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艺术新闻 >> 北京 艺术 教育出版

      第28期“艺海问道”文化论坛:青年艺术人才成长的空间与途径

      分享到:
      作者:刘茜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08-07 00:09:46

        “艺海问道”文化论坛第28期专家合影

        时    间:2019年7月31日

        地    点: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15号中国文化报社

        与会嘉宾:

        王全兴 (中央芭蕾舞团党委书记,国家一级演员)

        刘  侗 (北京京剧院院长,国家一级编剧,中国艺术职业教育

        学会副会长)

        刘冬妍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美术处处长)

        王  平 (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

        张慧瑜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董  宁 (北京演艺集团总经理助理,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董事长)

        马彦伟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青年导演,国家一级演员)

        徐  涟 (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

        高  昌 (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主任)

        刘  茜 (中国文化报社专刊中心主任编辑)

        张  昱 (中国文化报社专刊中心主任编辑)

        冯  倩 (中国文化报社专刊中心主任编辑)

        主持人:徐  涟

        徐涟:本期“艺海问道”文化论坛的主题是“青年艺术人才成长的空间与途径”。这是一个老话题,却有着深入探讨的必要与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青年艺术人才培养工作是我们党整个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青年文艺人才工作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青年兴则文艺兴,青年强则文艺强。

        今天我们邀请了来自中直院团、艺术院校、文艺团体、演艺集团以及政府部门、学术机构的专家和学者,包括两位有代表性的青年艺术人才,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怎样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和推进青年文艺人才健康发展,如何为新时代青年文艺人才成长提供更高平台、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如何把握不同艺术门类的不同培养规律,如何引导青年文艺人才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希望大家的发言能够碰撞出新的火花,引发新的思考。

        中芭在国际舞坛树立了“人才优势”口碑

        王全兴: 2019年是中央芭蕾舞团建团60周年。中芭自建团伊始就确立了“出人出戏”的特色传统,所以“好戏连台”与“群星璀璨”往往会一同出现在观众面前。

        在建团初期,在以古雪夫为代表的一批前苏联专家指导下排练了《天鹅湖》《海侠》(《海盗》)、《吉赛尔》等古典芭蕾作品,而以李承祥(原中央芭蕾舞团团长)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编导们,除协助与学习古雪夫等专家的教排与创作之外,在其指导下也参与了中国首次尝试探索中西舞蹈文化相融合的舞剧——《鱼美人》的编导工作,同时以蒋祖慧等为代表的青年编导远赴莫斯科学习,为中芭打下了坚实的俄罗斯学派基础,也为芭蕾艺术的民族化铺设了基石。1964年,在建团仅5年的时间里,以李承祥、蒋祖慧、王希贤编导为代表的主创团队便创作出了中国舞蹈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芭蕾语汇由此得以自由抒发中华民族情感。红色经典《红色娘子军》至今持续演出55年,依然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长久以来,中芭一直在培养青年创作力量方面倾注全力。早在2010年,为了发掘与培养创作人才而建立“芭蕾创意工作坊”,经过近10年的磨砺,“芭蕾创意工作坊”已逐步建设成为享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国际青年创作培养与展示平台。从这个平台也走出了费波、张镇新、王思正等一批优秀青年编导。而今在芭蕾舞坛已经积累了一定名气的编导费波不过30多岁,但其创作的芭蕾舞剧《牡丹亭》早在2011年就参演了享誉世界的爱丁堡艺术节,并且获得了艺术节主席乔纳森的高度评价。2017年,费波创作的芭蕾舞剧《敦煌》作为民族化芭蕾的又一力作登上央视春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国艺术节等重要舞台,展现了中国芭蕾艺术青年的蓬勃力量。事实上,当我们回溯历史,中芭史册上的那些优秀中国芭蕾作品,《沂蒙颂》《草原儿女》《黄河》《梁祝》等都是当时青年编导们的杰作,这就说明着重培养青年创作力量是中芭重要的传统与底蕴之一,所以,中芭拥有培养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的传统优势。

        青年编导的成长,除依靠自身努力之外,还要依靠剧团所搭建的培养、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根据中芭的经验,“请进来、走出去”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收效颇丰。一方面,将世界经典“请进来”,让中国原创“走出去”,让青年创作人才得以放眼国际,走出国门广猎世界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使其能够真正深入生活、深入基层,真切地体验与感受人民的现实生活与精神面貌,了解人民的文化需求和审美变化,脚踏实地创作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今天,中芭不但在国际舞坛树立了“人才优势”口碑,更捧回了一大批各类国际重大比赛奖项,无疑是中芭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显现,更是“出人出戏”硕果的又一重要标志。

        目前,仅在中芭的编导培养梯队里,就有五六位优秀青年编导人才被重点培养,“芭蕾创意工作坊”、原创大戏、演出季,甚至国际舞台都向他们敞开怀抱。他们将时刻遵循习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勇攀高峰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更多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精品力作回馈时代、奉献人民,用热忱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努力推动中国芭蕾事业的不断开拓与发展。

        解决戏曲问题,先要解决人才问题

        刘侗:戏曲演员学戏必须从幼年抓起,从毯(毯子功)、腿(腿功)、把(把子功)、身(身训)等基本功学习,全面开展“唱、念、做、打”及“手、眼、身、法、步”等四功五法的训练,才能逐步掌握表演功法和要领。经过漫长的学习积累和大量舞台演出实践,不断大浪淘沙,才能锻造出真正合格的戏曲演员。从学校到剧团,从学员到演员,戏曲从业者的学习是终其一生的。戏曲演员这个成长规律是不能打破的。把握住规律,才知道怎么对人才选拔、使用和培养。

        目前中国从事戏曲教育的学校有70所,从事戏曲人才培养的剧种70个左右,而全国有348个剧种,情况危急。目前在校戏曲学生,从中专一年级(相当于初中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跨越10个年级,只有1万多名,不计流失率,成才率达到10∶1,每年有100多个优秀戏曲专业毕业生就很乐观了。戏曲教育的数量、戏曲教师队伍与全国戏曲发展要求之间矛盾非常大。

        目前戏曲教师队伍严重不整齐。在职在岗在编的专职教师全国不到2000名。戏曲教育质量如何、发展如何,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在教师队伍里真正有能力、有水平、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好教师并不多见。而且教师在全国分布非常不平衡,重点分布在原来的中国戏曲教育几大“码头”。要解决戏曲问题,首先要解决人才问题。而戏曲人才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行业全面正视它、重视它,投入精力、资金、政策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包括很多剧院团。我呼吁剧院团,特别是优秀演员和职员能够积极投身到戏曲艺术教育上来。

        就人才普遍缺乏的戏曲艺术行业,戏曲当下最稀缺的是创作人才、管理人才和舞美技术人才。因为戏曲文学创作的特殊技术性要求,戏曲文学创作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其他类型的文学创作,而剧作者的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效益落差明显,许多业内编剧转行投身影视和网络文学。以北京几大戏曲院团为例,基本上保持一团一个编剧,而大量的剧院团流派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和新创剧目,以外援为基本依靠力量。当各个院团都依靠外援编剧,那么问题来了,外援在哪里?过分依赖外援,导致剧院团艺术风格同质化严重。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艺术教育院校也就是人才培养单位和艺术生产院团也就是人才使用单位的高度重视。如果戏曲院团都不培育自己的主创队伍,最终就将受制于此,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创作生产体系和风格,终将乏新乏创乏善可陈。舞台美术最重要的是服装、化装、道具技术服务这一行。戏曲的服装化装技术性和独特性非常强,从事这一行业的实操人员需要经过长期系统严格的训练学习,当下培养戏曲化装实操人员的学校在哪儿?只有北戏一个学校。北京京剧院从事服装化装的人员大都是武行改过来的。剧院的管理人才也非常稀缺。戏曲艺术在当下的传承和发展,必须为它提供伴奏、表演、舞美、创作、管理等全面的人才。

        经过近20年的人才积累,北京京剧院表演人才储备在全国是最好的,目前能够挑梁唱戏的主演约20名。但是创作人才严重短缺。演、创人员极大不平衡。同时,北京京剧院需要真正能够在新时期京剧舞台上担当传承、创新、服务发展的人格和艺格俱佳、高尚的艺术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京剧情怀,胸怀人民和祖国,具有浓郁的京剧文化精神。距离这样的人才建设目标,我们还任重道远。我们将脚踏实地做好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青年美术人才的培养和塑造

        刘冬妍:青年美术人才的培养和塑造,一直以来是我们关注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们通过一系列国家项目实施和具体措施的落实,在培养和造就青年美术人才队伍方面持续发力,坚持扶持和引导并重。

        从扶持的角度来说,主要是为青年美术人才提供成长进步空间和施展才华的平台。比如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国家级展览平台中,为青年人提供参与的机会和渠道,以及举办重点针对青年人才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等重要项目。

        从引导的角度来说,充分发挥国家项目的导向性和示范性作用,切实不断加强对青年美术人才在思想、价值观、艺术追求等各方面的引导。在目前举办的所有涉及人才培训的项目中,均设置专门课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引导青年美术人才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中,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必修课程,提供经费和各方面的支持,引导青年艺术家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为人民抒写,为时代立传。

        最后,我谈几点工作当中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第一,青年美术人才必须持续加强思想理论方面的学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这是青年人才成长和成才的关键和不可动摇的方向。第二,尊重艺术门类的规律和青年人才成长规律,从实际出发,为青年艺术人才的成长创造符合规律的成长环境和必要条件,才能够使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长成才。第三,严格标准、分层次培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分层次培养的方式,尽可能让更多青年人才获得扶持机会,但必须掌握严格的标准,这是对人才的负责、对事业的负责、对社会的负责。最后,对青年人才也要多压担子,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和承担重大任务,这不仅是对青年人才的历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组织实施者智慧和气魄的考验。

        戏曲艺术人才培养要久久为功

        王平: 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是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事。中国评剧院建院以后的几十年,在人才储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年在北京演艺集团管理下,对人才建设方面有长远规划,也有明确目标。从1955年到现在中国评剧院人才储备一直没有断,十年一个梯队进行推进。

        文化体制改革,带给艺术创作一种活力、一种新的态势,同时在人才方面也出现一些制约,比如以前中国评剧院能够引进成批学生到剧院来,但是现在比较难了,我们要把人才梯队建设好,要从根本抓起。

        现在国家对评职称有严格的要求,致使很多青年演员必须上本科,甚至要上研究生,但是我认为,戏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如果不单以文凭论,把舞台实践与传帮带的方式相结合,人才的成才率会更高,成才的年龄也会更早,使戏曲演员的黄金年龄提早、延长。

        再有,戏曲学校的舞美设计专业并不培养舞台装置这类技术性的人才,我们剧院在舞台装置技师方面人才急缺,在舞台装置方面有经验的技师越来越少。戏曲传统戏的舞台装置很有讲究,深谙此道的老师傅越来越少,现有的舞台装置技师一般都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如果艺术院校培养有困难,院团也可以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上做一些事,把已退休、有经验有绝活儿的舞台装置的老师请出,多带一带年轻的舞台工作人员。

        中国评剧院的创作人才还是相对乐观的,编剧、导演的人才状况稳定。但作曲人才稀缺,已退休多年的作曲家都在70岁左右,在创排新戏的时候依然要把他们请回来为新剧目设计唱腔。戏曲唱腔等同于戏曲的生命,一个剧种没有优秀的作曲人才是个致命的问题。戏曲作曲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需要学习者、从业者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勤学习,多积累,需要天赋又需要勤奋,还要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希望今后在这方面加大力度,把戏曲作曲人才梯队建设好,从戏曲音乐的初级教育着眼,普遍培养,从中选优,做好戏曲作曲人才的基础工作。

        青年艺术人才培养要从基层抓起

        张慧瑜:我从自己熟悉的电影领域来谈。从2001年电影走向了一条产业化的道路,也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近些年也出现一些高品质的国产电影,如《战狼2》《流浪地球》等。近期,有一个爆款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动画电影,上映4天票房已经过10亿元,有可能创造新的动画电影的票房神话。哪吒是经典题材,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过动画片《哪吒闹海》,当时的版本在文化和艺术水准上还是非常高的,讲哪吒天不怕地不怕,和龙王、父亲做斗争的故事,也符合那个时代的精神。新版《哪吒之魔童降世》讲的是逆天改命的故事,哪吒不再是一个反叛者,而是一个西方悲剧式的人物,但是又不信命,这也符合传统中国的精神。这部动画电影由光线传媒出品,投资方不惜花五六年的时间重金支持青年导演饺子完成这部作品。新哪吒的成功是文化资本的耐心和有才华的青年人坚持理想的结果,带有偶然性。

        青年人才培养还是应该从基层抓起。基层的意思有两个,一是产业的基础,二是人才的基础。

        首先,任何艺术门类都不可能是个人的事业,都需要团队协作和机制保障。电影产业更是如此,是依靠从投资、制作到发行、宣传等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现在市场机制下,电影投资和生产有强烈的趋利特征,往往依靠大明星、大导演、有流量的小鲜肉,而对电影制作的产业基础重视不够,导致美工师、道具师、化装师、灯光师等技术岗位缺乏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比如一部动画产品往往需要成千上万个动画师通力合作,从产业利润分成、艺术评奖来说可能都看不见他们,恰好是这些人在幕后支撑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电影产业应加强对基础影视人才的培养和扶持。

        其次,青年人才成长的标准也应该是双重标准:一方面鼓励大家成名、成角,成为一流的大艺术家,但另一方面,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变成顶尖级的艺术家,也应该鼓励那些甘当绿叶、勤勤恳恳从事艺术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正是这些在基层从事最基础艺术教育的老师,尤其那些在中小学、街道、社区从事艺术文化教育的工作者,应该获得更多关注,他们为艺术人才培养把好了第一关,也选择了好苗子,做好了国家艺术人才的储备工作。也应该通过多种方式鼓励知名艺术家下基层,以志愿者的方式参与到基层艺术人才的培养中。

        新益求新  不忘初心

        董宁:北京演艺集团肩负着改革创新重任,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构建精品汇聚、演出活跃、人才辈出、管理高效、创新密集的演艺发展新生态,力争将改制院团塑造成为特色鲜明的行业标杆和活力旺盛的创新先驱。我们明确用科学的激励机制培养人才,传帮带要以“德”带队。

        一是使名家大师拥有更多成就感和责任担当感。比如针对不同群体的人才,运用不同的机制,对于领军人物、文化名人、艺术大家,他们肩负着创作高峰作品的责任和使命,应该更多重视这部分人群的荣誉感和收入。传统艺术中口传心授是传帮带的重要教授方式,要充分发挥老艺术家的作用,通过名家收徒等形式以老带新,提高青年艺术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文艺事业的发展储备充足的艺术人才。

        二是为青年艺术人才创造更多机会。要培养和挖掘优秀的青年艺术人才。青年艺术从业者应该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国家每年都为培养人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国家艺术基金和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每年为优秀青年艺术从业者提供资金支持,而且为他们提供提升艺术水平和专业实践的机会。还要积极构建艺术人才孵化机制,为有创意、有能力、有热情的年轻人设置文化创业实验室,配备专家指导,提升青年人才的业务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培养青年文化领军人物。

        三是为首都文艺领域建设国际一流的创作队伍。文化行业尤其是演出行业是综合性产业,作品优劣并不取决于一两人之力,行业的平均水平才能更真实地反映行业水平。创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应有所追求,行业整体专业水平提升,中国的文艺才会出现更多高峰作品。

        谁有能力谁就上,是对人才最好的培养

        马彦伟:我刚进剧院时,因为角色适合,在第一个戏——青春音乐剧《月光摇篮曲》里就担当了领衔主演,当时帮我搭戏的老师很多都是梅花奖获得者或者国家一级演员,他们对我的帮助很大,真诚地帮我出主意,耐心细致地帮我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鼓励、引领我更好地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一个院团有这样一种创作氛围,确实有家的温暖。我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在儿艺工作,它给予年轻人很多的机会。20年来,几乎没有遇到论资排辈现象。现在儿艺大戏中挑大梁的,很多都是刚刚毕业的青年。谁适合、谁有能力,谁就上!这是对人才最好的培养和鼓励。

        剧院关于青年人才的培养还有很多方式,比如请剧院老艺术家和戏剧领域的名师专家到剧院举办讲座,请声乐老师、台词老师、灯光老师进行演职人员的专业培训,创作人员有不定期艺术观摩的机会,拓展大家的艺术视野,不断加大对儿艺青年人继续教育的力度。在新剧目创作中,剧院也给了很多有才华和想法的青年演员导演和创作的机会,激发了大家的创造力和艺术潜能。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刘茜整理,图片由本报记者卢旭摄)

      更多 艺术新闻
        1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社会实践浸润思政 红色美...
        2
      “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周五增开夜场
        3
      在博物馆当志愿讲解员 外国姑娘麦安琪把良渚文化...
        4
      “云之诗——云南省女艺术家油画作品展”启幕
        5
      400余件河北宋辽金银器窖藏杭州展出 勾勒宋代...
        6
      “东方威尼斯”70幅光影佳作亮相迪拜 促国际民间交流
        7
      “茫父不朽:一代通人姚华艺术展”于清华艺博馆启幕
        8
      孙中山与中山舰事迹展在福州开展
        9
      300余件珍贵档案文献亮相兰州:再现“陇原记忆”
        10
      当艺术拥抱潮流音乐,798将以跨界合作解锁更多玩法
        11
      100青年艺术季启幕,在嘉德艺术中心、隆福寺和...
        12
      开启连环画的新征程与新篇章——第八届全国架上连...
        13
      唐蕴玉的“寸感”之思和“淡泊”之美
        14
      第四届“乡风墨韵——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在菏泽举办
        15
      “半闲耘翁”:“无我之我”开大写意新境
      更多... 保真销售
      王荣松作品
      吕华作品
      刘斐作品
      李文作品2
      李文作品1
      李达作品
      更多...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2.178(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