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中国画廊网 >>艺术新闻 >> 山西 综合新闻

      天下石窟看“云冈”——来自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云冈石窟的报告

      分享到:
      作者:李久标来源:中国文化报2018-02-13 00:12:18

        云冈露天大佛

        补天地之缺,绘山河之秀。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时节,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大同西北部的云冈石窟大景区游人如织。置身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经描述的“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的美景之中,行走在景区整洁宽敞、美观大方、四通八达的一条条林荫道上,“真容巨壮,世法所稀”的鲜卑皇家石窟令人叹为观止。近年来,这里新增设的云冈博物馆、美术馆、院史馆、皮影木偶表演馆等,更是让人流连忘返。漫步大景区,湖光山色,锦绣无限,利用当地开山废石、道路废水泥块、石材厂废料、铁道旧枕木、建筑剩余的边角木料和工矿淘汰的机具、碑头、碾盘、碌碡等打造的各式景观——云冈文化墙、塔林、雕塑、园路、广场、厕所、木栈道、小木屋、木桌凳、售货亭、铁罐屋、碎石子停车场等,吸引众多游客观赏、拍摄、赞叹。云冈人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极大地丰富了景区的文化旅游内容,寓教于乐,体现出宽广的人文情怀。特别是其中大胆引入低碳节能、旧物利用、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既解决了固体废料对社会生活环境的污染,又创造性地赋予新增景观建筑古色古香的味道,与千年石窟群空间环境相得益彰。

        驰名中外的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郊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座,大小窟龛254个,石雕造像5.9万余尊,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1961年,其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8年初,大同市委、市政府启动云冈石窟大景区建设工程,历时3年,总投资约20亿元,完成了周边环境治理,扩建后的景区面积较原来增大近8倍,各项旅游服务设施全部建成,重现了郦道元《水经注》中描述的人间胜景。随后,云冈石窟研究院又以7年时间拾遗补阙,逐渐完善,使云冈景区呈现出环境优美、文化多彩、服务人性化的全新面貌。云冈人秉承艰苦奋斗的本色,坚守过日子的情怀,展现大国工匠的风采,用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理念,凝聚起富有时代特色的“云冈精神”。2016年,云冈石窟景区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2亿元,较10年前增长了3倍;被中宣部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被国家质检总局命名为全国首家佛教文化与石窟艺术旅游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园区,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旅游先进集体,成为山西省文物旅游行业的一面旗帜。

        守护家园创新业。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小日子要过好,需要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云冈石窟这个大家庭要过出不同凡响的光景,就需要有一个好的班子、好的带头人,带领大家守护好祖先的珍贵遗产,实心实力建设景区,干出一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彰显云冈精神的业绩来。

        如何留住游客,这恐怕是所有文化景区负责人最在意的事情。10年前的云冈石窟,游客平均游览时间只有一小时;环境改造工程完成之初,游览时间也只有两小时左右。而2017年“十一”期间,游客在云冈景区平均逗留时间超过了4小时。是什么留住了游人的脚步?云冈旅游区管委会主任、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回答得很干脆:“靠的是云冈景区不断增加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据他介绍,2009年3月,云冈大景区建设开始,旨在打造“绿色云冈、人文云冈、和谐云冈”,让云冈大景区与世界文化遗产地位相匹配。该工程治理区域东起晋华宫铁路桥,西至十里河云冈村转弯处,北到339省道,南接十里河南岸山坡,总面积224万平方米,其中核心景区面积120万平方米。在景区建设过程中,云冈石窟研究院干部职工除积极配合建筑施工外,还需完成石窟区对外开放、正常接待游客的任务。“在工作量剧增的情况下,我们主动向市政府请缨,承担了景区围墙建设任务。当时设计单位提出用青砖做墙的方案,但我们认为青砖不仅造价高,也与云冈的自然环境不够协调,于是大胆利用339省道改线工程的开山废石——这种砂岩废石与云冈山体一致,最为和谐,并按照传统的砌筑方法,成功修筑了云冈后山的砂岩围墙。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景区功能,新增园路、憩园等景观50多处,大量使用传统石雕和具有历史年代感的旧物件,使景区处处彰显历史文化气息。同时,增设美术馆、院史馆等6座文化场馆。游客看罢石窟看场馆,看罢场馆看景观,很多人没有见过这样的艺术造型组合,许多年轻人也没有见过如此多的旧时代物件,纷纷拍照留念。”张焯说。据统计,2012年以来,云冈大景区共使用当地砂岩废石、水泥路破碎块、石材厂边角废料、城市废路牙石、旧建筑石条、石雕、废木材等数十种废旧材料,建设了大约十万平方米的石墙、道路、水渠、水池、石屑停车场等景观,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消化固体垃圾废料3万多立方米,为国家节省资金约1亿元。

        云冈停车场正北方向的山坡上,云冈文化墙像轩亭廊榭一样环绕着云冈石窟研究院,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从远处看,文化墙粗砺古拙、沉稳厚重,石材仿佛经过了精心挑选。近前细看,原来都是用过的水泥块等废料。水泥块上凿錾留下的斑斑痕迹依然清晰,凹凸不平的质感自然而生动。墙体上每隔一段还规整地嵌着半柱体——由工厂废弃的烟囱石砌筑。排列有序的石块之间,有许多处随机镶嵌的青石板,这些石板像名山胜境的摩崖碑板,上面已刻下了魏碑、隶书体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大人觉经》《月下云冈记》等碑记。云冈人还为它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兰阇”(胡语“美好”之意),并撷取王羲之书法镌刻在文化墙上。散佚民间的石刻物尽其用,不但有了很好的归宿,也为云冈大景区增添了传统意蕴和历史沧桑感。

        建设初期的云冈大景区,像是一座毛坯房,武周山下的云冈人精益求精、耐心细致,对大景区进行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精装修”。2017年3月4日举行的云冈石窟旅游区创建全国佛教文化与石窟艺术旅游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园区研讨会期间,文物、质检专家实地参观考察之后,高度评价云冈景区利用水泥块和旧石材等废料拾遗补阙的艺术创意和化腐朽为神奇之举。最先提出废物利用并绘制文化墙蓝图的张焯陪同笔者现场观摩,一边实地查看,一边介绍工程实施情况。他说,景区停车场依山而建的保安执勤室、监控室都属于小而精的水泥块建筑,既回归自然,又时尚大方,与云冈文化最为贴切,颇为景区增色。它们和文化墙一样,都由收集来的城市道路垃圾改建而成。执勤室下边那条顺路而下的人行便道原本没有,后经拓宽,有效解决了旅游旺季人车争道的问题。原来露天的排水渠改用铁箅覆盖,两侧一边用石材厂扔掉的青石片铺装,一边利用水渠边楞水泥面,请石匠师傅剔凿勾框,产生石质效果,既简约实用又美观大方,独具匠心。同样情形也体现在停车场西侧的人行道上:用五华洞窟檐工程剩余的表皮板制作的木栈道覆盖了露天明渠,原有的水泥砖道加入了云冈勾栏纹样的碎石片,立刻呈现出园林道路特色;旁边的山坡上,石碌碡围拢树池,石碑头华丽成列,大小石碾盘和旧石件组合成双塔,美轮美奂。云冈石窟研究院内的小停车区,地面由不规则的石料铺成,组成八卦图案,这是临近山西的内蒙古丰镇石材厂废弃的边角料,即全国闻名的“丰镇黑”。“我们大量使用废弃材料,不完全是为了省钱,更是想提醒世人:万物皆有妙用,请勿暴殄天物。”张焯说。

        笔者注意到,景区新改建的多条园路和广场,有的使用当地砂岩片石,有的用旧石条、旧水泥砖,有的用碾盘石、河卵石,更多的则使用了丰镇石材厂遗弃的表皮石,那斑驳的千年包浆,古韵苍然。云冈美术馆、北魏射艺场等场馆还用上了铁路淘汰下来的黑色枕木,浓浓的怀旧色彩,让游客想起儿时的火车站。景区电瓶车环线9个停靠站,点缀了大量老石雕构件,石碑头、石碑座、石碌碡、拴马桩、上马石等,主题风格相同,但各处风景有别。在第20窟露天大佛广场、南建筑群广场和几个厕所广场以及景区路边,摆放着各种自然形状的原木长凳和木桌,最长的有13米,也都是工程剩木。在东山停车场,废弃大木桩摆成艺术矩阵,营造出禅意园林的枯山水景观效果。

        特别让笔者看好的是利用废旧材料新建的景区公厕。公厕外观拙朴,水泥块砌墙,石碌碡叠柱;内部装潢温馨,干净舒适,创意十足。大景区建成时,山门、食货街西口和山上停车场都没有厕所,附近的犄角旮旯就成了游客缓解内急的地方。针对游客需求,云冈石窟研究院迅速增建了几处环保型公厕。山门旁的公厕建在月门内的高大建筑下,既方便游人,又不显山露水;位于食货街出口的公厕,靠近具有皇家气派的大殿,为了与周边环境保持和谐,公厕位置选在南侧边,颜色是低调的水泥灰色,并降低了高度。同时,厕所放大窗户,引入自然光,无需用电;冲厕水也使用中水,完全符合“厕所革命”要求。对此,张焯表示:“北魏开凿云冈石窟,采用减法凿挖,斩掉了半座山体,我们在云冈古河坝、山顶寺院遗址、北魏墓葬等处,发现了对那些凿窟废料的有计划使用,由此可以看到古人循环利用自然资源的环保意识,也启发了我们对景区建设的思索。从这一角度来讲,我们传承的依然是云冈文化,是1500年前北魏匠师留给我们的节约理念与精神财富。”据了解,云冈石窟研究院去年启动的鲁班窑石窟保护工程,所用材料仍以施工废料为主。张焯说,政府斥巨资建设了云冈大景区,云冈人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这一国际化旅游胜地,让游客在这里感受到历史年轮和人文情怀,并通过云冈石窟的影响力,传播环保节能理念,带动全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贡献更多绿色GDP,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

        文化传承谱新篇。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北魏开凿云冈石窟持续了六七十年,传至于今已逾15个世纪。经过无数次劫难的云冈石窟,目前迎来了它的历史机遇期。让祖先创造的艺术宝库永恒保存、发扬光大、造福子孙,成为云冈人沉甸甸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学术界有个说法:“云冈在中国,研究在日本。”至今,保留在云冈石窟研究院特藏室的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等日本学者的云冈研究巨著,依然是中国学者绕不过去的学术名著。民间开凿的敦煌石窟诞生了富有国际影响力的敦煌学,而“春风举国裁宫锦”般打造出的北魏皇家工程云冈石窟,却尚未形成与其历史地位相匹配的云冈学。云冈石窟的研究一定要有云冈人的声音,这是让云冈万佛走出洞窟、走向世界的历史命题。这些年,云冈人默默耕耘,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云冈石窟编年史》《云冈石窟词典》《中国雕塑全集·云冈》《云冈石窟佛传故事》《平城丝绸之路论文集》等20余部学术著作先后出版,200余篇学术论文陆续发表,《云冈石窟研究院院刊》创办发行,云冈学的根基正在夯实。特别是张焯编著的《云冈石窟编年史》,旁征博引,巨细无遗,考证详密,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云冈石窟通史,为云冈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云冈石窟研究院组织考古研究人员对窟前、山顶考古发掘的文物进行整理,启动了《1992—1993年云冈石窟窟前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和《云冈石窟山顶寺院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工程。这两大考古报告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许多云冈历史上的谜团有望被彻底澄清。

        云冈石窟的保护与利用,云冈人要有自己的话语权;云冈石窟的研究与创新,云冈人更要走出自己的新路。这既是对有着1500余年历史的文物古迹的承诺,又是对守护这一人类共同财富的自信。2017年6月24日,凤凰卫视资讯台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云冈石窟壁画保护专辑》,完整报道了云冈石窟研究院组织修复、临摹大型古代壁画的事迹。电视片详细介绍了大同沙岭北魏墓葬壁画的考古发掘与艺术价值,以及这座目前发现的北魏最精彩的墓葬壁画濒临消失的危机,重点记录了云冈石窟研究院彩塑壁画保护修复中心与内蒙古姚智泉壁画摹制团队合作开展的抢救性工作。据了解,最初的摹制并不理想,尽管美术师画技不凡,但纯艺术的模仿给人似是而非的感觉,明显没有抓住北魏匠师所把握的时代脉搏。初稿方案被云冈专家否定了,原因是摹制人员对北魏平城历史和北魏画风缺乏了解,对一些壁画脱落处进行了“艺术想像”式的补描,没有考古依据,达不到最大限度接近壁画原迹的要求。为此,张焯等专家赶赴包头,对画稿进行把关指导。会商决定,由云冈石窟研究院成立专家辅导组,帮助摹制团队辨识壁画形象、内容,提供考古图案参照和文物历史方面的学术支撑。为了提高效率、方便对接,摹制团队移师云冈美术馆,按照专家组建议,采用了临摹之前先画线图,渐次补绘成形的新方法,并多次带领画工前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北朝艺术博物馆参观学习,现场讲解北魏人物、服装、车马、配饰方面的历史知识。摹制工作渐入佳境,“下真迹一等”的视觉效果基本呈现,一年多来受到前来云冈的中外专家的好评,实现了云冈人让古壁画永恒保存的美好愿望。

        在全面开展的洞窟考古调查工作中,云冈石窟十余年前就首次采用了三维数字扫描技术。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又组建了云冈数字中心,对主要洞窟进行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建模、智能化数据库建设,并与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开展洞窟复制试验,编制全国石窟寺高浮雕数字化行业标准,目前,此项工作走在国内同行业前列。云冈数字中心采用3D打印技术,复制的第12窟和第18窟能够像积木一样组装拆解,便于异地巡展,为云冈石窟走向世界提供了可能。云冈数字中心研发的一种定量测量砂岩质文物表面风化速度的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与北京建筑大学协作研发的可反复拆装的脚手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大型复杂文物信息留取与虚拟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颁发的2016年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

        笔者对云冈石窟东部的“古道车辙”特别感兴趣。这是一段紧靠石窟的岩石地面,上世纪60年代清理窟前积土时发现了两道古老的铁轮车辆碾压出的沟槽。这段“古道车辙”沟槽深约0.16米,间距1.3米,据考证,属于辽金以前铁轱辘车碾压的轨迹,证明了云冈石窟前历史古道的存在,是我国丝绸之路的真实遗存,也是北魏平城时代中西文化交流繁荣景象的见证。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定西域后,中西交通再次复兴,武周山大石窟寺成为平城丝路的前站。辽金元数百年间,这里仍是胡汉之间的重要孔道。云冈石窟所在的云冈峪,西通内蒙古、陕西,东连山西大同、河北。云冈峪沿线北魏石窟众多,青磁窑、鲁班窑、吴官屯、焦山寺等小石窟群依然保存。2008年,云冈石窟研究院在制定云冈保护规划时,曾对云冈峪的文化遗存调查摸底,发现春秋时期到民国的实体文物35处。这些石窟、城堡、烽燧、墓葬、窑址成片成线,加上自古以来的村落遗址、近现代煤矿工业遗址,构成了全国少有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带。云冈人的目标是:打造云冈峪山水人文胜景,实现与朔州右玉西口文化、内蒙古昭君文化的有机衔接,形成长约250公里的边塞文化旅游长廊。

        云冈石窟是千年佛教结出的硕果,其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集大成者,佛学、美术、建筑、历史、民俗、音乐、舞蹈、服饰等,可谓中西合璧、包罗万象。从最初新建的云冈博物馆、周总理纪念室,到而后的石兵美术馆、云冈写经院、云冈美术馆、云冈院史馆、云冈写生基地、孝义皮影木偶表演馆、北魏射艺场等,一系列场地在满足海内外游客多样化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彰显出云冈人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襟,以及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周总理纪念室原为云冈石窟接待室,1973年秋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参观云冈石窟时,曾在这里休憩并对中外记者宣布云冈石窟三年维修工程的决定。云冈石窟研究院将接待室恢复原状,辟为周总理纪念室,又从大同市淘来一批上世纪70年代的物品充实展馆,并向游客滚动播放当年的新闻纪录片,缅怀那个令人难忘的日子。2017年春天,著名作家王蒙前来参观时,睹物思人,感慨万千,欣然为周总理纪念室题写匾额。石兵美术馆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古四合院,院内3个展厅全方位介绍了大同籍“人民艺术家”石兵先生的一生及其艺术成就,不仅为大景区增添了一抹文化亮色,而且让这位名人的作品有了理想的归宿。云冈美术馆由云冈食货街的停业饭店改建,采用了极简化的装修,白墙白顶,朴素大方。2016年6月开馆以来,该馆成功举办了“朝花夕拾”——鲁迅的美术世界、青海热贡唐卡展、丝绸之路画展、白羽平油画展、张俊明油画展和台湾文创产品展等一系列高水平展览,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和称赞。该馆还特辟油画厅和壁画厅,收藏了40余幅国内实力派画家的云冈题材画作,以及馆藏修复的明清壁画和北魏沙岭墓葬壁画临摹作品。此外,云冈石窟研究院与中央美院、天津美院、西安美院等高校共建云冈写生创作基地,不断邀请专业画家入住,创作发生在大同、对中华民族有过重大影响的历史题材油画。2013年以来,云冈石窟研究院与青岛出版集团合作,编辑出版大型学术研究著作《云冈石窟雕塑全集》。全书共20卷,每卷分题撰写洞窟研究论文,彩色图版和线描、测绘相结合,全面展示云冈艺术。目前,该书的精华照片已结集为《云冈石窟佛造像(典藏卷)》出版。全集于2016年、2017年出齐,是首次全面反映、系统研究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学术巨著,代表了百年云冈研究的最高水平和最新成果。

        点点滴滴看多元,星星点点看特色。近年来,云冈石质文物保护中心、馆藏文物修复中心在完成云冈石窟保护工程之外,还承接了恒山悬空寺崖壁保护工程、大同古城墙修复工程等,目前已成为山西文物战线的重要力量。

        云冈精神写春秋。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固本培元,是云冈人不计名利、敢于担当的职业情怀;迎难而上,是云冈人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豪放气概;志存高远,是云冈人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本色体现。“过日子精神”已然成为云冈人秉持的人生哲学。

        汉代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中说:“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那么,怎么理解“云冈精神”呢?2016年国庆节,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书记张吉福考察云冈石窟保护工作时,实地观看了各处生态停车场、山间石头拦洪渠、废水泥块文化墙、旧石废木料人行道、旧石雕佛塔景观,现场听取了云冈石窟研究院彩绘泥塑文物保护修复、美术基地创作等工作汇报。张吉福称赞云冈石窟总是过段时间就有新变化、新气象,一语中的地指出这是一种勤俭持家的“过日子精神”。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单位、一个景区的精神面貌无需长文解读,只需关注一下细节。细节体现品位,细节彰显精神。

        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创业观。2010年秋,云冈大景区初具规模,但文化内涵不足、人性化服务欠缺,配套小景观、小广场、小园路、休憩桌椅、参与性娱乐项目一概没有,许多不完善的细节也需要调整。张焯满怀深情地说,大同市委、市政府投巨资把云冈景区的大框架搭好了,云冈人如果只是坐享其成而无所作为,上愧对祖先,下愧对百姓,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于是,这便有了前面讲述的云冈人利用开山废石建造大景区围墙,捡回城乡道路废水泥块设计文化墙、石头屋,以及收集民间旧石雕、华表、石柱、栏楯、古碑、碾盘、碌碡、拴马桩、塔件、工程剩木、废弃石料、工矿机具等装扮景区。细节彰显水平,云冈石窟大景区处处显示出浓厚的艺术氛围和人文关怀。

        在景区电站沟北面的山坡上,矗立着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骑马的铜像。这是大同人格外熟悉的一尊青铜雕塑,最早安放在城市中心的红旗广场,用以纪念战国时代创建大同城池的赵武灵王。由于雕像脚踩的马镫较考古实物证据早了6个世纪,从而使赵武灵王之说饱受文化学者的质疑,后来铜像被拆迁,闲置于大同公园内。2016年,征得有关部门同意,云冈石窟研究院将其改立在云冈山巅,并重新取名。2017年国庆黄金周之前,云冈石窟研究院又在新开辟的北山停车场竖立起3只巨大的彩色凤凰,名曰“凤凰归昌”,依然是旧物翻新,来自于大同城南高速路口被拆除的城市雕塑。张焯说:“大型雕塑投巨资而建,集中了决策者、设计师、雕塑师的文化考量,具有唤起民众记忆、承载历史文化价值的功效与作用。我们不花本钱,择地而用,赋予其崭新的意义,既丰富了云冈景区的文化内涵,又接续了大同历史文脉,何乐而不为?”

        笔者还注意到,新近修改的《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已覆盖120公里的云冈峪旅游区,打造连接西口文化、昭君文化的云冈理念贯穿其中,可见云冈人的胸怀是何等宽广。

        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责任心。大同年降水量380毫米,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云冈大景区改造工程中,种植油松、樟子松、杨树、槐树、五角枫、丁香、山杏等约20万棵,景区绿化率达82%。养护这片人工森林,浇水是最大的难题。自来水没有,井水不够用,云冈人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天”。这些年,每逢天降瑞雪,云冈石窟研究院就全员上阵,将道路、广场积雪全部清运到附近的树池中以保墒灌溉。同时,改造土埂式树池为锅底形,扩大树木的受雨积水面积;新建的道路、广场注重调节地面高差,确保雨水自然流入草坪、树池。大景区刚刚形成那几年,每逢大雨,山洪、泥沙俱下,景区一片狼藉。近年来,云冈人不断构筑防洪防涝系统,一是在山上兴建的备用停车场全部采用石屑子面层,不做硬化,既不损害土壤,又能涵养水源;二是在停车场边缘环设石头水渠,收集雨水,美化环境;三是在山坡道路聚水处垒砌、扩建水池,犹如园林小景,而水池与石渠底部用废水泥块随形摆放,不用水泥封堵,以利于积水缓慢下渗,自动浇灌坡地树林。特别令人钦佩的是,云冈人还在东西山顶修建了两个小水库,虽然库容都不足1000立方米,但实现了旱季泵抽十里河水上山,再通过管道回流浇灌大片的树林。笔者跟随张焯拾阶而上,只见东山顶上的一池碧水,状如敦煌月牙泉,周围的山坡林木郁郁葱葱。水池底部都是废水泥块,护坡是云冈砂岩片,池边的曲径铺设了锯痕斑斑的“丰镇黑”,旁边还点缀着磨盘、碌碡、拴马桩,全都是云冈特有的废旧石材。当山顶水池蓄满之后,还可以打开闸门,顺流形成瀑布,分流到停车场外环的石头水渠。张焯介绍,东山此前是麻村搬迁后的一片建筑废墟。笔者不禁惊叹,这哪里还有什么废墟,简直就是留云借月般的山水园林景观,野趣质朴,浑然天成。“当地石材最显地方特色。开始,大家担心使用废旧材料不符合世界遗产地的高度,以为大景区就得大投入。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景区的建设与保护在于用心。只要使用得当、精益求精,最丑的废料也能变成最美的景观,花小钱一样能办成大事情。”张焯自豪地说。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今年元旦过后,笔者再次来到云冈石窟。尽管已是冰天雪地、数九寒天,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仍络绎不绝。漫步在第34窟前2017年铺设的“云冈古堡墙遗址”路上,夕阳斜照,透过松林洒下一道道金色余晖,温馨而宁静。远处的露天大佛挺拔健硕、面带微笑,仿佛在向人们召唤。张焯说,云冈石窟是民族自强、文化自信的象征,当年鲜卑人自信包容、海纳百川的恢弘气度,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今天的云冈人。守护瑰宝,续写历史,“云冈精神”其实与“过日子精神”一脉相承。打造云冈文化的新篇章,绘制石窟艺术的新画卷,为大同市乃至山西省的文物旅游事业作出贡献;加强石窟保护力度,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为中华民族争光、争气,是新一代云冈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前方的路还很长……

      更多 艺术新闻
        1
      中法摄影家将用影像传播贵州桥梁文化
        2
      摄影作品看浙江义乌:从“鸡毛换糖”到“买卖全球”
        3
      “像与成像——宿利群作品研究展”开幕
        4
      艺术史学者傅申长眠富春江畔 一生研究《富春山居图》
        5
      太原市文物局赴同济大学推介“名都并州”
        6
      甲骨文艺术展在纽伦堡开幕
        7
      吴昌硕、张大千等海派名家作品在沈阳故宫展出
        8
      2024第五届澜湄合作国际艺术设计大赛在京启动
        9
      黄铁山120余件水彩作品亮相中国美术馆
        10
      “2024陈琦:於我归处”学术邀请展将在江苏省...
        11
      “占领精神高地”的艺术家孙建平:传播一种民族特...
        12
      猫、力量、其它、陈明华
        13
      个人体验与民族记忆相融——听何红舟讲述《启航》...
        14
      “玉兰坊名家雅集”王磐德 吴勇军中国画作品展将...
        15
      山东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汇聚各方力量 加强文物...
      更多... 保真销售
      王荣松作品
      吕华作品
      刘斐作品
      李文作品2
      李文作品1
      李达作品
      更多... 名家点评
      狂草大家—宋开强
      胸有千驷 马化龙腾----画马大师许勇教授评宋开强
      艺林高士 禅境通玄
      当其落笔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
      砚池云水涌 书画啸长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宋开强
      名家评论张海书法
      字在达情—欧阳中石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房[名人书斋]
      诗意铸书魂 忽故已涉新
      沈鹏的校友情结
      中国现代书坛巨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黑子和他的毛体书法 王保成
        联盟站点:>>
      1. 拍卖网
      2. 美术家网
      3. 少儿艺术网
      4. 美术高考
      5. 民间艺术
      6. 摄影网
      7. 美术114
      8. 画廊网
      9. 当代艺术网
      10. 书法家网
      11. 紫砂艺术网
      12. 工艺美术家
      13. 建筑家网
      14. 雕塑家网
      15. 版画家网

        中国画廊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hualangnet.com,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98(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