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新闻快讯 >> 当代 当代艺术网

      金鸡湖美术馆:一场关于艺术 哲思 生命的对话

      分享到:
      作者:admin2024-11-11 16:52:01

        在苏州,一场艺术与文化的对话,正在缓缓拉开序幕。在这里,东方的风雅与法式的浪漫交织相遇,从金鸡湖畔到塞纳河岸,文化的传承与共创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有机共融,构成了兼容并蓄、多元繁荣的文化景观。

        展览现场

        10月20日,一场名为“生生之道——中法艺术家对话展”的艺术展览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D厅启幕。这次展览汇集了中法艺术家姜丹丹和魏明德的40余件作品,从东方的水墨山水到西方的油画山水,艺术家们用国际化的艺术语言,在苏州这座非凡之城的工业园区,开启了一场关于艺术、哲思和生命的对话。

        展览现场

        自2021年年底,苏州工业园区文体旅游局和巴黎旅游局联合开展了文化展览、交响乐之夜、文化市集等系列活动,让苏州市民不出国门就能感受到地道的法国文化和浓厚的艺术气息。

        展览现场

        姜丹丹教授和魏明德教授,分别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他们学习与生活的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似艺术追求。两位艺术家都运用其专业的哲学的素养,介入了当代的艺术的创作,他们艺术之路的选择,融汇了东西古今,也串起了苏州与巴黎两座城市的文化交集,也为中法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艺术与思想的启迪。

        现场对话】

        姜丹

        昌艺术网:您在法国求学和生活的经历,对您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有怎样的影响?法国文化和哲学对您的艺术视角和创作手法有哪些启发?

        姜丹丹:在17岁时,我便开始学习法语。四年之后,我曾完成了一些关于法国艺术的翻译著作。随后,我到瑞士、法国、比利时等法语国家留学和游学。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入地在跨学科的综合语境中研究,包括哲学、美学和艺术理论,也思考如何进行当代艺术创作。

        我非常幸运,曾跟随法国学者兼艺术家幽兰(Yolaine Escande)深造过。幽兰是法国东方语言学院的华裔艺术家熊秉明的弟子,她拥有双重身份,既是汉学家也是艺术家,又是女性研究者、哲学家,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勇气,让我也更多地投身于艺术创作。正如法语中所说的“戴上双重头盔”,以不同的身份和语言进行工作。我在哲学研究和视觉艺术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是我在法国学习期间获得的一份宝贵的启发。

        展览现场

        昌艺术网:请整体介绍一下本次展览中您展出的作品。

        姜丹丹:幽兰老师专注于研究山水美学和实验书法,这两个领域是我在过去十几年当代艺术探索中的核心主题,在我此次展览中得到了展现。

        一方面,我通过抽象山水的创作,尝试用当代抽象艺术的方式来探索山水美学的互通。我试图将山水美学中的一些关键原则,如虚实相生、有无相生,通过实验绘画的方式转化为生动的当代语言。

        另一方面,我的抽象书写作品也体现了对巴黎画派艺术家如乔治·马修(Georges Mathieu)、安德烈·马松(André Masson)、塔尔泰勒(Tal-Coat)等人对东方艺术的痴迷和向往。这些法国现当代艺术家非常喜欢融入中国书法中对空间视觉表达的独特处理。

        作为一名在华语界工作且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创作者,我希望将自己融入到东西方艺术交汇的河流当中,深植与东方美学,同时打破东西方文化的边界,进行当代艺术的跨文化探索。

        展览现场

        昌艺术网:您认为艺术和哲学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姜丹丹:自1945年以来,法语哲学非常关注艺术创作的体验。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如现象学学家梅洛-庞蒂(Merleau-Ponty)和生成理论的哲学家德勒兹 (Deleuze),他们通过非哲学的体验包含对艺术、文学探讨的方式,来推进哲学的实验。他们发现在视觉艺术中,打破、再现或模仿的当代实验方式,极具挑战性和前瞻性。在实验操作时,艺术家会采用如对传统元素或图像进行改造和转化,有时甚至需要打破既定的套话或图像程式,以实现创造性的革新。在颠覆或改造熟悉的套话的基础上,艺术家试图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语言,这种方式为哲学家提供了一种打破艺术与哲学界限的新思考方式。

        我们会发现,图像和文本一样,都是一种语言。在运用它们时,如何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实验方式,非常值得我们以哲学性的视角深入探讨。我们不应急于颠覆或反叛,而应深入理解艺术史和思想史中的经典作品,最主要的是,要带入一种独特的个人体验和理解。这种理解的方式才能真正充实我们的内心世界,从生命的深处重新生长出来,以回应艺术史上那些真正触动我们的作品。通过对话的方式,包括与自我对话,我们可以重新开启一条对于我们的生命具有真正意义的创新之路。

        展览现场

        昌艺术网:在您的作品中,您如何通过当代的手法来转化和重塑中国古典的山水精神?

        姜丹丹:在这次展览中,我展出了一系列抽象山水作品,其中一幅作品,是2020年夏与唐代诗人王维的禅意诗《过香积寺》进行对话。我用抽象的方式去演绎,如王维在炎炎夏日山中旅行时,如何以禅心克服炎热,战胜所谓的“毒龙”。我探索如何用抽象的语言,传达这种意境,触及我们生命活力的源泉,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以期触动人心,包含古典韵味。

        此外,我的部分作品是与现代名家的对话。我有一组四联屏作品,是与张大千的屏风的作品进行对话。现代是一个很特别的东西融合的阶段,张大千通过泼墨山水,重新创造了自宋代以来的山水意境。我思考如何用抽象实验的方式,回应这种现代的深入的东西融合,这是我近期探索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受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空间的启发,有无相生,如用云雾衬托出峰回路转中隐与显的关联。这种微妙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含蓄的美学,我试图用抽象绘画的方式重新传达这种美感。

        我想到了法国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在东方艺术中的感慨,他提出一个观点,但也透露出西方对东方艺术的某种偏见。他质疑,如果水墨山水画转换到色彩的世界中,是否会失去其韵味。我认为,这种韵味,或者说气氛美学,不仅在于是否采用水墨形式,而更重要的是与中国古代人对自然空间的无阻隔的感通,以及以如何的生活方式去体会自然。

        这次展览的主题“生生之道”,正是在寻找一种顺其自然的生存方式,放下或去除阻隔,回归生命本真的源头,重新赋予艺术以活力。这种活力意味着空间不仅仅是提供固定的图像,而是在空间中的各种元素,可以进行有机的、共鸣的对话,使得空间成为一个可以呼吸、开放的、多元的对话场所,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进来。这也是我对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的理解。

        展览现场

        昌艺术网:您如何将哲学思考融入到您的艺术创作中?能否举例说明您是如何将哲学理念转化为视觉艺术的?

        姜丹丹:在本次展览中,我呈现了一组名为《金花的秘密》的16件作品,这些作品的灵感源自我阅读的不同的跨文化文本。如,我曾翻译过法国法兰西科学院女院士尤瑟纳尔(Marguerite Yourcenar)的一本书,她在书中探讨了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中理解炼金术。她的见解启发了我,在生命的幽暗中进行练习,从静态到动态的练习,不断调整和滋养内在生命,超越幽暗,逐渐磨练出生命的光辉。

        我的阅读灵感不仅限于尤瑟纳尔,还包括德国心理学家荣格的《金花的秘密》,这本书回应了道家修炼的理念,与我们对生命内在奥秘的理解息息相关。“金花”的“花”也通“华”,从幽暗中逐渐绽放出生命的光华。因此,这一系列作品与我的抽象山水画一样,旨在表达通向生命大道的哲学思考,去除遮蔽,回归本真的状态。

        在创作中,我采用了抽象的色彩手法,融入中国古代木版画的色彩元素,用黑色、红色,与金色的碰撞和融合,来探索如何通过抽象艺术传达生命的修炼境界。如我创作的一件作品名为《离卦:日月附丽》的作品,是对《易经》离卦卦象的一种解读。离卦的卦象象征着“山下有火,日月同辉”,我用抽象的色彩融汇,来演绎离卦的意境。

        我认为,在抽象艺术中,需要深入探索在材料之间的渗透和互动,通过坚定的表达和材料实验,来体现我们在阅读中领会到的哲学思想和生命的意境。

        展览现场

        昌艺术网:您的作品是否试图在艺术与哲学之间建立一种对话?这种对话如何体现在您的创作中?您希望通过这种对话探讨哪些主题或问题?

        姜丹丹:这次展览,我提出了“生生之道”这一主题,而魏明德教授建议用拉丁文“Nature NATURANS”回应,意在寻找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方式。这不仅体现了在儒家传统中持续不断的创造力,也与生生不息的活力紧密相连。

        对我而言,生命与创生的主题,需要找到一种契通自然的方式,包括在绘画空间中,让元素自然而然地进入对话状态,实现转化的可能性。这确实是一个跨文化的主题,法国现代生命哲学家柏格森(Bergson)也提倡以孜孜不倦的方式,进入生命过程,进行创造。他强调思考者应行动,实验者应思考,这种双向的练习打破了边界。在中国,这并非新事。在中国古代文人传统中,诗书画等不同领域早已融合。在当代艺术中,也一直有在探索“新文人”的脉络,而我曾更多地在文化之间穿梭。

        我将“生生不息”的精神分为三点:第一方面,持续的流动生成过程,充满动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赋予生命更新的能量,并在绘画空间中传递这种能量。我所探索的道路与我的生命状态紧密相连。

        第二个方面,生生之道中的创生、化育不仅是个体的事情,也代表了要打破儒道之间的对立,融通儒道精神,参与到共同世界的创造中。每次创作都像是新生,在生生的过程中重新诞生,持续融入当代艺术和美育的过程中。在我从事的当代艺术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实验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重要性。这些理念不仅是我工作中的核心,也是连接个体与共同体的桥梁。我认为,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个体表达,更是一个独特的身份与世界互动、感知,并与世界共同成长的过程。

        第三个方面,生生之道,也意味着每次创作都让生命体在新生过程中向世界敞开,包含内在的潜能,以新的方式阐发出来。文化之间也像不同的生命体,在碰撞和交汇中,开显新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是打破我们熟悉的模式,而是在传统模式中,赋予新的活力,基于传统重新生成新的身份,这种身份可能包含东西方的融合。在传统的解读中,我重新理解生生之道的跨文化意义,在当代艺术中,我探索以何种方式面对传统,重新赋予它新的生生的活力。

        展览现场

        昌艺术网:您如何理解“跨界融合”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姜丹丹:我想,真正的知识构建是需要广泛的积累,它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涉及到多学科和跨领域的综合融合。这种融合的视角,不仅包含不同学科的方法、观点和视角,也涵盖了文化之间的交融。这样的多元融合,有助于打破单一学科视角的局限,每个人能够吸收对自己尤为重要的学科营养。

        我个人的体会是,真正的知识养成,尤其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知识,需要经历一个从积累到解构,再到重构的过程。这意味着,你需要消解已经形成的固定知识体系,然后在解构的基础上,重新开始。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内化成你自己的知识。

        在知识的长期养成过程中,我们需要像海绵一样敞开自己,吸收不同领域的知识。但关键的是,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尤其在这个信息极度发达的时代,信息本身已不再是最有效的知识。真正的知识应该与生命的实践和培育相结合,它是一种像生命体一样综合的、多元的、丰富的培育过程。

        我期望,每个创作者都能像积极的学习者一样,广泛吸收不同领域的知识。在从解构到重构的过程中,能豁然开朗,找到一种独特的路径,来接近自己真正关心的真理和生命的真实。这样的知识,能够将固定的理论转化为活生生的、由亲身经历所调动起来的知识,这是我特别关切的在跨学科过程中所进行的探索。

        展览现场

        昌艺术网:您在创作和研究东西方哲学的过程中最关注的点是什么?

        姜丹丹:我特别关注生命与哲学之间的联系。在东西方哲学思想的交汇中,我注意到一个共同点:无论是中国的生生哲学还是欧洲的生命哲学,它们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回归生命的内在,从内心重新出发。

        在当今讲求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忽视对自身生命的关照。然而,通过不断地回归自我,我们可以建立起与自己生命的对话,这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空间里,我们不仅要倾听自己的声音,还要倾听他人的声音,以及世界多元的声音,包括那些在艺术史上触动我心灵的杰作的声音。在这个空间中,我去调节自己的生命吸收所需的养分,成为一个能够敞开接收信息的“千重台”或“千高原”。通过这样的练习,我希望能够获得一种不僵化的方式,能够感通世界,并接受不同的信息,以一种不断调节、往返于不同状态之间的方式,更好地回应当代的挑战。

        我的工作似乎处于一个特定的坐标系中,但我也在探索如何打破这个固有的框架。我思考着应该引入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想法,而在这方面,比如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工作,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的祖籍在苏州,在苏州的狮子林中有一间空室,用于禅修。然而,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前,他引入了具有革命性的玻璃金字塔设计,尽管最初许多人曾对此感到不解。这是他以一种打破虚空的方式切入空间的方法。我认为,这种视角既具有东方的特色,又成功地跨越了东西方的界限,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启发。

        东西方的生命哲学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比如回溯到生命的源头,寻找激发生命活力和创造性工作的道路。但它们也存在差异,西方哲学可能更注重从虚空中迈入存在,强调个体的涌现;而东方哲学则更为内敛,强调将自我更好地融入、容纳到空间中。

        在创作中,我试图将东西方哲学的差异弥合起来,以一种既融入自然氛围又深入生命内核的方式进行表达。在我的抽象艺术实践中,这种融合体现为反复渲染的背景和近似中国书法的抽象书写。这些元素不仅作为背景的存在,而且以其视觉的在场感,不断切入绘画的空间,承载着生命的信息和印迹。每一刻,都在打破绘画的固有空间,就像生命在空间中的涌现和行动一样。这种实验性的方法对我来说,不仅是对哲学和绘画语言的一种突破,也是对固有的图像的一种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能够释放生命中的潜能,在视觉艺术的领域进行探索,打破传统的固有图像。这个探索不仅是我个人艺术实践的一部分,也是我融入中国当代艺术的方式,要面向这个世界,面向一个世纪以来东西方艺术史和思想史的一种新的探索。

        展览现场

        昌艺术网:谈谈您接下来的创作计划和研究方向。您希望通过作品传达给观众怎样的信息和情感?

        姜丹丹:创造性工作的本质是相通的,无论是哲学、艺术还是文学,它们都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重新创造自然,包括人文的自然。在东方的视角下,我们重新创造属于当代的人造自然,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性的话题。它关乎我们如何体验自然性,以及如何在当代世界中创造一种属于中国人的心灵空间,与世界进行交流。

        在当今这个人工智能席卷而来的时代,我们的感受力有时变得不那么敏锐。唤醒、恢复我们内在的感受力,建立类似古人的心境,能够感受到、也参与创造世界的无限生机,这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生机中可能包含的虚无,是一种矛盾而复杂的结合。如何真正感受这些生命的真相,作为一个有感受能力的人存在,并与他人联合行动,有效参与到对未来有价值的探索中,这也是我在视觉艺术思考中希望探索的一个方面。

        在其中也包含了非常具体而微的视觉工作,要打破不同的媒介,如绘画装置等材料的运用。在《金花的秘密》系列中,我探索了如何将传统绘画技法与古代漆器艺术相结合,或者在木板上使用喷漆等,以体验不同材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融合。我希望通过这种开放的态度,参与到当代的新发明和创造中,与同时代人进行对话,同时进行跨领域的研究和创作。

        近期,我还将与苏州当地当代刺绣艺术家合作,他们中一些人正在尝试将传统刺绣技艺与当代抽象艺术相结合,进行一种当代的转化。我认为,这种工作非常有意义,它代表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也是我探索的一部分。

        在未来,我希望能够将这些跨领域的艺术探索带入更广阔的世界,探讨如何以当代人的方式转化传统美学精神,并将其融入当代艺术创作的革新脉络中。这可能涉及到一些研究工作,以支持和深化这些艺术探索。

        我认为,真正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不仅是传递已知的知识和方法,而是要发明新的方法。这些方法应该能够与我们的生命、我们内在的生命和生活方式,建立真正的联系,从而进行探索性的工作。这种工作方式对当代人来说非常有价值,因为我们正快速地面临与机器的竞争,而在人性的不完美中,恰恰蕴含着新的创造可能性。在我的实验性的作品中,我可能会融入随机性和偶然性,探索与自然之道的关联。我认为,这种跨文化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今天重新成为一个有感受能力的人,以及具备多方位的能力、能够像“千高原”一样进行创造性思考和创作工作的人。这种方式可以回应后人类纪时代的挑战,真正朝向本真生命的表达。同时,这种工作也可能与我们同时代人的关注点建立联系,重新激发生命力的召唤,深深建立起一种共时代或同命运的关怀。

        昌艺术网:谢谢!

        展览现场

        现场对话】

        魏明德

        昌艺术网:您如何看待中法两国在艺术和哲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您认为未来这些领域合作的潜力和方向是什么?

        魏明德:自18世纪以来,中法两国在哲学领域的交流确实日益频繁。《论语》和《中庸》等经典在17世纪末便被翻译成法文,这标志着中国哲学思想开始进入西方学术视野。18世纪和19世纪期间,随着更多的道教文献被翻译成法文,法国对中国哲学的兴趣进一步加深。法国哲学家如笛卡尔等也对中国哲学有所涉猎,20世纪的意大利的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在美学领域的研究对中国的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持续的交流和互动,使得中法两国的哲学家不断地从对方的文化和哲学中汲取灵感。未来,这种交流势必将继续下去,法国人阅读中国哲学书籍,中国人阅读法国哲学著作,将成为常态。虽然我们无法预知中法两国的哲学将如何融合,或将创造出怎样的哲学风格,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联系和交流将越来越频繁,促进两种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展览现场

        昌艺术网:在艺术表现和哲学思想方面,您认为中法文化之间最显著的差异和共通点是什么?

        魏明德:中国画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与法国本土艺术存在显著差异。然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印象派的兴起,法国艺术家开始关注日本绘画,进而逐渐感受到日本画背后所受到的中国画的影响。20世纪,中国绘画与法国绘画的交流与相遇,让许多中国画家,如黄宾虹,开始关注并受到法国印象派的影响。中法两国的艺术家和哲学家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他们互相阅读和研究对方的作品,从而促进了两种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展览现场

        昌艺术网:关于中国古典哲学,哪些具体的哲学思想或学派最吸引您?这些哲学思想又是如何影响或启发您的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的?

        魏明德:我研读过秦汉之前的中国经典文献,其中最为吸引我的是道家学说。《老子》、《庄子》以及《淮南子》等著作,我不仅反复阅读,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淮南子》有着特别的兴趣。

        这样的阅读经历对我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哲学中的“玄之又玄”让我深刻体会到,绘画与自然的奥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绘画中不断探索自然的神秘,这种神秘感会逐渐被赋予一种神圣性。奥秘和神秘是无止境的,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值得不断探究的深度。这种对无穷探索的感觉与道家的哲学思想紧密相连。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以及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洞察,这些都为我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展览现场

        昌艺术网:请介绍几件您在本次展览中的代表作,并分享其创作背景和灵感来源。

        魏明德:本次展览的主题“生生之道”深刻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我选择“Natura naturans”这一出自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概念与此相呼应,强调生命的连续创造和不断的演变。生命在不断地孕育新生命,这一过程永无止境。在我的作品《红湖边》和《黑花》中,虽然看似没有明确的中心主题,但观众可以感受到山、树、水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些作品并不是在描绘单一的物体,而是在表现自然界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的艺术创作的核心在于捕捉和表现这些“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我的画作《鸟与树之间》中,我并没有直接描绘一棵树或一只鸟,而是专注于表现树与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这种关注点反映了我的绘画特色:我不描绘单一的物体,而是描绘它们之间的关系。

        展览现场

        昌艺术网:您在中国水墨艺术研习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发现和感悟?您认为水墨艺术对您的哲学研究有何启发?

        魏明德:我发现自己越理解水墨画的道理,就越理解《道德经》和其他的中国经典,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学术和艺术启发是双向的:艺术创作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而对中国哲学的钻研又不断为我的绘画带来新的灵感。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生生不息”这一概念对我来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它不断地演进和深化。在我的生活和创作实践中,我主要探索两个领域:中国画和中国哲学。这两个领域相互交织,为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和思考深度。

        展览现场

        昌艺术网:您曾提到“艺术家可以不懂哲学,但他必须要当哲学家。”这是否意味着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哲学实践?

        魏明德:对,一个艺术家不仅是一个创作者,更是一个思想家。但这种思想并非仅仅是脑力活动,而是与艺术家的身体、感知和存在方式密切相关。艺术家通过关注自己的身体、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与万物的互动,来形成独特的思考方式。

        艺术家的创作过程需要身体力行的体验,这种体验是深刻的,它涉及到手、眼和脑的协调合作。艺术家通过身体的实践,将体验转化为构图和形象,这种转化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考。艺术家的思考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艺术实践来体现,这种实践让思考变得具体而生动。

        因此,每位画家都应该是一位思想家,他们的画作是他们思想的体现。同时,思想家也发现了,他们的思想也有构图。艺术与思想之间的联系,往往比我们所想的要丰富得多。

        展览现场

        昌艺术网:您在用色上偏爱黑色,这是否与道家的“五色令人目盲”理念有关?

        魏明德:没错,我很喜欢这个句子——“五色令人目盲”。它提醒我们,当过多的色彩和元素堆砌在一起时,可能会使人的感觉变得麻木,难以体会到真正的美。在绘画创作中,有所取舍和限制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有意识地选择和省略,艺术家可以引导观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用墨水的丰富变化,比如在画面中巧妙地安排一些山的轮廓,可以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给予观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使用色彩时,同样需要节制。艺术家需要精心选择色彩,控制其使用,以确保画面的和谐与平衡。这种对色彩的控制和对画面的留白,实际上是在为观者的感受和想象留下空间。

        展览现场

        昌艺术网:在创作前,您是否会设定具体的主题?您如何看待即兴创作为您的艺术实践带来的优势和挑战?

        魏明德:在绘画创作中,我追求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有时候,我的作品源于一个明确的主题,比如看到一处很有意思的风景后,会突然唤起我对20年前某个相似场景的记忆,这种强烈的情感冲动会促使我将其转化为画作。

        然而,我并不总是围绕一个预设的主题进行创作。我也会从音乐、节奏中汲取灵感,探索如何将绘画与音乐的节奏相结合。如果我是一位音乐家,我可能会谱写旋律;但作为一名画家,我会将脑海中强烈的音乐感转化为视觉节奏,用画笔在画布上“演奏”出我内心的乐章。我的创作过程主要是跟随当时的灵感,像风一样自由地“随风而行”。

        展览现场

        昌艺术网:您对于未来的艺术创作和哲学研究有何规划?

        魏明德:我并没有具体的规划,我的绘画是随着我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经历的演变而自然发展。如果规划太多,可能会破坏这样的自由的创作。正如一棵树不会预先规划自己的生长,它只是顺应自然,继续成长。不受限制地继续成长,这便是我唯一的“规划”。

        昌艺术网:您觉得举办此次展览对于观众来说,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魏明德:我希望大家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比较不同艺术家的风格。花时间去静静地观察作品,这种体验本身就是非常有价值的。正如“五色令人目盲”所提醒我们的,我们不必强求自己喜欢每一件作品。

        但如果你能静下心来,哪怕只是五分钟或十分钟,专注地欣赏一幅画,那么这个过程就会变得意义非凡。当你开始将这幅画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让艺术作品触动你的内心,引发你的思考,那么这次展览就实现了它的价值。

        昌艺术网:谢谢!

        展览现场

        展览信息:

        生生之道——中法艺术家对话展“NATURA NATURANS”

        参展艺术家:姜丹丹(中),魏明德(法)

        指导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文体旅游局

        主办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

        承办单位:苏州金鸡湖美术馆

        展期:2024年10月20日至2024年12月1日

        地点:苏州金鸡湖美术馆D厅(苏州文化艺术中心)

        出品人:戚瑶亮

        展览总监:谭杰

        策展人:吴燕

        策展团队:张琤,刘沙,柳庭珺

      更多 拍卖会
        1
      龙城雅集·江苏龙城2019秋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
        2
      2019秋季文物艺术品精品拍卖会
        3
      2019年秋季拍卖会
        4
      安徽九乐迎春中国书画艺术品拍卖会
        5
      2019大型艺术品拍卖会
        6
      第31届联谊拍卖会
        7
      朵云四季第19期拍卖会
        8
      2019年秋季书画拍卖会
        9
      2019年春季艺拍卖会
        10
      2019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11
      2019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12
      2019年春季书画拍卖会
        13
      四季雅集·新春精品拍卖会
        14
      2018年秋季拍卖会
        15
      2018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潜力艺术家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121(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