以100年为时间段来概括流行书风实在太粗率了,好多书风的流行不过十多年或二三十年,也有的书风只在某个特定范围里流行,无法一一列举。为了不致让表格过于繁冗,也只能这样略窥大概———好在并不影响后面话题的展开。
        二、流行书风的生成和制约
        1、时代的通行字体
        在历史上,文字的发展演变,对书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象形文字开始,随着文字的演变,字体的增多,出现不同字体在不同场合分工使用的现象。如“秦书八体”,即当时常用的八种字体,小篆用于官方石刻,刻符用于符节诏版,虫书用于幡信,摹印用于制作印章,隶书用于日常书写,等等。又如唐以后,楷书用于正式场合,行书用于日常书写,草书专用于书法作品,篆书、隶书多用于题额。唐代为什么是楷书高峰?宋代为什么楷书衰落?这原因不在书法家,而在于社会的需要。唐代立碑之风很盛,对楷书的要求很高,为显示碑石的重要,可以不惜重金请高手写碑。唐代的楷书大家,都是书碑的名家,像颜真卿这样身居高位的大臣,在公务之暇也书写了大量的碑刻。而宋代轻武重文,文人地位高,他们多不屑于写碑,与石匠为伍;再加上佛教禅宗的影响,他们不耐烦作工整严谨的正楷,而喜欢抒情适性的行草书。这样,碑刻楷书通常就由下层文人来完成,实用功能的书法与文人书法越走越远,楷书不再是书法家展现水准的舞台。宋代名家书碑,只有蔡襄《昼锦堂记》、《万安桥记》,苏轼《丰乐亭记》等不多的了。
        2、材质用具
        中国书法与外国文字的最大差别是由书写工具———毛笔带来的。毛笔出现很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1]汉代以后,随着技术的进步,笔、墨、砚的制作工艺不断提高,人们就有可能写出更加精细而富于变化的字迹。
        书写材质也是造成同一时期书风趋同的重要原因。战国至汉的书籍都是竹简编成,为了减轻书的重量,要求竹简细、薄,虽然一条简只写一行字,字也必定较小。为了便于阅读,上下字之间要留出空隙。当竹简排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字距大于行距的章法效果。据有的学者研究,汉碑的章法来源就是这种竹简书。到了三国以后,纸在南方开始流行,但这时因技术限制,还造不出大幅纸张,如果写的字多,只能一张张拼接,由于竖式书写的习惯,拼接只能是横向,可以写信札、手卷但无法写条幅。而且,纸上不像简牍有那么清晰的“行”的边界,为便阅读,只能拉大行距,用空白来起到分割“行”的作用。
        3、时代审美观
        社会习俗的变化,审美心理的迁移,会对一个时代的所有文学艺术活动产生影响。南朝虞和《论书表》说:“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 ⑶(p50)北周书家赵文渊,书法得太祖赏识,一时碑榜,多出于其手。及梁朝名士王褒因兵败入长安,王公贵族翕然学王褒书,赵文渊受到冷落,知道好尚难返,亦改习王褒书。这个例子很能说明南朝新体之“妍”,足以引起许多人审美的共鸣。南朝书法传入北方后,对整个北方书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融合南北书风的隋代书法打下了基础。
        宋代米芾有这样一段记载:
        至李宗锷主文既久,士子始皆学其书,肥扁朴拙,是时不腾录以投其好,取用科第,自此惟趋时贵书矣。宋宣献公绶作参政,倾朝学之,号曰朝体。韩忠献公琦好颜书,士俗皆学颜书。及蔡襄贵,士庶又皆学之。王文公安石作相,士俗亦皆学其体,自此古法不讲。⑹(二集第一辑《书史》)
        这段话形象地概括了北宋科举考试中书风的流变,谁的权势大,就追逐其所好,形成了科举场中的流行书风。但是,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趋时贵”问题。其深层的原因还是宋代政治制度发生了变化,皇子不封王,武将不掌权,朝政完全由读书人掌握,“时贵”都是文人,使得文人审美情趣逐渐成为社会主流。试看,宋初的李宗锷继承了唐人隶法,肥扁朴拙。宋绶开始上追钟、张古法,兼学徐浩。韩琦学颜真卿,稍露芒角。到了蔡襄,就转向工丽优雅的文人书法。王安石则得晋宋人笔法,放笔疾书,飘飘不凡。这完全是一个取法由唐人转向晋人、世俗审美转向文人审美的过程!苏轼说:“今世多称李建中、宋宣献,此二人书,仆所不解。宋寒而李俗,殆是浪得名耳。惟蔡君谟书,姿格既高,而学亦至富,为本朝第一。” ⑺(p17苏轼《仇池笔记》)他极力推扬蔡襄书法,将之奉为一代典范。以品格、学问为尚的文人审美观确立以后,就为苏、黄、米主导北宋书坛铺平了道路。
        4、交游的圈子
        马克思认为,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所说的“圈子”,也就是由相似的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社会关系。人总是生活在大大小小的圈子当中,如同学圈子、朋友圈子、师友圈子。对书法家来说,他参与其中的师友圈子对他的影响极大,诸凡审美情趣、价值标准、书写方式。《书谱》中说:“东晋士人,互相陶染。至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 ⑶(p126)出身王、谢、郗、庾的士族子弟,很容易受到家庭文化传统的熏染,书法即便不能达到“神奇”,也都能“挹其风味”,也就是把握东晋流行书风的大概。这是家族文化圈的影响。
        关于地域圈子,清末学者刘师培曾说:
        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著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⑻(p400《南北学派不同论》)
        他指出了中国古代文化风格与地域间差异的关系。这种南北差异,在书法领域也有着明显的表现,因而流行书风往往只在一定的地域范围里流行。如明代中期吴门书坛,摈弃明初的台阁体,师法宋代有个性的文人书法,再上溯晋唐,是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王宠等人的共同选择。他们经常雅集切磋,互相影响,形成特征鲜明的吴门书风,流行苏州地区超过百年。
        5、书法范本
        上古之时,书法是世代相传,以家族前辈的字迹为范本。秦汉以后,师徒授受方式的书法教育,主要以老师的字为范本,兼学近代书家。南朝以后,虽然纸张流行,可纸本墨迹容易毁灭,还是不如金石长久。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有一段广为人知的话: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⑶(p27)
        这段话虽非王羲之亲笔,但唐初之前就已流传,也不能说它没有一点依据。它十分清楚地交代出王羲之时代或稍晚的南朝人学习书法的状况:少学老师书法,成年后游历各地,根据碑刻学习古代大家书法。碑石是当时流传名家书法的最好载体。
        为了保存钟、王墨迹,南朝人开始制作摹本。传世的王羲之《寒切帖》、《丧乱帖》、《平安帖》、《十七帖》以及王献之《廿九日帖》等,上面都有梁代模书人的押署,说明都是梁代所摹,或根据梁摹再复制的。但制作摹本费工费时,普通人仍是难以获得。到了唐代,欧阳询观索靖书碑“宿其傍,三日乃得法” ⑶(p328朱长文《续书断》)、李阳冰见篆书《碧落碑》“而寝处其下,数日不能去” ⑺(p7李肇《唐国史补》)的故事,说明名家书法范本的难得,也说明这时拓碑技术还未成熟,否则,他就可以带走一张拓片,而不用风餐露宿在石碑之下了。
        宋代刻帖的流行为学书者大开方便之门,由官方推出的《阁帖》系统影响极大,翻刻的晋人书法为宋人打开了唐代书法之外的又一片天空。但同时,刻帖对宋代人的学书视野也是一种限制,清人阮元敏锐地指出:“唐人书法多出于隋,隋人书法多出于北魏、北齐。不观魏、齐碑石,不见欧褚之所从来。自宋人《阁帖》盛行,世不知有北朝书法矣。” ⑼(p478《跋争座位帖》)到了清中叶以后,带有铭文的金石文物大量出土,为书法家提供了新的范本来源,金石拓本之流行使得碑学成为帖学之外的又一种流行书风。
        综合以上因素,一个具体的学书者处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之中,他学习什么书法,怎么学习书法,冥冥中已经有了一个界定。这种界定与他自身的性格、修养、情趣、经历结合起来,就成为他个人的书法风貌。
        三、流行书风的推动者
        纵观书法历史,可以看到书风的传播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直接受教于名家,得其亲传,然而有此机缘的人并不多;第二,间接受教,学习名家作品,即所谓“私淑”———传世墨迹虽然难得,但碑石和刻帖为学书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第三,辗转师承,从名家的弟子、再传弟子那里获得经验,这种经验往往会在传递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异。
        书风的流行除了依靠自身的艺术魅力外,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舆论条件。这些条件,往往是由某些社会势力提供的。这些推动者大致可分为四类:
        1、帝王。这是古代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古代各种艺术的最大赞助者。他们供养书法家,给书法家以社会地位,让书法家按他们的需要书写作品,大规模收藏历代书法,介入书法品评,褒奖他们喜爱的书法家。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甚至由抬爱某一位书家引至提携起一地书风。如葛鸿桢论及明代书法时指出:“洪武时云间书家以陈璧为最著,逮至永乐朝,深受成祖宠幸的二沈出,其书大受在上者钟爱,遂成所谓‘朝体’书风。自此,朝廷便多荐用云间一地善书者,云间也因此成为当时的书坛重镇。”⑽(p75)
        董其昌书风在清初的流行具有典型意义。康熙皇帝喜欢二王书法,在书法老师沈荃的影响下,尤其推崇董其昌的风格。孙岳颁、查昇、陈邦彦等都以炉火纯青的学董书法受到康熙的赏识,是以董其昌书风在康熙年间风靡天下。所以要研究董书在清初的流行,康熙和沈荃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帝王影响书风之力,可见一斑。[2]
        2、位重权高的文化名人。北宋以蔡襄为代表的流行书风为苏轼等人提倡。明代吴门书风有文徵明等身体力行。清代金石学介入书法,形成绵延二百年的碑学之风,则要归功于翁方纲、阮元、包世臣等人的贡献。翁方纲精于碑帖考证,大力搜访两汉金石,他的朋友黄易(西泠四家之一)发掘出山东武梁祠汉代画像石之后,他捐资建房保存。阮元历乾、嘉、道三朝,官登极品,又是学界领袖,他说:“所望颖敏之士,振拔流俗,究心北派,守欧、褚之旧规,寻魏、齐之坠业,庶几汉魏古法不为俗书所掩,不亦祎欤!” ⑶(p634阮元《南北书派论》)对北派书法的学习研究提出了很高的期望。
        3、寺院。在汉代以后至印刷术发明以前,佛经的传播完全靠手抄,这样催生了规模庞大的抄经行业。一些贫困而善书法的知识分子,以及寺院中善书的僧人,也就成为专门从事抄写佛经的“写经生”。在抄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风格要求。专业的“经生”,和业余的抄经者,都得努力练习以合乎这个规范。他们一般是看不到名家手迹的,他们习书的范本就是前人抄写的经卷。这样,魏晋时的写经书体一直沿袭下来,但是隶书笔意越来越少。在南北朝的各个时期,一直到隋唐,佛经的抄写都没有中断,而且形成了各个时期不同的风格特点。宋欧阳修《跋遗教经》云:“近有得唐人所书经……而与此颇同,即知写经手所书也。然其字亦可爱,故录之。盖今士大夫笔画能仿佛乎此者鲜矣。”[3]指出了写经书与文人书法、世俗楷书是有明显区别的。
        4、艺术团体和机构。古代常有文人雅集,如著名的东晋兰亭雅集、北宋西园雅集、元末玉山雅集等。但雅集的成员结构是松散的,合之则来,不合则去,对成员的影响亦不显著。而现代的艺术团体采用会员制,有入会程序,有协会活动。当艺术团体达到一定层次和影响力时,它就具备了干预艺术活动的能力。它宣扬什么,反对什么,就能够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当代中国书坛自从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以后,它代表官方组织书法展览,每次都要从几万件全国各地的投稿中评选出获奖作品和入选作品,必然会对当代书法创作产生引导,形成一个时期的流行书风。现代美术学院的书法教育,因为教师知识背景和创作倾向的不同,也对学生的书风产生明显的导向,形成以各校名教授为核心的流行书风。另外,各种报刊媒体和网络媒体,还有书法批评家,由于他们具有的话语权,也能对某些书风的流行产生引导,但比书协的影响要小一些。
        四、由“流行书风”引出的问题
        1、流行书风是大众艺术吗?
        今天有许多人会把流行书风与流行音乐、流行服装、流行舞进行类比,认为它是大众艺术。但历史上的流行书风,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大众书法。它往往为官方所掌控,由上层社会集团和文化势力推动。他们通过给予政治地位、社会名望,以书取仕,邀请书写重要碑石、匾联等方式,褒扬他们认可的书家和书风,引导时代书风来靠拢统治者的理想,建立时代的书法秩序和楷模。其中的缘由,可以借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中的都省奏事来概括:
        窃以书之用于世久矣。先王为之立学以教之,设官以达之,置使以谕之,盖一道德,谨家法,以同天下之习。世衰道微,官失学废,人自为学,习尚非一,体画各异,殆非所谓书同文之意。⑾(卷二十四 《徽宗崇宁三年六月》)
        书法能够“一道德,谨家法”,达到“书同文”的政治目的,难怪不少帝王对某些书法家格外垂青了。唐太宗力捧王羲之,不惜毁谤献之“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⑿(卷八十《王羲之传》),曾有学者指出,这不只是因为个人的偏爱,更有着建立一统书法秩序的政治诉求。明成祖推赞沈度,誉为“我朝王羲之”,开创台阁体书风,也是树立了一个柔美风格的典范。
        2、流行书风是主流书风吗?
        在古代社会,文字和书法仅为少数知识分子(官员、文人都在其中)所掌握,虽然他们在全社会只占极小的比例。如果把知识分子分为上、下两个层次,那么上层知识分子又只占很小的一部分。那么如果写当代史,主流书风应该指普通知识分子中流行的书法。可是对于千百年以后的人们来说,流传下来的作品往往出自上层知识分子之手———书法史研究也就只能从这些传世作品入手,分析传世作品中哪些风格占主流,哪些不是主流。一种书法风格,只要具有相当数量的模仿者、传播者,哪怕只在一定地域或场合流行,就可以称为流行书风。社会是复杂的,时代的书法风格是多种多样的,能够形成流行的书风也决不止一种。其时间,短者十余年,长亦不过数十年。其范围,流布常不过百里,罕有能兼掩南北者。其层次,或书画圈,或士子圈,或宗教圈,或世俗圈。比如盛唐时,大楷和隶书同时在官府流行,都以肥厚为美。楷书虽然碑刻众多,可唐玄宗书《纪泰山铭》就是用隶书,宫殿匾额也多用隶书,很难说哪个为主,哪个为次。再如写经体是寺院的流行书风,虽然数量庞大,但由于它的应用范围所限,在整个社会也不会占主流。
        3、流行书风为何多数是官方和文化阶层选择的结果?
        前面已经讲过,流行书风的生成有许多推动和制约因素。从审美观来说,上之所好,下必效之,上层社会的好恶会通过各种途径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从书法范本上来说,前贤名迹的收藏、重要碑石的刊刻、古帖翻刻,以及清代以后汉魏碑石的椎拓,都不是平民百姓所能为,仍然掌握在权势者手中。官方喜爱的书风,可以通过各种办法推而广之。今人丛文俊指出“段成式《酉阳杂俎》述唐楷有‘官楷’之别称,很能反映古今正体的性质与功用,也能明确其美的价值标准之所在。至王羲之独尊,正、草两类实用书体的楷模系列归于一元,美感亦萃于中和。由此可见,书法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与官方意志及其取舍有很大关系。” ⒀(p14)同样,以二王为代表的魏晋书法,是由掌握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的魏晋士族创造的,他们把魏晋风度在艺术领域凝结成一定的形质和精神风貌,进而导引时尚,形成流行书风。
        流行书风的形成,是否由大书法家主动引领的呢?非也。前面讲过许多流行书风的生成因素,它是社会对书风的选择和认可。每个书法家都是在学习前人书法的过程中成长起来,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的。有些书法风格,正好合于社会的需要,遂能流行一时。但流行书风既然表现为对某一类书法范本的模仿,它相对于范本的产生有滞后性。由于古代书法传播方法的局限,往往在书家的暮年或死后,他的书法才流行起来。
        4、流行与否能体现书法价值高低吗?
        今天说起“流行书风”往往带有贬义,认为它是夸张变形的书风,是“丑书”。其实,“流行”只是一种现象,各种风格倾向都有可能,仅从这种现象是无法作出书法价值的判断的。流行的书法,有写得好的,也有写得不好的;非流行的书法也是如此。从前面的列表中,大家可以一目了然,流行书风和非流行书风中都有大家和名作。所不同的是,流行书风,后世学习的人多;非流行书风,往往被作为特异的风格,后人看的多学的少。对于书法家个人来说,选择流行的书风,或是选择冷僻的书风,都无损于自己艺术才能的发挥,也无损于书法艺术的价值。所以,书法家不必在意自己当下身处流行书风中,还是身处非流行的阵营,更不必去刻意追逐流行。毕竟许多书风的流行期,都较人生寿命为短,以自己漫漫的生命去追逐短暂的流行,忽而登山,忽而涉海,最终只是“票友”,难以达到艺术的高峰。
        5、古今流行书风的主要差异何在?
        以近代出版业兴起为界,古代的书法范本都是原作墨迹和拓本,古代法书更是难得,借阅不易,书法范本主要靠自家购买收藏,一般读书人拥有的法帖数量较少。由于平时所见多是同时代人或上一两代人的书法,学习书法容易受到他们的影响,书法风格体现出师承特点,有明确的指向性。现代的书法范本主要是碑帖出版物,便宜易得,学书者的眼界可以扩大到存世的历代各种书法遗迹,书风的来源极广,这时的流行书风就是由审美观来决定了。概括地说,古代流行书风主要受制于物质条件———有什么范本,现代流行书风主要受制于意识———选择哪些范本,怎么取法。
        6、历史上“流行书风”总的特点是什么?
        历史上的流行书风虽然各时期崇尚的书体、书风具有不同的外在形象,样式丰富多变,但仍然有其规律存在。其总的特点是:书体必须适应社会需要,而风格是对既有书风的反动。
        首先,书体对社会需要的适应,缘于书法的实用功能。哪些书体在社会需要中处于核心位置,这个时期的这种书体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普及面广,参与人多,形成时代的书法共性。其中得到官方认可的代表人物的作品,通常能兼具规范性与艺术性,雅俗共赏,吸引大量的追随者。把书法艺术中一些具有秩序感、规范性的风格树立为楷模,一方面符合上层的统一意识形态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普通学书人来说,有规律可寻,也便于学习和掌握。如果书法家选择较冷僻的书体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如前面表格中列举的唐人李阳冰、五代徐铉、宋人章友直、元代吾丘衍、明代李东阳,都以小篆擅名当世,虽然他们能在书法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但他们的风格受众太少,注定与流行无缘。
        其次,风格上的“反动”,缘于书法的审美功能。人的审美过程,经常是从不欣赏到欣赏,又从欣赏到疲劳,再到寻找新的审美物。审美疲劳,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是说当刺激反复以同样的方式、强度和频率呈现的时候,反应就开始变弱。通俗点说,就是对于一种事物的反复欣赏所产生的一种厌倦心理。对事物的厌倦说明有追求新生事物的愿望。当人们对既有的书法风格感到厌倦,就需要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往的风格来“唤醒”审美冲动。西晋人崇尚钟、张“古雅”的书法,是对世俗隶书的反动;东晋士人“爱野鹜”崇尚王羲之书法,是对钟、张古法的反动;羊欣以后崇尚献之新体,是对王羲之书的反动;梁武帝称子敬不及逸少,逸少不及元常,又是对王献之书的反动;北周贵族学王褒书,是对碑版书法的反动;宋初文人书风的形成,是对晚唐以来学习唐人书法的反动;元代赵孟頫倡导书法“复古”,是对宋人书法的反动;清代碑学书法兴起,是对古帖辗转翻刻的反动……每种书风只要它流行,或早或晚一定有衰落的时候;这时人们就转而钟情于别样的、甚至与之相反的书风,此即所谓“志尚新奇”。古与新、质与妍、精美与粗犷、文雅与豪放,这些互为矛盾的风格,在书法发展史中此起彼伏。书法的审美功能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参与并作出判断的,作品的水平只是书法发挥审美功能的一个方面。所以书法家的济或不济,并非一定取决于书之高下,而常常关乎时运。
        当然,书风流行是需要艺术水平作支撑的。艺术水平越高,流行的时间就可能越长,甚至可能被世代学习模仿,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风格。或者在一地流行过后,又转到异地流行,像南朝笔札书风由王褒带到北方那样。而类似“趋时贵”书,只能是书法史的匆匆过客。帖学能够或隐或显地流行千余年,就是因为以二王书法为代表,建立了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在行草书领域的最高典范。官方重视它,士人尊崇它。试想,如果这些妙笔出自一个普通文人或官员之手,如何能得到如此高的待遇?但即便是文化名人,书法水平达不到王羲之这样“尽善尽美”(唐太宗语)的程度,也不可能被确立为百代标程。
        由上述可知,书风流行现象贯串了汉末以来中国书法的历史。在多数情况下,书法史和流行书风是由官方和上层文化集团书写的,代表了他们的美学理想和政治诉求。对流行书风的肯定、反动、传播、变异此起彼伏,使得书法史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同事陆昱华先生提供意见,谨致谢忱!)

        注释:
        [1] 从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石砚、磨棒、陶杯以及黑色颜料推测,他们很可能已经用兽毛扎制成笔。陶器上的图案线条变化丰富,应是毛笔的效果。参见洪再新《中国美术史》p20。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2]参见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p49-55。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3]转引自王乃栋《丝绸之路与中国书法艺术———西域书法史纲》p59。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参考文献:
        ⑴《孟子》,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
        ⑵《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⑶《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⑷[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
        ⑸[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⑹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⑺华人德主编《历代笔记书论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⑻刘师培《刘师培辛亥前文选》。北京:三联书店,1998。
        ⑼季伏昆编《中国书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⑽葛鸿桢《论吴门书派》。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5。
        ⑾[清]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北京:中华书局,2004。
        ⑿[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⒀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为昆仑堂美术馆副馆长)

      更多 美术理论
        1
      书画同源终将合流
        2
      刘玉来:书法的实用与艺术论
        3
      谈谈怎样画人物速写
        4
      俞兆平:论艺术的抽象
        5
      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词鉴赏的影响
        6
      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7
      浅谈艺术形式的构成要素
        8
      比较视域中的美术话语问题
        9
      浅论具象中的抽象因素
        10
      论艺术的价值结构
        11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12
      谈素描情感——绘画教学之随想
        13
      浅论马克思主义与复合型美术人才培养
        14
      浅探漆画艺术之工艺性与绘画性
        15
      浅论素描艺术风格与现实主义教学体系的建立
      更多... 保真销售
      王荣松作品
      吕华作品
      刘斐作品
      李文作品2
      李文作品1
      李达作品
      更多...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107(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4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